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17:48 归属于读后感范文 本文已影响1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物,有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那么人生的智慧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读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为什么孤独。

  除了叔本华,康德、贾科莫·莱帕尔德(Giacomo Leopardi,1798-1836,意大利著名诗人、哲学家)、音乐家贝多芬等,他们的一生也是孤独的。而这一类孤独的人拥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广的精神世界。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流传于世的名句。

  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因何而孤独?

  “孤独”一词的意思,在这里是少与人有亲密的关系,包括原生家庭里的亲密关系以及成年后新组建家庭的亲密关系,以及亲密的友谊。“孤独”也意味着远离人群,离群索居。他孤独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智商太高、博爱、不懂人情世故、谈忧不谈喜。以下我将分别说明。

  一、 智商太高

  A.惹人妒忌惹人厌。

  B.过于理性,没有人情味。

  极少有人愿意承认比别人低人一等,因为这意味着自我价值的贬低,不符合人性。世界上也少有像刘皇叔一样,能容得下智慧谋略高于自己的诸葛亮,以及侠义善战高于自己的关羽张飞。有太多的过人之处的人,不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喜爱,这容易让他们远离人群。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都有天赋异禀的达芬奇设想出超越自己时代500年的直升机,据说他或他的弟子还藏起了好些发明的设计手稿,是怕当时的社会无法接受这些极其超前的设计理念而毁灭手稿。

  叔本华对大自然、世事、人生的深度见解,来自于他的天才理解力与洞察力,以及他的博学和亲身经历。叔本华掌握了拉丁语、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7种语言。他在哥廷根大学的头两年里,学习了物理学、矿物学、自然历史、植物学,也旁听了生理学、天文学、人种学、气象学和法学的讲课,他的听课笔记写满了他的肯定、否定与疑问。

  达芬奇、牛顿、叔本华、爱因斯坦,都是智商极高的人。而好运的是爱因斯坦活在了有诺贝尔奖的更好的年代,得到了众人的喜爱。

  有才、有能、有贤者必招人妒——《左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破解: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智商高的人过于理性,脑洞特大,谈论的话题常常非常抽象,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无太大联系。于是和普通人常常聊不到一块去。而且过多趋于理性的解释已经挤压了情绪存在的空间,比较难与一般人建立情绪连接,情感连接度低。

  在一般人眼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掉下来了,当时谁会想为什么它会掉下来,又关整个太阳系什么事,还有怎么会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引力呢?理论的发现通常都以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超高的智商做前提。爱因斯坦说:“逻辑把你从A带到B,而想象力会把你带到任何地方。(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科学家如此,哲学家也如此,他们的天赋异禀使他们容易在眼界、思维和远见上远离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

  智商高的人容易倾向于从理性角度解释任何事情,解析、分析研究再归纳。别人眼里看到的一个是金发碧眼大美女,并因此引起愉悦的情绪,而智商高的人看来可能就是——这属于尼安德特人或克罗马农人的后代,女性,她身上可能还有因数次的欧洲大迁徙而含有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甚至某些亚洲人的基因;与亚洲人种相比,她平均体温更高,肠胃更容易适应乳糖,鼻梁更高以适应更寒冷的气候……美感和它引起的愉悦——已被解析得荡然无存了,更别说因为共同的愉悦情绪而与他人产生共鸣和连接了。

  二、 博爱

  哲学与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话题。叔本华的这一本哲学著作,包含了哲学语境下的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学,具有严谨的推理逻辑,也有处事的实用主义,是一本既出世又入世的书。尽管因为他个人成长和经历的限制(比如因他与母亲的关系而对女性进行贬低)、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关于寿命一段的观点,与《未来简史》中的人类将来寿命将达150岁的愿景和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关系改变的设想有所冲突),书中的某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偏颇,但哲学家看透了事物发展的道理,明白对人类整体的爱才是最崇高的,因而使他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爱被摊薄了。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生活期间,在他经常去的英国餐厅用餐时会摆出一枚金币,并陈述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如果餐厅里的军官们谈一些除女人、金钱、地位之外的严肃话题,他就将金币捐出用于教育用途,以鼓励人们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通过哲学家希望写作,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母爱的缺乏,很可能让叔本华无法给予一种对于个人的爱,而从实现更大使命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此我就不赘述叔本华的生平及他的原生家庭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叔本华从大学时就清楚意识到自己需要完成一种使命,这种使命感令他努力学习以积累写作的素材,刻苦写作。

  三、不懂人情世故不讨喜

  正如在这本书中所写的,拥有巨大精神力量或某种天才的人,通常不谙于人情世故。在世人眼中,这种人就是怪才、怪杰。这类人也正是叔本华给自己的写照。

  现实有很多虚伪世故,比如繁文缛节,比如虚于委蛇,比如15到19世纪欧洲王公贵族戴的假发和脸上的脂粉。哲学家能穿透普通人的文化知觉与由之引起的情绪,看透这些人情世故背后的残酷真相,自然觉得,遵循这些人的社会属性中的虚伪世故是多此一举的。而在占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眼里,这就变成了不懂人情世故。

  叔本华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但泽非常富有的商人。叔本华没有子承父业从商,而是从文,不需要为生计而被迫学习人情世故。

  繁文缛节——用以区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满足他们所认为的自己应得的社会地位的虚荣。

  犬儒主义哲学家弟欧根尼对来访的亚历山大大帝非但没有行礼,还蛮不在乎地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本人还是旁观的群众都觉得,这个家伙怎么那么不知好歹呢?其实行礼就是对皇帝社会地位的承认。(实际上,弟欧根尼在不在乎自己与亚历山大的社会地位差距并不会对这位大帝的实际影响力产生影响,而弟欧根尼也不在乎满足在场者对这一社会地位差距确认的心理需求。)

  虚于委蛇——别人拒绝你,又要顾及你的感受,所以说了很多好听却不能执行的假大空话,而实际真相只有一个,就是拒绝你。

  王公贵族的假发和脂粉——为保持高高在上者美好优雅的形象,从心理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避免展示因衰老得到的、与普通百姓一样的秃头、白发、脱发以及老人斑。这就跟一个提着十万块的包的女人蔑视一个提一千块的包的女人的原理,是一样的。

  文化知觉——每个群居的人一出生就被教会并内化了特定的社会行为准则。比如你可能觉得胖≈不美,而在唐朝的中国和现代的汤加,胖是很美的;又比如一个人因夸耀自己智商150而不得人喜欢,因为人们普遍被教育要谦虚低调(实际上无论是否夸耀或是否谦虚,都不会对他的智商达到150这一事实有所改变)。哲学家的思维本就与一般人有异,也常会招致一般人误解。于是谈话容易令双方都不愉快。

  基于以上,从自身修炼来说,如果遇到行为怪异、或待人接物比较笨拙、或那些言行举止不讨喜的人,我们可以首先思考一下:

  1.世界是多样性的,是不是因为我阅人太少,少见多怪?

  2.是不是不符合俗成的角色设定或我的设想的人,就是不好?

  3.眼前这一个人是不是在某方面相当过人?

  剥离文化知觉与由此产生的情绪后,我们可以更理智地看待问题。

  四、揭露残酷真相,谈忧不谈喜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然而残酷真相就是生活苦比乐多。(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世界观有可能来自于他童年时随父母游历欧洲而亲眼目睹的人间悲苦,但未必尽然。因为意大利的贾科莫·莱帕尔德同样生长于富贵之家,少年时未历经或目睹人间疾苦,却在其思想、作品中充满可以被视为悲观主义的思想。因此熠林觉得哲学家有悲观主义倾向,这不是个案。)哲学家戳破生活五彩斑斓的幻像泡泡,告诉你这个世界很残酷,人越到老越孤独[这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艺术家提香的著名作品《人生三阶段(The Three Stages of Man)》中已即有所体现];告诉你你智商120就是不如150高,等等。普通人和哲学家谈话觉得有被泼凉水的感觉,哲学家对陪笑和虚话又不在行,久而久之,越来越少的人愿与哲学家聊天了。

  毕竟生活已经很不容易,又何必再常常来个冷水浴呢?不如享受一下春天的柔风媚阳,喝杯热茶吃件蛋糕,为自己多加一点糖。(破解:中国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另外,叔本华这本书中也建议了获得幸福的方法之一——约束自己的欲望。毕竟这世上的一切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一根脚毛都带不走,只有记忆和体验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很少谈及所拥有的,却常将所缺的挂在嘴边。”——阿图尔·叔本华。约束欲望,是令人感到幸福的方法之一。

  即便如此,哲学家用他们的孤独时光、深广的精神和心智,以及高超智商和博大眼光,为整个人类群体带来了精神领导的力量和指导,与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一样,值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三)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四)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五)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当初一读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喜欢得不得了。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他所带来的愉悦是“从来未曾体验过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独处与思考是开发这种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个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应该爱好独处,站在时代的最顶端。这样他才能看的更远,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我在读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总结的6点个人感悟。

  一、穷人痛苦,富人无聊

  叔本华认为,穷人痛苦,富人无聊,是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时所面对的两大问题。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一个社会的穷人越多,这个社会的苦难就越深重。饥饿、疾病,甚至战争,都和贫困贴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贫困的原因和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穷人脱离贫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体日益庞大,无聊的人群也开始逐渐增加。无聊的人会生出许多无聊的事,无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所谓温饱思淫欲,正在变为一种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吃饱了总得找点事做吧,不然太无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标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二、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所谓人生智慧,就是关于人的一生怎样过得幸福的智慧。叔本华认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爱,自娱自乐,源自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即帕斯卡尔所说的,独处是一种能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无法学会一个人独自安静地呆在房间里。

  对于人生幸福,叔本华指出,决定普通人命运的根本在于3个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产、车、固定资产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主要是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说:“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人自身拥有的优势,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与戏曲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些话告诉我们,心灵和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地位、出身以及财富。因为心灵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则属于身外之物,并不属于人的本性。

  一个人精神丰富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平庸还是高贵。因为他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三、耐得住寂寞,学会独处

  叔本华说,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最幸福。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他的原话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独处时,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却难以心满意足。”

  坏人容易形成团伙,小势力,伟大的人卓尔不群。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实际上,叔本华一生大半时间都过着半隐居生活。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之后,他便辞去教职避走他乡,在法兰克福远郊的一个小镇住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珍爱自己的精神个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叔本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苏格拉底看到街上摆卖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多!

  四、愚蠢人打发时间,聪明人利用时间

  一个人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与其思想的平庸和贫乏程度一致。对此,叔本华很明确的提出:“人生,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他说:“一个人若有了卓越而伟大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气质。因为这种人坚信,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成一个无用的家伙。

  五、按照自己天性发展的人能获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表明了一点,即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发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获得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若能够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断发展,并借助这种才能从事某种活动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因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们控制。人到老年,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会枯竭,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的自身拥有才能够在我们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为持久。

  对此,歌德也说,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并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六、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叔本华认为,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才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说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这种美好消失时,我们才后悔没有珍惜人生每个被它闪耀的瞬间。我们不能因为触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万物属无常,有生便有灭,好好珍惜当下,我们才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

  生命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摊泥,浮上来的随波逐流,在这沉浮间,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还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为过眼云烟,未来的还无法揣测,只有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华用他一生的哲学所学和体验之智慧,让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间,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最先到来。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