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高中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17:39 归属于读后感范文 本文已影响3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阅读就像品一杯清茶,初尝时没有味道,直到品的越深,味道也就越浓,直到品完也是唇齿留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高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高中(一)

  刚开始看前面的时候,几次忍不住落泪。因为能深深的感觉到这个老人内心的孤寂之感。是那种苍茫天地间,值得自己在乎的人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却还一人苟活的孤单。其实杨先生怕死吗?她不怕,她怕的,不过是至爱之人的离去吧。有时候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这片天地间的过客而已,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是的,死亡是可怕的,而孤单和无助是更为可怕的事情,人生路漫长,便是漫长一世的孤独。在这茫茫的道路上,若只有自己,便觉得荒凉;若能一路同行,就算没有繁花盛开,也可算是寂寞人生里的一点温暖慰藉吧。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不用相惜怎能燎原?杨先生此生能得钱钟书老先生相伴一生,也是莫大的慰藉了。

  可惜聚散总有时,杨先生于耄耋之年无望的看着自己一生最爱的两个人的离去,心该有多痛。每每想到这里,眼前就不禁浮现出杨绛先生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样子,她一个老人家,就那么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托之人。因为老眼昏花,体力不支,自己不得不随时停下来歇歇,但是,她还得继续走,因为自己最爱的人还在等着自己,她得走着去看看他们,送他们一程。

  在女儿走后,他们反到觉得是一种解脱了。因为女儿行在了他们的前面,他们百年之后,就再也不用因为记挂人世间的这个女儿而牵肠挂肚了。而女儿走得不安稳,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年迈的父母。而钱钟书的慢慢走,又何尝不是因为惦念着自己的老妻呢?

  “他(钱钟书)故意儿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看到这句话心里感觉特别难过,一种荒芜的情绪突然淹没了我。明知是要去赴死的,却为了让活着的人不那么难过,努力的眷恋了这个世界。即使这样的结果徒劳无功,但其中深刻而真挚的感情,真的是让人无法不动容。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境界太低,目前还体会不到更深层的感受。面对至亲的离去,杨绛先生虽然悲痛欲绝,但更多的,还是一种超脱和看得开吧。她在《我们仨》里面所说,我要留下来清扫现场。人世无常,而人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便是一个不断让自己的心灵染上尘垢的过程。禅宗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吧。我知道对于人生,我也会时时困顿,时时迷茫,根本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能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洗衣服,吃饭,打扫垃圾是一样的道理。杨绛先生学冠中西,且对于中国释道也颇有研究,才会说留下来清扫现场吧。因为如果真的是本来无一物的话,那又何需清扫呢?其实,我们都只是凡人,而凡人,如果想当一个好人,当一个心灵干净的人,真的是需要不断修行,不断的反省,不断的干些给自己的心灵洒水除尘的活的,甚至是像对待洗干净的衣服,被套一样,需要把它及时的拿出去晒一晒的。心干净了,你的世界才会干净。心阳光了,周围俱是暖暖的春意。

  这本书不仅仅增加了我对杨绛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时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孝敬父母。真的,他们对孩子的惦念是一生一世的。那么无私,那么伟大。而老年人的困境,又何曾是我们能体会的呢?身体素质已经是江河日下,也不能够再给予子女一丝助益。其实这时候,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时候啊。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高中(二)

  初识杨绛先生,是第一次为学生们上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老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让我想起的是杨绛先生的真诚、善良与乐观。这次读《我们仨》这本书,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走近杨先生、走近她拥有的这个学者家庭,感受他们三口在人生苦难面前相互理解、关爱的亲情,好多时候读着读着就热泪盈眶。

  首先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们对学术,对学生,对教学共有的那份痴心让我唏嘘不已。早年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单纯与执着真是可贵。杨绛先生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仨在家时,各自在自己的书桌前工作,互不相扰,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仨人之间的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样的文字,我连读几遍,总会为这个家的这份安静、宁和向上的氛围感叹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怀”,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动于这个家庭三人之间的那种心心相牵的温柔。从杨绛先生的一段段描写中,我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疼爱妻女的一个个小细节,如在产院做产妇的日子里,笨拙的鈡书为她做鸡汤,在巴黎出租屋的时候,钱钟书早早起床,将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个体贴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书的时候,还时不时想起钱钟书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红茶,还有她为鈡书做的红烧肉。总能记得她夸赞女儿媛媛“乖,管得住自己,过目不忘”这些特点时的自豪,常能想起他们一家三口读书时媛媛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鈡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杨先生看书则很镇定的样子来。反复回想就能感觉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诗。

  《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位亲人都与她远去,她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充满真情的回忆。看似平实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觉察到她思念亲人的苦痛,书中叙写的每一个生活瞬间都是她每天勉励自己珍爱生活的动力。想到这儿,猛然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变得可贵起来,今日我们经历的很多个细节,未来都会成为美好甜蜜的回忆。想到越是单纯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够品读的滋味,我在勉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温柔对待这不断流失的岁月呢?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高中(三)

  刚读过《浮生六记》,所以这个月特意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两本书有点类似,沈复追忆自己与妻子陈芸的大半生,杨绛回忆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媛在世时三个人的时光。

  沈复夫妇与钱钟书夫妇都是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他们的古典爱情令人神往,两个女人一个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一个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说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俗话说自古才子多风流,但是遇上杨绛先生这样的妻子,钱钟书只怕他的一辈子太短吧,钱杨这对文坛伉俪不管身处何处、遭遇怎样的境遇,都享受着他们“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1997年早春,钱媛因病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也去世,一家人就此失散。“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所以就有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全书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是《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只简短几段话描写了一个梦。杨绛先生已经明白,老病相催,夫妻二人总会有一方先走的。两个人经常都会做类似的“老人的梦”,梦里一方怎么也找不到对方,大概是太舍不得分开太害怕分开了吧。

  《我们仨走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第一部分的“老人的梦”里夫妻二人突然失散,而这个“万里长梦”里,一家人相送了很多个驿站,最终告别。

  刚开始看这部分的时候,其实有点困惑,没搞懂这是一种梦境与现实夹杂的独特写法,通过度娘才明白,在文中多次提及的“客栈”实际上是指杨绛先生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由于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相继因病住院,家中只杨绛先生一人,亲人分离,所以是“家已不像家,只当作客栈了”

  钱钟书的311船是指他住的病房,船一点点移动,是指他患病后杨绛先生一程一程艰难地陪伴送别。杨绛先生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穿梭在丈夫与女儿的医院间,看着两人日渐消瘦,经历“白发人送走黑发人”,“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她曾说女儿是她“最杰出的作品”,女儿有时候是女儿,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又是妹妹或者姐姐,是老两口精神上的依靠,女儿的离去,二老都受到了重创吧。丈夫钱钟书也已瘦骨如柴,他故意慢慢走,她一程一程送,“送一程,说一声再见,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人生如梦,相伴一生的人再也没有了“明天见”。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从1935年二人结婚时写起,到最终的分离。最先回忆了二人在英国牛津、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的生活,留学期间有了女儿媛媛,这段日子虽然也清贫,但是快乐占主导,二人可以快乐地学习、读书、“探险”,钱钟书还“学会了划火柴”,给杨绛做“最好吃的早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拙手笨脚”的天才文人钱钟书,他的生活技能为零,不会划火柴,打翻墨水瓶就会无助地告诉妻子自己“做坏事了”,让我想到《请回答1988》里的天才棋手阿泽,上帝究竟对这些天才们做了什么。杨绛生活技能稍强,却也是在不断“探索”中,才让二人的生活不断步入文明阶段。

  二人单纯、不谙世故,保持自我、保持善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与世无争、能够隐忍。回国后,一家人坎坎坷坷,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初的几十年居无定所,夫妻二人工作也不算稳定,与世无争却还要被人算计,在时代变迁中显得那么无助。钱杨夫妻二人先后熬过“三反”、“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被“下放”过被“批斗”过,“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女儿虽遇生病、休学等磨难,却被发现是“钱家读书种子”,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尽管也在这各种运动中吃了不少苦,好在都熬过来了,碰到困难一家人一同承担,困难也就不复困难,苦涩艰辛的事也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同寻常的遇合”。几经辗转,1974年,钱媛结婚,1977年,二老终于不用再到处借居,有了三里河南沙沟寓所。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坎坷一生,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也许,杨绛先生的一生是幸福的,但这幸福是爱情、亲情和读书给的,同时她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与世无争却要时时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不受委屈和困扰,对于丈夫和女儿遭的罪,面对家国变故,她能不艰辛吗?在艰苦的日子里,钱钟书先后完成了《围城》、《宋词选注》、《管锥编》、毛主席诗词翻译等大量工作,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等,钱媛参编《英汉小词典》,这对文坛伉俪及女儿为我国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怎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人就此失散,唯留一人于尘世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一个坚强的母亲、坚强的妻子,更是一个坚强的文学家。

  《我们仨》在回忆杨绛先生一家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再次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知识分子的留学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运动对知识分子们真真实实的影响等,一本好书,就应该有延伸作用。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高中(四)

  一个不平凡的老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这是《我们仨》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杨绛先生不平凡,但是她觉得自己就是尘世中的普普通通的一个俗人,她把三个人共处的岁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一记录了下来,仿佛那就是我们的日常:嬉笑打闹又不失温暖,处处充满了欢喜和温馨,以及分离之后孤独的老人化不去的忧伤。但是即便是老伴钱钟书和唯一的爱女钱瑗一个接一个与她生死别离,他们仨失散了,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哀而不伤,没有用力,没有彷徨无助,没有矫情,我只见得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于字里行间。

  杨绛先生说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事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仨在小小的书房翻译、备课、写作,互不干涉互不影响,然而钱钟书天性调皮,乘女儿小寐片刻,居然在其脸上作画,而杨绛是纵容他的,钱瑗亦是嗔怒爸爸的不正经。这样温馨动容又平凡熟悉的画面在书中是常见的,读来,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不禁忆起某一个暑假,孩子他爸贪杯,肚皮日渐隆起,玩兴起来,用毛笔在肚皮上画了一个哭脸:“儿啊,这如何是好?”把我们娘俩惹得哭笑不得。

  钱钟书不会烧菜,总是手忙脚乱,他定然是把所有的智慧挥洒在笔墨上,杨绛先生就一点点照着菜谱渐渐学会了家常菜。在父女同时病倒的时候,她一个人忍着巨大的悲痛,同时两个医院奔波劳碌着,那时她已经八十出头,每次带去亲自做的一点小菜,看着他们吃下,心中的满足,与我们普普通通凡人的幸福类似的,每每读来,便是见字如面,泪眼婆娑。

  一个文人雅士的家庭日常如此动人,恰恰是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百姓,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叙事邀功,有的只是平常的简单生活,他们以知识分子的尊严活着,我们仨,就没有其他人了,而且旁人也进不来,我们各自安好即是极好。

  日日柴米油盐酱醋,生活本就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即便是有,也是学会和他们仨一般,隐忍低调,不浮不躁,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能够相聚,能够相守,能够相爱,已然是最重要。如果说2020的天灾,让我们困宅为牢,但是福祸相依,我们一睁眼就看见彼此温柔的眉眼,低语呢喃:“早!”每日三餐或简单或隆重,皆同食共赏。“妈妈,我的花又开了一朵!”少年惊呼着让我过去,我的小狗餍足于瞌睡,不为所动,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像往日它听着楼下传来的脚步声,早已雀跃,日子突然一下子慢下来了。

  无法预测生活的变数何时来临,即便一个人面对最黑暗的时刻,亦内心安定,和杨绛先生一样,我们仨尤其是我们挚爱的少年,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