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精品散文集读后感(三毛读后感作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6 23:05:17 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已影响51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三毛散文集读后感(一)

一开始,我本不喜欢三毛的,应该确切的说是对她没有太多的感觉。暑假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一本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或许是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它。可是当时买回来也没有去看,直到上了大学,无聊的时候偶尔翻出来看一看,结果出人意料,居然越看越有味道,现在我很迷三毛的作品,我有打算要收集三毛所有的作品集。

看完《梦里花落知多少》,我心里最大的感觉就是,三毛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对待亲情孝顺,对待友情真诚,对待爱情执着。我也不得不为一个如此至情至性的人而感动。

其实我很佩服三毛,她真的做的很成功,她有极好的人脉,他对待朋友永远都是那么真诚,朋友之间没有什么课隐瞒的,她在朋友面前,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样,她把所有的一切,自己所思所想都如实地对朋友说,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让朋友分担自己的痛苦。我喜欢她,喜欢她的坦白。她是一个很好的人,她所交的朋友都很讲义气,而且她结交朋友不论别人身份如何,只看重一点,就是这个人值得交就与他叫朋友了。她的朋友圈很广泛,有木匠拉蒙,有落魄的文艺青年克里斯,也有爱收集旧货的希伯尔。三毛曾说过“可进可出,若即若离,可爱可怨,可聚而不会散,才是最天长地久的一种好朋友。”是的,她的朋友都很讲义气,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朋友总能在她的身边给她安慰和鼓励。三毛还说:“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的捷径。”或许这就是三毛的交友之道,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学学呢?说真的,我很羡慕三毛,在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有一大堆朋友时刻关心着她,呵护着她,照顾着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喜欢三毛,不仅是因为她对友情的真诚坦白,更始因为她对爱情的执着,至死不渝。真的,她和荷西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她对荷西的至死不渝的爱让人忍不住流泪。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或许她和荷西的爱情就是如此,不然又怎会如此的刻骨铭心?荷西死后,三毛的生活好像进入了炼狱,所有对荷西的思念一寸一寸地侵蚀着三毛的身体,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三毛对荷西的思念却只增不减,日益加深。荷西死后一年,三毛仍然穿着黑色衣服,对她来说,穿黑衣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她对荷西切切实实的纪念。她说:“不是时间的问题,把悲伤变成形式,就是不诚实,荷西跟我不是这样的人。”是呀,就算时间流逝,斗转星移,也冲不淡失去荷西给她带来的痛苦与悲伤。日月改变,年华不再,也无法改变她对荷西的思念。

她在《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写道:“神啊!请你看我,给我勇气,给我信心,给我期盼和爱,给我喜乐,给我坚强忍耐的心——你拿去了荷西,我的生命已再没有了意义——自杀是不可以的,那么我要跟你讲价,求你放荷西常常回来,让我们在生死的夹缝里相聚——我的神,荷西是我永生的丈夫,我最懂他,忍耐对他必是太苦,求你用别的方法安慰他,补偿他在人世未尽的爱情----相思有多苦,忍耐有多难,你虽然是神,但也请你不要轻看我们的煎熬,我不向你再要解释,只求你给我忍耐的心,静心忍下去,直到我也被你收去的一日……”这是她在教堂里的祈祷词,如此文字足以说明她对荷西的深深爱,她对荷西的爱至死不渝,她是如此执着,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她一直在守护着她和荷西的爱情。

或许真的是心有灵犀吧,她早就预料到会有事情发生,只是她没想到事情会发生在荷西身上。“荷西,我永生的丈夫,我守着自己的诺言千山万水的回来了,不要为我悲伤,你看我,不是穿着你生前最爱看的那件锦绣彩衣来见你了吗?”“我趴在地上哭着开始挖土,让我再将十指挖出鲜血,将你挖出来,再抱你一次,抱到我们一起烂成白骨吧!”读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了,我只能为三毛感动默默地悲伤,我不能为她做点什么。我只是在叩问上天为何不让有情人走到永远?

荷西死后,三毛没有再嫁,她一直守护着她和荷西的爱情,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荷西,再没有空间去装另外一个人。没有荷西的日子,三毛是痛苦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无情地侵蚀她的身体,她的脑里心里梦里全都是荷西,知道她死去的那一刻。

或许就是三毛这种对爱情的坚贞不移,执着守护感动了我吧,才让我如此喜欢三毛。是呀,一个如此至情至性的人能不让人感动吗?

三毛散文集读后感(二)

我们的生命或许太短暂,短暂到无法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许多人梦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经历为主线,用生动有趣的文笔,描绘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战争与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她笔下的大漠如此真实,似乎触手可及。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迷信,但他们朴实、真诚,不知道战争是什么,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平静地度过光阴。这样的生活虽在我们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没有价值的人生”,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该算是岁月静好了吧。

可是,连上苍都不眷顾这些朴实的人们。摩洛哥向撒哈拉发动战争,西班牙政府曾许诺“民族自决”给这片大漠带来的生机,很快被战火带来的恐慌所覆盖。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巴西里——游击队领袖死于摩洛哥人之手时,阿吉比等人为泄私愤冤枉沙伊达——巴西里的妻子出卖了巴西里,使得这样一个无辜的善良女子惨死在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故乡人手中。所谓对沙伊达的“会审”连给人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不仅没人说话,也没有人提巴西里,更没有人主持正义,只不过是残酷的私刑。难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还不够吗,还要去自相残杀?是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在作祟?难道真的如孔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吗?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如此。是物质的贫乏导致如此吗?还是精神的贫乏呢?该是精神的贫乏吧,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接受了正确的思想教育,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的惨剧还会发生吗?我不禁回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砍下头颅示众,四周中国人喝彩的场景——喝彩是因为他们的愚昧,而三毛所写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没错,在和平年代,他们可以过着如《桃花源记》中所说“怡然自乐”的生活,可在乱世,一些人因为没有文化与思想的束缚,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没有文明,就更不必说法律与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现了现代文明,那宝贵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沧海遗珠一般,湮没于大漠黄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里,也并不是没有无视法纪纲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来,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择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写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乡愁,想必她的随心之作也必定让许多人心生感慨。吾读罢全书亦甚有感触,是为感想。

三毛散文集读后感(三)

花季如梦,年华似水,生命的色彩让人目眩神迷,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都在雨季的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

很及时的,在淅淅沥沥的雨夜,我翻阅了这本书。我想,我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经历自己的人生。

无疑,安静的笔调是令人沉醉的。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也许显得叛逆,但对于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她显得很执着,即使那时的三毛还未经雨季,得不到答案。但她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她去追求的东西,那时的她青涩,莽撞,迷惘,常带着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如轻烟缭绕。

她说:“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三毛的心境如同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

学习生涯中的磕磕碰碰就如三毛所说的雨季,其过程与她不尽相同。但请相信,我们的生活却远没有想像的“痛苦”,更多了几分别有的滋味:每天与太阳赛跑成就了自己从未有过的美丽;绞尽脑汁的思考后体味到了解出一道难题的酣畅,辛苦付出换来取得好成绩的兴奋和欣然入眠的快慰。

我想,我应该珍惜这所谓的叛逆期,这段时光或长或短,我可以无限发散我那可怜的小自尊,可笑的小任性,不用考虑自己做的任何事的后果,可以自然而然地做一个真实的人。

当然,雨季的来临无法逃避。在连绵的雨季中,曾经摔倒在水洼中,向四周看看,没人在意你是否受伤,没人会把你扶起来,人们依旧做自己的事,于是只能靠自己。

在不绝的雨季中,也曾有心情的阴霾,发泄的欲望。可是没有人会因为你心情不好而让你发泄,窗外滴答的雨声依旧。于是我们学会了乐观。

就像三毛说的“乐观与悲观,都流于不切实际。一件明明没有希望的事情,如果乐观的去处理,在我,就是失之于天真,这跟悲观是一样的不正确,甚至更坏。”

“人之所以悲哀,使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上帝是残忍的,让我们抓住了一切,然后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紧握的东西被剥夺。

三毛的雨季已经过了,而我的显然才刚刚开始,但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她说的一样穿着清洁干燥的黄球鞋,踏上一条充满日光的大道,那时候,像她一样说,看这阳光,雨季将不再来。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