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线上教学教育网络云平台,智慧教育平台教学方式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4-12 22:13:14 归属于电子论文 本文已影响34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就是要计算机网络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创新2.0模式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中还明确提出了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教育部于2012年3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目前,全国各地的互联网教育云平台正在由“建设主导”向“应用驱动”转型,各级各类学校也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课堂的高效生成、课外的延伸拓展。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已经迅猛发展起来,基于“互联网+”教育云的全媒体教与学的建设和应用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课上课下的学习将会发生根本的变革,对于这样的改变,教师应如何作为呢?

  一、基于“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的

  全媒体教与学的现实意义

  从宏观层面,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幅员辽阔,但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使得教育公平不能较好地体现。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相关部门统筹部署,立足现实,加大了“互联网+”教育云工程建设。

  从中观层面,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能够让区域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受当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内的学校都各具特色,也会存在某些不足。“互联网+”教育云平台可以将各个学校的特色做大做强,也可以让这些特色为区域内其它学校学习和借鉴,各个学校的特色文化也将相互渗透,相互传播,让教与学的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和优化。

  从微观层面,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能够让每个个体实现自我成长,这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其它人士。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可以让每个人参与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使用者。同时,可以利用教育云的教研平台来发挥教师个人特长,提高教师研修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全媒体品牌云课堂,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全媒体教与学和云资源建设。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云的

  全媒体教与学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

  传统课堂一般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讲授、板演,学生被动听课、笔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预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占有绝大部分课堂时间,而学生则填鸭式地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的现场接受。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激活他们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及能力。“互联网+”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感兴趣,在高度兴奋、高度专注的基础上高效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育云平台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库。全媒体教与学可以让大家共同参与,既成为建设者,又成为获得者,受益者。全媒体教与学使许多精彩的、专业的资源可供学生主动获得,可供教师灵活运用。学生和教师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地学习,还可以个性化地按需学习,正是因为“互联网+”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可以支持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学习,逐步实现“全生学习”,让学习的“长尾效应”越发明显和持久。

  可见,教育云的使用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已经让教育信息资源变得扁平化、全球化、多样化、个性化,但也碎片化。正因如此,在社会信息资讯快速膨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实施中的教师作为显得更加重要。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

  实施中的教师作为

  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各个年龄层的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教师选择退缩,有的教师选择观望,有的教师则迎难而上适应潮流。面对 “互联网+”教育云全媒体教与学,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1.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让自己成为全媒体教与学的引领者

  教育者要有战略眼光和选择,要有思想的高度,还要有跨界的素质和胆识。因此,教师要在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运用教育云平台进行全媒体教与学时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学起,从基本操作入手,了解并熟练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及新兴教学方式,如了解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了解“三网融合”“三屏合一”,了解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弹慕,以及如何使用等。然后根据新兴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特长及喜好,从学科层面将这些技术整合融入到自己的教学领域中,设计出既能让教师移植使用,又易于让学生接受,还能够供家长辅导监督的全媒体资源。例如,化学教师可以将有毒有害的实验通过云平台进行直播,甚至录制成微课供学生重复观看研究,可以将漫长的化学反应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快速展示,可以将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让学生体验。这些全媒体的使用,益处非常多,因此要求教师思想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技能上要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从精到新。

  2.课程设计,顶层谋划,让自己成为全媒体教与学的建设者

  课程是所有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本,是国家创新力量之源。我们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等,要培养具备创新品质、独立人格、个性鲜明的人才,就必须开发出适切跨年龄的个性成长发展所需的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资源,利用学生在云平台的创新表达,利用家长对教育的侧位观察,从专业角度剖析,从心理角度深入,这样开发的课程才能够让教育回归“人性”,能够让课程回归“高效”。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及兴趣特长进行课程设计,寻找课程来源,或融贯古今,或合璧中西,或将任何对教育有热爱有专长的人(高校老师、工人、农民、老板、官员等等)组织起来,共同建设全媒体课程,共同使用全媒体课程,共同出精品、造品牌,以丰富不同需求者的多元化选择。教师还可以利用全媒体的互动优势,将不同学习者对课程的体验与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课程评价方式,以便教师修订课程,开发和建设出更多的适合不同需求者的课程,使全媒体教与学更加有效。

  3.同伴互助,聚智教研,让自己成为全媒体教与学的参与者

  传统的教研活动是基于教材文本及课堂教学设计与反馈进行的。而教育云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全媒体教研平台。例如:武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有专门的网络教研板块,其中包括教师协作体、集体备课、评课议课、主题研讨、互动问答等栏目,这些栏目为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平台,不仅进行集体备课、资源收集、网络协作、教师培训,还可以进行跨地域、跨学科的资源合作、试验、改进,集大家之力、众人之智创造出全新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媒体资源。名师工作室平台,可以让教研随时随处进行,名师工作室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优秀资源,既可以用于教学工作,也可以自我提高。比如,上一节优质课,我们在平台上发起讨论,由各成员发挥各自才智,各抒己见,最后由师傅点评指导,设计出教案和学案,在平台上进行网络直播教学,然后进行网络评课,通过多次重复修改,就可以完成一节高质量的优质课。这种通过全媒体的教研可以让教师的负担减轻,研训更加直接有效,教师对教育云全媒体的使用也会由不知、不学、不用到熟悉、熟知、熟练。

  4.形成素材,网络共享,让自己成为全媒体教与学的创造者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云全媒体资源生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前用教育云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用教育云全媒体进行完美的课堂教学,在课后用教育云全媒体资源进行同步巩固与延伸。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人的精彩演绎,而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人格、感情的相互交流和完美结合,这样的课堂可以生成最为有效的全媒体教与学资源。教师可以像电影导演那样,将这样通过精心设计策划实施的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摄录下来,或编辑成视频课,或剪辑成微课,或截取片段成为经典素材,或编写成为课堂教学实录,或提炼成为教学理论。学生在课后使用教育云全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时,也会激发产生许多个性化思考,如对教师所授课程内容的多角度质疑,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换角度思考,又如对研究问题时所联想到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链接,教师要收集整理这些思想的火花,成为教学资源的补充,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5.学会搜索,学会整合,让自己成为全媒体教学的应用者

  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与强化,使教师对全媒体教与学资源的使用能力和熟练程度大幅提升,促进教师进行规模运用,尤其是全员应用、全面应用、充分应用。教师首先要学会运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或教育云平台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以便制作成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要件。其次,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将制成的学程、学案、课件、视频、微课等上传到教育云空间上供学生学习。第三,教师还应该学会如何操作手机、平板等互联网终端,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终端设备进行前置学习,如何用第三方App、QQ群、微信等应用向教师提问、上交作业及等待解答。第四,教师还要学习教育测量学,将课程中重点内容设计成测评试题,在教育云平台进行测试,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测量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时了解课后巩固情况。

  基于“互联网+”教育云的全媒体教学给我们的现实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将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科技理论与应用等能力,教师将具备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分析的信息化公民素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将转向广度和深度的学习,将转向跨文化的合作学习,将转向更为真实的体验学习。而教师将在大数据的分析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融合学科课程,重新设计教学模式,重新建立评价体系,还将广泛运用互联网终端,让教与学无处不在,让师生在“互联网+”教育云平台下教学相长。

  作者:屠巍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