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各个高职院校兴起。通过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本专业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对其核心课程的开设次序和开设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比较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针对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为培养更好的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目标全面在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亟需大量信息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我院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重新定位,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变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许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普遍缺乏计算机信息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3年,结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及我院实际,分析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与教学模式,正确定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重新构建比较科学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专业建设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探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探索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途径和措施。通过改革达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更加合理,师资队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按照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中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要求,在前五个学期主要进行课程教学和校内的工程化项目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强化课堂实训、工程化项目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按照能力培养的规律和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在三年的培养方案中,参加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建立的五个小型项目工程,即组装一个信息终端,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开发一个小型信息网站,开发一个小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五个工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建设岗位能力,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简称为“五个工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形成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按照“五个工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建设岗位能力。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构建五个课程模块,将岗位能力培养融入对应的课程模块教学中。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都通过课堂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一个小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将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之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实训项目主要来自企业工作岗位。课堂教学和课内实训环节在学校由专任教师实施;项目综合实训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具体实施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学校指导学生,二是派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训练;校外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实际工作岗位实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实施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学习的开放性,从而使学生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
(三)构建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按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分析目前企事业单位各岗位能力要求,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模块化课程体系,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构建基础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训练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校企合作单位专家合作,分析研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重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五个课程模块,即信息终端组装与维护、信息网络组建与管理、信息资源采集与加工、信息网站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开发与利用课程模块。在专业课中,依据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主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增删、整合、课时与开设顺序的调整。
依据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以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组织课程内容,以工程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工作子任务;通过对各工作子任务中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的描述规范课程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合,以一个完整的工程化项目为载体完成课程实施;最后通过对工程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和评价完成对课程的评价考核。
(四)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
按照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教学思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将工作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可再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将相关知识点和技术融入到每个工作任务中,根据工作内容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取舍教学内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课堂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环节递进安排,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堂到岗位逐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针对IT行业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将认证考核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动漫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并将竞赛项目考核标准融入实践教学,通过竞赛项目的训练,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技能训练兴趣。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为主,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并从工作岗位提炼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通过将相关知识点和技术融入到实际或仿真的实训项目中,讲练结合、学做合一,使学生在项目分析与实现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将学习融于工作中、课堂融于实训中,教学做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投影辅助教学的优势,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还通过QQ、微信、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加强师生互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目标,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师资是实施专业教学设计的主力军,是高职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一个理想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有高等学校的学历,这是保证教师应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其次要需要通过师范专业的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第三要有实际工作经验。
聘任行业企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信息化专家作为客座教授,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该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骨干教师。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等措施,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同时要求专职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考取与本人所承担的教学科目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
三、结束语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调整、充实、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将会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
李瑞,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李希敏,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曹耀辉,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贾步忠,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本文系陕西财经职业学院2011年度学院科研课题“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主要成员:李希敏,李瑞,曹耀辉,贾步忠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