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就业优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路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06 01:43:37 归属于管理论文 本文已影响37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_大旅游国,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7亿人次。中国出境旅游者的人数到2020年将居世界第4位,约为1亿。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高校顺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2005年全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336所,在校生达到56.649万人m。目前,许多高等农林院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这些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开设: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生态旅游学、观赏树木学、旅游规划学等课程;培养目标是:让毕业生具备现代管理、旅游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旅游、管理、经济、生态、法律等方面知识,培养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宾馆等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景区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农林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分析

  (一)社会发展趋势

  1.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把人与自然紧紧地联

  系起来,即建设生态型和谐社会,在此背景下,高校也提倡办学生态化、推动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此相应建筑专业有园林建筑方向,法学专业有环境法学方向,信息专业有信息化林业方向,旅游管理增设生态旅游方向。中国旅游局民意调查显示,生态旅游是最受欢迎的旅游主题,2009年1月1日,由国家旅游局、海南省政府主办的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启动仪式在海南三亚举行。生态旅游正成为最受游客们追捧的一种旅游模式,越来越多的旅游区域如河南、山西、西藏在旅游路线方面都推出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因此,结合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侧重并加大生态旅游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旅游特色的教育,形成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事实证明,具有生态旅游知识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旅游行业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紧缺,这恰恰是农林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_个重要机遇与巨大优势。

  2.“三农”问题愈加受到重视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重要时期,更加受到重视。发展现代农业,息化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以及绿色农业服务业的重要使命便落到了高等院校的肩上,对于农林院校而言,是_个难得的机遇。农林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独具鲜明的农林特色,在和谐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将大有作为,既使我们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又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育人舞台与就业创业空间。

  3.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也掀起了“低碳潮”。从2005年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到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在北京召开“论低碳之路”座谈会,国家低碳经济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利用上海世博会的机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它与农林院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不谋而合。生态旅游是低碳的_个重要内涵和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于2010年6月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挂牌成立,该学院于2006年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直以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为教育特色,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助于促进该校林学、旅游管理、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融合与发展,从而提高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和实力。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二)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相比,农林院校拥有雄厚的占据领先地位的农林教学资源。绝大部分高等农林院校都设有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城市规划、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经验的储备等方面都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2。

  农林院校有实验田、温室、网室、大片动植物区等旅游生态资源,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基地。而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也是农林院校的挂钩实习与实践基地。生态旅游区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可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实习单位和更为广阔的就业资源。

  二、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大多是出于喜欢旅游这一心态,忽略了“管理”二字。入学后发现认知与现实反差较大,专业认同度较弱。此外,旅游行业的低门槛导致企业招聘的对象是高技能型,对学历要求不高的人才,且进入企业后都从最底层做起,现实情况是,专科生和本科生都会被放在同—个应聘地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感到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甚至由于刚开始技能不如专科生而出现自卑情绪,认为自身没有竞争优势,这对在校学生而言是_种专业思想压力。另外,该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的比例较高,出现低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现象,导致在校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农林院校因其优势是农林学科等,在当前生态旅游还没有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会相对较窄H。

  (二)课程设计失调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技能的要求很高。但一些高校的课程设计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突出表现在:

  1.理论更新与实践操作脱节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速度快,要求旅游知识的及时更新,目前高校理论更新稍显滞后,教材更新较慢,学生掌握的知识没有及时“刷新”,如毕业生普遍反映学不能致用,实际操作与课堂所学有较大区别。

  2.专业实习被视为“辅助性”课程

  教学实习场所缺少且相对简陋,没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实习安排,形式化现象严重。学生对实习课不重视,实践、创新与应用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3.实习管理松散,指导不到位

  课程实习缺乏明确的计划,教师也没有进行实质性、深入性的指导。而农林特色课程教育与共性的旅游管理科学教育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得到合理体现,共性与个性课程设计失调。

  (三)教学方式单_

  目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属于传统模式,其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实习以被动性实践为中心,学习方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事实证明,_些农林院校对新兴的旅游管理专业重视不够,又扩招过快,教学软硬件跟不上,只能采取单一可行的教学方式,不能切实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薄弱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行业相关度高、就业容量大、就业领域宽,但就业门槛低,人才流动快而多,因此,该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就业择业时容易产生一些认识误区,尤其是自我定位方面,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看不起基层工作的现象,或者与专科生相比而质疑自身价值,因此,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对该专业大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在初始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特别是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大、人数多,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难以实施。同时,农林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间不长,正处于探索期,如何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_个现实的问题。


  总而言之,由于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多,农林院校开设专业的时间不长,特色和优势发挥不够明显,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竞争力有待加强。

  三、提高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_)树立一种育人理念: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农林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实习、就业指导、教育管理等方面,都要尊重和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背景。如针对学生在学习农林学科知识上比较吃力,要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法,推行教师带队、学生组队外出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记忆与理解。

  (二)发挥一种自身优势:生态型教学知识库

  农林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固然存在挑战,但

  自身办学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全世界对低碳经济的追求,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生态文明的兴起,生态知识的积累,农林院校生态特色专业的办学底蕴,都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充分利用生态型教学知识库,加强管理型与生态型知识的融合,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三)强化一种意识: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一些学生对农林院校存在偏见,对农林院

  校兴办的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团活动、专业竞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校友资源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群策群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就业与事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素质与能力。

  (四)完善一个方案: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针对当前一些农林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专业课程设计失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系列问题,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负责人要在“教学以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育人方针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案进行足够而且及时的创新和完善。首先,是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增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方案中的地位和比重,通过专业实习、团队课题作业研究、科技创新和专业学术竞赛,增强旅游管理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培养,特别是通过课程引导和实践安排,启发学生进行自学、团队学习,推动教学由单向转向双向,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最后,是要加强农林院校的通识教育。旅游管理是管理学科范畴,本科毕业生领取的是管理学学位,因此,不能顾此失彼,要协调好生态特色与管理学知识的关系,加强包括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在内的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激发大学生融会贯通的潜能,切实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一个队伍建设:师资队伍

  教学相长,教是学的基础,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要积极聘请校外知名行业专家、教授和颇有心得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企业家来学校讲学、开办讲座和实习实践指导,通过与他们交流学习,多方面开拓了解、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渠道。还要选派_些责任心强、工作勤恳、有_定外语基础的教师到生态旅游开展较早、发展较成熟的国家进修、学习和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院校进行访问,或以实习教师或见习者的身份,进驻宾馆、饭店的各个服务、管理岗位,进_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专业经验。

  (六)优化一门指导课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针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就业方向,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要把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贯彻于学生四年的学习中,把职业规划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把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一年级主要是进行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年级的教学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职业心理测试,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方向和自身就业选择有进_步的了解与评估。三四年级则应进行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学生选择不同方向的旅游专业模块,如生态旅游、酒店管理、会展或旅行社方向等。

  (七)利用一批育人资源:图书馆与校友资源

  1.图书教材

  农林院校图书馆更多地是收藏农林理工类图书,对旅游管理等新兴学科的藏书量还不够。要购置大量学科书籍与杂志,完善电子阅览室和网上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2.校友体系

  校友在协助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专业学生学习资源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隐性的资源库。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校友体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旅游管理在农林院校大多是新开设的专业,人数少,更容易联系,他们的就业方向和发展路径更值得总结与借鉴。

  3.社会资源

  当前,现代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对“三农”问题的愈加重视,以及社会对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追崇,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要利用社会包括资金、人才和政策等在内的各项资源发展好专业,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综合实力,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八)畅通一条培养路径:产学研通力合作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农林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突出产学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作为高校,一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旅行社、酒店、植物园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践、研究机会;二要积极与自然保护区、旅游协会等相关机构保持合作,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研讨的平台;三要积极利用政府的管理资源和协调能力推进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同时,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也应主动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沟通,争取从调整教育政策方面做_些有利于提升旅游专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旅游学科地位的工作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