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06 23:55:53 归属于管理论文 本文已影响68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相关合集:质量管理论文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改革


  在20世纪,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应用下列典型事件及其有关人物作为标志说明质量管理思想的变迁。

  

  1.事后检验

  

  20世纪,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出版了专著《科学管理原理》,创立了“泰勒制度”,强调科学分工,故产品检验由以往的自产、自检改为产、检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结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这是质量管理事后检验阶段的开始。

  

  2.过程控制

  

  20世纪20年代,著名科研基地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开始研究质量问题。当时美国休哈特博士®作为过程控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应用统计学于1924年提出过程控制(现今统称之为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以及监控过程的工具控制图——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先预防。同时,同一实验室的道奇博士作为产品控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与数学家罗米格一起也于1929年应用统计学提出产品控制理论,即抽样检验理论(挑选型抽样检查方案)及其用表。由于休哈特与道奇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其后有关质量的论文虽然数以千计,但都未脱其巢臼。1931年休哈特将其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出版了代表性专著《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这本专著在50年后由原出版社重新在美国再版,当时休哈特已经去世,足见休氏专著的价值。所以说,在1931年后,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阶段进入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在此期间,还有下列质量事件及其代表人物:

  

  英国统计学大师费修尔先后出版了《统计方法在工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后来成为英国标准BS600)。皮尔逊喜好应用统计学,从纯数学观点出发,而休哈特习惯从实际应用的观点出发,二者有根本的不同。在确定控制方式时,休哈特提出3"方式,即

  


  这时,犯第一种错误的概率a=0.0027,而英国皮尔逊则提出概率界限方式,取a为整数,使!=0.002,休哈特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其实,二者相差是无几的。按照概率界限方式,则UCL="+$.09aCL="LCL="-3.09#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休哈特的3^方式。

  

  1941-1942年美国标准协会(ASA)制订出以Z1为代号的标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分析数据的控制图法和Z1.3在生产中控制质量的控制图法。

  

  •20世纪50年代针对美国二战中机载电子设备大量损坏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逐步形成了可靠性工程。

  

  •1950年美国制定美军标MIL-STD-105A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方案及其用表。

  

  •1950年日本科技联盟设立日本戴明奖。戴明是美国质量界的领导人物,曾总结出著名的戴明十四点。早在1945年美国麦克阿瑟将军占领日本时,由于当时电话接通率太低,戴明即去日本应用SPC技术来改进电话接通率,声名昭著。为了感谢戴明首先将SPC技术引入日本,故日本的著名质量奖即以戴明命名。

  

  •1951年美国朱兰主编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朱兰是美国质量界另一位领导人物,他上述著作的出版影响了全世界。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系列的美军标,并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理念。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受到我国鞍钢宪法中领导、干部和群众三结合小组的启发,首倡提出质量管理小组(QCC,港台质量界习惯称之为“管制圈”,构成了日本质量管理的一大特色。其实,石川馨最大的贡献是简化了工业中所运用的统计质量控制技术。他本人还提出了著名的石川图(现通常称为因果图)。石川馨对于其它一些技术,如质量管理老七种工具也很强调。由此也可看出日本在质量管理中的务实精神。

  

  •1966年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出版了《统计分析》,介绍信噪(SN)比,提出《质量工程学》。

  

  •197#年国际标准组织采用01430-1050制定ISO2859标准(计数抽样检查方案及其用表)。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丰田生产体系的创建人新江滋生于1956~1958年在三菱重工工作期间,将6.5万吨超级油轮的建造时间由4个月缩短为2个月,打破了造船业的世界记录,他所运用的体系迅速传遍了日本所有的造船厂。1961~1964年,新江滋生把他的质量管理思想发展成为防差错系统和零缺陷概念。新江滋生认为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不会自动地把差错降低到零。他的基本思想是,只要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就应该把过程停下来找出缺陷的原因和重复出现的源头。这里,作者认为:若过程是多因素的(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则找出缺陷的原因仍可应用SPD(统计过程诊断)理论。非统计方法与统计方法可以结合使用,各自发挥其优势,而并非互相排斥。在生产过程中贯彻上述防差错系统,采取预防性措施,就可以确保零缺陷。

  


  3.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美国费根堡姆与朱兰等人考虑到产品质量不仅需要注重其性能(即符合性质量),而且增加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质量保证、环境等多种要求,即质量开始走向“大质量”的概念,从而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M)。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早在60年代也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由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早期曾称之为TQC,C即Control(控制),后感不确切,旋改为现名(TQM)。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各国都结合本国的实践进行了创新。例如,日本结合日本本国国情提出了全公司质理管理(CWQC),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已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专著《全面质量管理》费根堡姆199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曾担任美国质量管理学会两任主席和一任董事会主席。他还是著名的国际质量研究院(IQA)的创立主席。

  

  4.ISO9000族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突出,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82年起开始陆续提出ISO9000族标准,经1994年与2000年两次修订,现已为许多国家采用。日本起初对于ISO9000很不以为然,认为日本的质量管理(CW(C)早已达到ISO9000的质量要求。但以后迫于市场的压力,欧盟市场提出:若无ISO9000族标准的认证通过,则其商品不准进入欧盟市场,故日本不得已也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

  

  5.以顾客为导向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由制造阶段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侧延伸。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同等重要。故必须以顾客为导向,不断加以改进使顾客满意,甚至进一步提出促使顾客忠诚。根据美国有关机构调查得知,随着顾客忠诚度的提高,企业四分之三的销售成本会相应下降,而且顾客忠诚度提高50,企业利润可增加25%~85%。追求质量,就要寻求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努力培养和形成忠诚的顾客群。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由优质并及时供应的原材料、严格精确的设计、精密稳定的制造过程来共同构筑的。市场的竞争从企业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间的竞争,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

  

  1978年,日科技联出版了水野滋、赤尾洋二教授编写的《质量功能展开》,该书从日本全公司质量管理的角度介绍了质量功能展开方法的主要内容。以后于1988年又出版了赤尾洋二教授编写的《灵活应用质量展开的实践》等专著,奠定了质量功能展开((FD)学科的基础。

  

  6.零缺陷

  

  20世纪70年代曾参加美国马丁导弹计划的克劳斯比(1926~2002),在工作的需求下提出“零缺陷(ZD)”的概念,他的名言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即差错不一定必须发生)”,“质量是免费的(即提高质量之效益可以大于其花费)”等。当时,克劳斯比的思想与质量界的主流思想是不同的,离经叛道,不能得到同行的理解,被视为异端!。但是令人惊讶的是:20年后在企业竞争然逐渐发展出六西格玛管理,基本上实现了克劳斯比的思想。甚至日本新江滋生的防差错系统则完全实现了零缺陷。

  

  克劳斯比1979年出版了第一本畅销书《质量免费》,1984年又出版了第二本畅销书《质量无泪》。克劳斯比的质量改进过程是以下列4项质量管理原理为基础的:(1)质量应定义成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优秀;(2)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是预防不合格,而不是对不合格进行评估;(3)工作标准应该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行;(4)以不合格付出的代价来衡量质量,而不是用不合格的百分比来衡量质量。

  

  7.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6")是一种用于测量每百万次操作中所犯差错的计量单位。差错次数越少,质量越高。1"表示68%的产品合格;2"表示95.4%合格;3"表示99.70合格;6"表示99.9999970合格,即在百万次机会中仅发生3.4次不合格②。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首倡六西格玛管理,通过这一行动,将其产品的差错率由4"减少到5.5"的水平,并由此节约了2.2亿美元,取得了显著的效益。1996年通用电气公司也推行了六西格玛管理,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摩托罗拉10年达到的质量水平®。其首席执行官(CEO),杰姆斯•威尔奇由于成绩卓著,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由于六西格玛管理还在发展之中,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许多作者要费不少笔墨撰写好几行字,才能说清楚他心中所谓的六西本玛管理。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提法:质量系统工程,简明扼要,全面概括,值得考虑。

  

  六西格玛管理是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先预防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言,

  

  它应该有自己本身的一套定量方法在极低不合格率条件下的统计方法,但是至今尚未研究出来。例如,目前还没有不合格率小于100ppm的抽样图表,对于SPC而言,这时也必须采用不合格率接近零的统计方法,通常的统计方法不可用。应该强调指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静博士所研究倡导的“接近零不合格率的质量管理”是解决六西格玛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8.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1994年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美国质量大会®上提出下列著名论断:“20世纪以‘生产力的世纪’载入史册,21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朱兰为20世纪的质量工作作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总结。

  

  朱兰预言在21世纪:

  

  (1)质量竞争将会随着跨国公司与共同市场而日益激烈;

  

  (2)对供应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

  

  (3)IS09000标准将普及全球;

  

  (4)诸如鲍德里奇奖和欧洲质量奖之类的奖励将会对世界产生更大的质量激励,并且世界性的质量奖还会增加。

  

  9.我国质量管理发展情况

  

  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引进了由日本小松制作所的专家讲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科院系统所刘源张研究员组织了中国第一个(C小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9年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

  

  1980年我国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1980年我国张公绪教授提出了选控控制图,可以选择所需要的质量因素加以控制,缩小了搜索范围,从而为以后发展起来的诊断理论奠定了基础。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统计过程诊断(SPD)理论,也称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SPD是SPC的发展,它不但具有SPC的控制功能,同时还具有SPC所不具有的诊断功能。1993年7月美国著名SPC专家屋道尔教授与威德博士在SPC权威学术季刊美国质量技术杂志(JournalofQualityTech¬nology)发表专文“对选控图的评价与分析,见该杂志第161-169页”,肯定了张公绪诊断理论的先进性。20世纪90年代张公绪及其博士生将诊断理论向多元化、小批量化、模糊化等方向发展,其间张公绪1996年提出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1998年提出相关单因素多元诊断理论,后二者可互相补充与校核。

  

  1991年2月我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

  

  1992年7月我国决定等同采用IS09000标准。并于1993年正式发布GB/T19000-IS09000标准。

  

  1993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994年4月成立了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

  

  1996年12月24日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印发《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的通知。

  

  1998年1月22日我国CNACR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LAF/MLA),成为LAF/MLA集团的创始成员。

  

  2000年IS09000系列标准改版,出版IS09000:2000标准。

  

  10.药品、食品等方面的质理管理——GMP

  

  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sforDrugsandFood)直译为“优良生产实践”。我国通常将其译成“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

  

  GMP是由人类社会12次药物灾难,特别是20世纪最大的药难“反应停事件”所促成的。GMP最初由美国坦普尔大学6位教授所制定。1963年美国国会第一次颁布成为法令。美国FDA(食品药物管理局)经过实施GMP确实收到成效。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组织(WH0)建议各成员国采用GMP,1975年11月WH0正式公布GMP。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实行了GMP制度。

  

  GMP在我国70年代末随着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药品的需要而受到重视。1988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随着GMP的发展,国际间实施了药品GMP认证,我国卫生部1995年7月11日下达了“关于开展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通知”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GMP也与时俱进,逐步增加了SPC的内容,即从事后检验转为事先预防。首先,欧盟的GMP添加了SPC的内容,而美国最新的发展甚至是直接控制过程,而不强调事后的药品检验。


11.现代质量管理

  

  根据上述,结合我国国情,可以说,现代质量管理强调以下几方面:

  

  (1)推行统计过程控制(SPC)及其发展。统计过程诊断(SPD)贯彻预防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与精髓,是当务之急。

  

  (2)质量管理学科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对于质量管理所提出的原则、方针、目标都要有科学措施与科学方法(特别是统计方法)来保证它们的实现。这体现了质量管理学科的科学性。

  

  (3)强调重视顾客(用户)的需求。

  

  上述第(1)、(3)点在ISO9000中已有充分的反映。但上述第(2)点则远非广为人知,这是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中形式主义泛滥的思想根源之一。好“务虚”而不重视“务实”实在是我国质量管理界的一种不良学风。例如,2003年9月我国举行了亚太地区国际质量管理会议,收集到务虚性质的文章共78篇,占全部文章197篇的40%。务虚文章的总数目虽然不算太多%但是这78篇务虚文章大多为国人所撰写,这就是不良学风的严重反映,很值得重视。好“务虚”而不重视“务实”是质量管理的大敌,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这种不良学风的长期性和顽固性,而大张旗鼓地、耐心地加以克服和引导。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