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者权益等于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所有者权益就是企业的净资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1 02:43:13 归属于会计论文 本文已影响68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所有者权益是会计学最基本概念,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否准确、核算是否科学,不仅影响股东的权益,而且还决定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与企业整体价值观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整体资产 价值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会计学最基本概念,也是会计主要的要素之一。与资产、负债共同构成的会计等式,成为财务会计的基础。所有者权益是会计计量的最终归属和结果,也是所有权理论经营的目标,因此,所有者权益计量的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股东的权益,而且还决定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

  现行的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特征及分类、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分为:(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分为:(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一)所有者权益与债权人相比。

  一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经营期内可供企业长期、持续地使用,企业不必向投资人返还资本金。而负债则须按期返还给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负担。 2.企业所有人凭其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享受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分配税后净利润的主要依据,而债权人除按规定取得股息外,无权分配企业的盈利。 3.企业所有人有权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或者授权管理人员行使经营管理权。但债权人并没有经营管理权。 4.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和亏损负有无限的责任或有限的责任,而债权人对企业的其他债务不发生关系,一般也不承担企业的亏损。

  (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分类 按其形成的方式。

  该类账户可分为投资人投入的资本以及企业内部滋生的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留存收益。 投入资本类所有者权益账户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 资本积累类账户主要有: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1、投入资本 投入资本是指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的资本。所谓注册资本,是指企业在设立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资本总额,也就是全部出资者设定的出资额之和。企业对资本的出资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合同和章程的规定及时进行。注册资本是企业的法定资本,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 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投入资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本表现为实际发行股票的面值,也称为股本;在其他企业,投入资本表现为所有者在注册资本范围内的实际出资额,也称为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等。 3、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由收益转化而形成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的资本。

  (三)所有者权益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的中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是主要取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因此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严格区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等.在实务中,企业某些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分开核算和列报.例如,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应当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性工具部分进行分拆,分别确认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四)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均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因而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债权人权益)二者均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有: 1.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于所有者权益;2.企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债权人往往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3.对于所有者而言,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除按法律程序减资外,一般不能提前撤回投资。而负债一般都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必须于一定时期偿还;4.投资者以股利或利润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债权人的债权只能按规定的条件得到偿付并获取利息收入。

  二、中外所有者权益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没有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单独制定过会计准则。一般只是在其它会计准则中就其相关的所有者权益问题作出规定,往往也只是涉及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或者简单地要求企业遵守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法律已经对涉及所有者权益事项的处理作出了转为详细的规定,我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对涉及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理作出了规定。考虑到在一个单独的准则中系统地规范涉及所有者权益事项的会计处理,便于企业实际操作,因此我国将所有者权益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则项目。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特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他国家或地区均将其作为法律或会计准则的重要规范对象。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者权益核算有独特的要求,《》等法律也较明确,为此,我国具体准则将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单独作为一类进行表述。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但其涉及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基本一致,为此,我国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准则将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合并为一类进行表述。 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引言、正文和附则三个部分。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准则所规范的范围,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揭示。正文部分为定义、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投入资本、增加资本、发行费用、接受捐赠和资产重估、利润分配及亏损弥补、减少资本、应揭露的事项等九个自然段。定义一段为准则的进一步展开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并使用准则提供了依据。所有者权益构成一段指出了所有者权益包括的内容,而后分别规范了投入资本、增加资本、接受捐赠、利润分配及亏损和减少资本的会计处理。发行费用一段介绍了企业发行股票时,股票承销费、注册会计师费用、评估费用、律师费用、公共场所涉及广告费用、印刷费等费用在股票平价发行以及溢价发行时如何处理。应揭露的事项一段落地所有者权益应揭露的事项进行了说明。附则说明确准则的解释权归属和生效日期。 (一)关于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称之为业主权益和股东权益,它的构成如下: (1)实缴资本,即股东实际缴入的股本; (2)资本盈余,即股票溢价; (3)资产增值,即由于价格水平变动,对企业资产重估而形成的盈余; (4)留存收益,即企业收益支付股利后的剩余部分; (5)非股东对企业的捐赠。 与我国所有者权益比较,实缴资本与我国的实收资本是基本相同的。资本盈余、资本增值、非股东捐赠的资产均与我国的资本公积概念相对应;留存收益与我国的未分配利润相对应。我国有“盈余公积”概念,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代表从利润分配中提取的有关金额内容。在我国,财务制度规定要从税金利润中按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并将这两部分提取的金额放入“盈余公积”之中,而西方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将税后利润进行股利分配,剩余即是留存收益。 美国所有者权益一般分为实收资本和留存收益。实收资本即股东权益,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若存在超面值缴入股本则将其单独列为一项。 日本所有者权益即为资本。资本必须划分为属于资本金部分和属于盈余部分。资本金部分应当列示其法定资本额。对于已发分为资本公积金、利润公积金及其他公积金,并分别列示。资本公积金包括由于股票发行转入的盈余。利润公积金包括来源于利润的盈余。其他公积金包括任意公积金和本期末分配利润。 英国的所有者权益一般包括资本及准备。通常分为已缴股本、股本溢价、重估价准备、其他准备及损益7部分。其他准备包括资本收兑准备、自有股份准备、按公司章程提取的准备等。 (二)关于投入资本 这里所说的资本是狭义的资本,即所有者向企业缴入的注册资本。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美、英、荷等国家采取“授权资本制”,根据这种资本制度,公司资本被区分为“额定资本”和“已发行资本”。公司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授权资本的数额,但一部分,其余留待日后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是否发行。所以授权资本不代表公司实际拥有的资产,而只是公司有权通过发行股份而募集资本的最高限额,是一种名义资本,而发行资本才是公司真实的资本。 法、德等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采取“法院定资本制”,根据这一制度,公司章程中所载明的公司资本额在公司设立时必须由认股人全部认购完毕,否则公司不得成立,公司如增加资本必须修改章程。法定资本制有利于保证公司拥有充实的资本,防止利用公司进行欺骗、投机,但其要求过于严厉,已不适应现代股份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法定资本制而仿效授权资本制,如日本公司法规定,公司在设立时需发行股份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即可,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当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授予权发行新股增加资本时,可以一次或多次完成,但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我国《》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当与实用资金相一致。注册资本是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资本为限,所以注册资本亦称为法定资本。公司法对各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在其经营期内,注册资本只能增加、转让不得减少,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减超过20%时,应按资金使用证明或验资证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如擅自改变注册资本或抽逃资金等,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对于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核算,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股本”科目,其他企业设置“实收资本”科目进行核算。所以必须明确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的区别与联系。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已投入的资本总和。企业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一般不是在认定后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根据合同或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随着企业基建、生产和经营的开展而逐步分批投入的。只有当按规定缴足出资额后,企业的实收资本才等于注册资本。虽然,投入资本核算的内容只能是实收资本,而不是注册资本或投资总额。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资者超面值购买股票时,股票的溢价部分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而“股本”账户只记载股票的面值。这时,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子资本为“股本”账户记载的金额,而投入资本则包括股本和溢价两部分。其他形式的企业在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时将其金额记入“实收资本”账户,所以,其它收资本与注册资本、投入资本在投资者按规定缴足出资时是一致的。 (三)关于公积金 我国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公积金实质是企业所有者共享的但不能作为利润分配的权益。资本公积是与缴入资本相关的但又不享受权益的资本投入。由于资本是一个法定数额,标志着所有者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只能单独列示,不能混淆,因此,凡是不能标有限责任也不能享受权益的资本投入必须分开列示。盈余公积则与国外的法定准备相同,属于限制利润分配的一种手段。 美国的拨定留存收益完全是公司自己的事,其比例大小由股东大会决定,法律对此未作任何强制规定。拨定留存收益对利润分配作一限制,不须划拨相应的资产。对于与缴入资本相关的但又不享受所有者日常权益的资本投入,分项列示,如“超面值缴入股本”、“捐赠资本”等。 日本的商法要求公司设立下列准备:(1)资本准备。即前面提到的资本公积金。包括股票溢价和因资本减少或兼并而产生的正差异。如果兼并时所产生的正差异等于法定准备与被合并公司其他留存收益之和,可以不作为法定准备,而在资本准备下列示。(2)法定准备。即前面提到的利润公积金。日本的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至少按支付的现金股利的10%计提法定准备,提满股本的25%为止。 法国的准备主要包括法定准备、约定准备、重估价准备以及管制资本利得准备等。法国公司必须按股本的10%提取法院定准备;约定准备是根据公司章程有关条款提取的准备或类似的任意准备;重估价准备是根据1975年法定重估价而设立的,现在一般显得并不重要。管制资本利得时,如果将利得列入准备,公司就可以要求15%的特别税率。但若用于分配时,必须纳全额的税,例如,100法郎的利得,15法郎税金,85法郎准备;若用于分配,税率为42%,多付27法郎,可供分配的利得为58法郎。分析人员应将27/85分配给递延税收,58/85作为永久性权益。 我国公积金分为两类,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金包括资本溢价、资产重估价、资本折算差异、捐赠资本。资本折算差异为外商投资企业所持有。盈余公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按税后利润的10%计提,提洪注册资本的50%后可不再提,任意盈余公积由股东大会决定提取比例。我国还有一项既不属于资本公积也不属于盈余公积的项目-未分配利润。按一般理解,税后利润在提取各项准备后,即是可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既然是可分配利润而又没有分配,似乎不易理解。如果未分配利润理解为利润分配时的限制,就应当是不可分配的利润,即任意盈余公积。 (四)关于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接受的捐赠,国际上有两种基本处理方法:一种是作为收入,另一种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在某些国家,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作为所有者权益时,其价值还要视捐赠者是否是公司有控制权的股东而定。如果是有控制权的股东,按历史成本确定;如果不是公司有控制权的股东,并且该捐赠是无附加条件的,则按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作为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并且,接受现金捐赠时,接受赠金额入账;接受实特捐赠的,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五)关于利润分配 我国规定所有企业均要按程序进行利润分配。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税后利润是直接向股东分配股利的。

  三、所有者权益定义存在的问题

  现行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即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同一概念。我们认为,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理论上应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就没必要有二个名称来表达同一属性及概念,因此,上述等式不成立,理由如下:(一)、依据的前提已发生变化。传统的会计报表反映的采用历史成本法将不同时点、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进行累加,而历史成本法建立基础的条件,一是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资产计价的结果,是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即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一般不作调整。换而言之,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就是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历史成本法形成于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由贸易阶段,在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经济繁荣,金本位货币国际金融结算体系下,名义货币稳定,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是可靠的、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由此以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的会计恒等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机会成本。根据资产、负债的属性,决定资产、负债的价值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那么对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应该是现值,因此,对应过去形成的未给予计量的所有者权益时间成本也应予以考虑,从而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在同一时点下,具有可比性、可加性。与传统的会计等式相比,在名义货币变动情况下,会计等式增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科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三)、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流出计入所有者权益有待商榷。即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是否真的产生利得、损失,即是否会影响资产、负债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对未来经济利益不产生影响的话,则价格的变动不是利得、损失,不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科目,而是反映在价值变动科目;(四)、公允价值理论将时间价值引入会计计量当中,已经认识到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或者现值产生将差异,在没有新的会计恒等式出现的情况下,为维持传统的会计等式平衡,将预期或者潜在的利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当中,也是基于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因素,资产负债观将未实现的损益(资产变动产生的利得)提前确认,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石;(五)、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现行的所有者权益定义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而在实际中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中剩余利益如何去体现呢,在股份公司持续经营下,股东不允许退股,只能进行股份转让,因此,所有者权益中的股东清偿权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即使公司发生资产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时,会计报表上所提供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信息基本无用,因为企业的资产价值即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最终由市场交易决定,而不取决会计计量结果;(六)、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是常态,将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违背了会计计量的稳健性、谨慎性原则。会计反映是资产的价格还是价值,资产的价格是不是价值呢,这是会计学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例如:一张认沽权证其内在价值为零,但市场上是有价格的,投机者利用市场差价赚取利润,会计是计量认沽权证的逐日市价呢还是内在价值呢,根据资产定义及属性来看,应该反映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资产的市价。而实践中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是资产的市价,因此,对资产的价格有助涨助跌的作用,违背了会计计量的稳健性、谨慎性原则。

  四、企业整体价值观下所有者权益

  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企业资产应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整体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等同于投入成本,而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例如:现时净资产为负的企业,如果它具有可持续的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它的整体价值可能为正;对于一个现时净资产为正的企业,如果没有未来持续经营能力,那么其整体资产将会大幅贬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内在整体价值不等同于现行会计理论的净资产。我们认为,企业整体价值观净资产是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或已实现的应该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的投资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股东的投入股本、留存收益以及相应的货币时间价值。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至于资产、负债的资产、负债价格变动不计入所有者权益,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从实践角度来看,财务资本观和实物资本观主要区别于是否将利得计入利润。财务资本观认为,公司投入财务资产后是获取投入资金更多的现金流入,因此,将利得计入利润;。实物资本观认为资本是代表企业经营能力的实物资产,因此对于利得不产生利润,而是资本保值调整项目。我们认为,(一)、资产、负债价值的利得、损失不应计入利润。因为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2.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但是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因此,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二)、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利得损失也不应计入资本公积。1、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相关联系;2、实物资本观认为,只有资产的经营能力保持在期初水平之上,才能获取利润,如果资产价值变化不影响资产的经营能力,则企业内在价值也未发生变化,对企业不产生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因而对权益也不产生影响;3、这种利得、损失属于未来事项,尚未确认,即使是预期权益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也不应该归属于当期;4、这种潜在的权益如果归属当期的话,等于是把未来的经济权益提前确认、分配,而把风险转嫁给了未来,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因此,从企业整体价值观来讲:净资产=所有权益+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或许是一种预期潜在的所有者权益,是由于在某个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因此,不应计入已实现或者已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当中,因而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

  同时,我们认为,在企业整体价值观下计量模式下,对资产的减、升值,按实物资本观,应计入资本公积,从谨慎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则计入“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差异”科目,我们偏重后者;这种会计处理目的主要是把过去形成或者发生的所有者权益折成现值。这是因为投入要计算机会成本,来评价投资的成果和业绩。因此,所有者权益终值的运用主要是把资产负债表下的所有者权益从历史成本转化成现在的现值,以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便于以后决策。由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是静态的,无法投资的成本,采用时间价值观很清晰地反映了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便于投资比较,它的好处:第一,它保证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个时点的平衡,第二,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相关会计信息,便于投资者了解投资的效果,为决策服务。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要求计算投入资本的现值,使投资者无法了解投资的效果和情况。所有者权益终值的运用将区分投资的机会成本,终值将这些投入用时间价值方法计算出它们的机会成本,以反映它们投资成本的大小,衡量和评判投资的效果。因此,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观下的所有者权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有者权益,它是反映了企业的自创无形资产、投入成本及其所代表的时间价值。其数额应大于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在企业整体价值观下,将所有者权益账面与实际的二者差异计入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例如:例如:投资者投入初始企业100万元,本年利润反映2万元,净资产102万元,假设时间价值4万元,那么投资者的投入应是104万元,当年不计算利润现值2万元,那么采用时间价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106万元,公允价值变动-4万元;净资产是102万元,股本数额上的差异,表现为传统计量方法与运用时间价值计量方法的不同之处,传统方法静态反映投入原始成本100万元,而采用时间价值计量方法计算了原始投入和时间价值104万元,通过对比发现采用传统计量模式反映出净利润2万元,而运用时间价值计量的结果却并非如此,投入成本104万元,而净资产102万元,显然是现金净流出2万元,投资是失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1.传统的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值得怀疑;2.采用时间价值计量的结果,也进一步地印证了传统计量模式的不科学性,采用历史成本在名义货币变动的今天,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恒等式,是没有考虑价格或者价值的变动这一客观现实,如果价格的变动对未来的现金流未产生影响的话,那么用时间价值计量结果则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把资产价格的变动作为利得、损失的错误所在。

  五、结论

  所有者权益代表了股东的权益,其核算的方法有二种,一种静态的,采用历史成本法在不同时点上进行累加,另一种动态,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投资的机会成本,以比较投资成果的效率,从会计信息相关性上讲,后者更有用,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彻底地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会计恒等式的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这种新理念将给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革,丰富、充实了财务会计理论,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开辟了会计学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4..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会计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