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津口地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探讨(夹津口地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探讨会)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22 02:48:10 归属于建设论文 本文已影响60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结合夹津口地区地块较小且大小不一的特征,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在该区的推广过程,并总结其取得的良好效果,以为该耕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模式;小麦机收;高留茬;秸秆覆盖;河南巩义;夹津口镇
  中图分类号s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2-0324-01
  
  夹津口镇处于豫西浅山丘陵区,近年来,夹津口地区出现了适合该地区特征的小型化机器具作业的保护性耕作模式[1]。
  1基本情况
  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口镇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京广铁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南,中岳嵩山腹地,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局部深山区)。四季分明,属半干旱气候特征,年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在小麦成熟期有较多的干热风发生。绝大部分土地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除少量的小杂粮种植外,种植模式固定,每年往复小麦玉米轮作。
  夹津口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紧邻郑州洛阳,处在郑洛工业带上,交通如织,环保压力大,特别是秸秆禁烧问题突出。
  该地区大多为梯田,地块较小,且大小不一,不便于大型机械耕作,农民耕作多采用中小型机器具为主,还有少量的人工耕作。
  2麦收秋种秋管耕作变化情况
  二十几年前,传统的麦收秋种秋管是:农民用镰刀割完麦子运回家脱粒,待墒情合适时用牲畜带动铧式犁地,在犁地的过程中,人工撒播玉米种子,玉米出苗后,人工间苗,并进行除草、施肥、浇水等直至秋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耕作观念发生改变,麦收秋种秋管耕作模式逐渐演化成保护性耕作模式。具体演化过程包括以下5个阶段:第1阶段:小麦成熟镰割,麦子运回家中脱粒,待墒情合适,人工锄地点播玉米(或在麦田人工提前套种),玉米出苗后,人工深间除麦茬、间苗、除草、施肥、除草、浇水,直至秋收。第2阶段:小麦成熟镰割,麦子运回家中脱粒,待墒情合适后,用播种器穴播玉米(或提前套播玉米),玉米出苗后,人工深锄除麦茬、间苗、施肥、除草、浇水,直至秋收。第3阶段:小麦成熟机收(收割麦茬较低,麦秸不能均匀覆盖),待墒情合适后,用播种器穴播玉米,玉米出苗后,人工深锄除麦茬、间苗、除草、施肥,再除草、浇水,直至秋收。第4阶段:小麦成熟机收,待墒情合适后,播种器穴播玉米,玉米出苗后间苗,继续生长后,除草剂除草,施肥,浇水,再除草,直至秋收。第5阶段:小麦成熟机收高留茬(麦秸覆盖地表),待墒情合适后,小型播种器精量播种,玉米除草剂(封闭药封闭地表除草),施肥,浇水,杂草再控制直至机收。
  保护性耕作模式特点在于机收高留茬和高效除草,用小型耕作机器具来完成麦收秋种秋管的保护性耕作,不仅便于农民劳作,简单实用,而且很适合山地丘陵地区土地条件对农业机械小型化的要求。

3所用耕作机器具和作业方法
  麦收机具:联合收割机、背负式收割机、小型手扶脱粒收割机。所用麦收机械视地块大小、道路状况和麦收麦熟情况而定。玉米播种器具:多采用精少量玉米种子点播器。打封闭药液器具:用机动喷雾器或手动喷雾器。地块较小者,多采用手动喷雾器效果较好。施肥:用小型施肥器或由人工用锄头覆盖化肥[2]。
  具体作业方法:小麦成熟后,机动麦收高留茬,麦秸由收割机自动均匀覆盖地表,待墒情合适后,播种器把玉米种子均匀的播入秸秆覆盖地表下的土壤中。这时麦田里很少有草,如果有个别大草可以简单地进行人工清理,随后立即用喷雾器按封闭药液的对水比例要求配好药液,喷洒地表。封闭完后地块中不能进入人畜和机械作业,防止破坏密闭膜,待玉米长到50~67cm高时施肥浇水、杂草再控制,直至秋收。
  4取得的效果
  以小型机械作业为主要手段,以有效控制玉米地的杂草为关键措施,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夹津口镇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3]。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减弱了风蚀,减轻了土壤的沙化,培育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土壤墒情,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持续上升,还为麦秸提供了理想的去处,减轻了秸秆焚烧的压力。它减少了麦收、秋种、秋管的作业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轻了农民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的劳作之苦,具有省工、省时、作业简单等优点[4]。
  几年来,夹津口镇农机推广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好处,并开展小规模的农民操作技术培训、发放宣传彩页等,推广这一新技术耕作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该耕作方式,玉米一般增产5%~10%左右,农民省工省时可增加收入20%~30%,同时积聚雨水使作物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减少蒸发,化肥集中使用,充分利用肥料资源。 编辑
  5参考文献
  [1] 张春霞.晋西北旱地耕作模式及其效果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林礼狮.创新耕作模式 提高种植效益[j].福建稻麦科技,2007(4):42.
  [3] 薛少平,闫小丽,朱瑞祥,等.关中一年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农田土壤及作物生物学效应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112-118.
  [4] 郭道宽,吴金福,蒋东平,等.靖江市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8-2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