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习方法和技巧,聆听儿童快乐成长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18 18:16:58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30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Shunde.Net

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的象征,在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及能力的执行胜过其他活动。由于现代教玩具在教学和日常生活普遍的大量使用,使民间游戏逐渐被人们忽略。其实民间游戏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轻松活泼,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能边玩边唱边学,情绪较为积极,对发展幼儿的身心、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民间游戏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不受场地、人数、幼儿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而且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这些特征与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完全吻合。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需要、一种新的体验。在孩提时,从没有见过像现在的各式各样高级玩具,但我的童年时光却是在那种极富民间色彩的游戏中度过的,现在想起来,这些游戏还回味无穷。  幼儿期是自我规则意识的萌芽期,如果我们把握好教育策略,适时地引导幼儿,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既能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要求,又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自信,才能乐群。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贯彻实施《纲要》的精神,把民间游戏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同时通过民间游戏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创造耐人寻味的愉悦体会,使幼儿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让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得到巩固、提升。  二、概念的界定  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其中流行于少年儿童之间,适合其年龄特征、认知发展和成长规律,乐于被儿童所接受的为民间儿童游戏。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为什么必须存在规则,规则有什么内容,规则有哪些作用以及应该怎样执行规则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对幼儿而言,两者不是独立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  心理学家特里尔研究表明:规则分“道德规则”和“习惯性规则”。研究发现,幼儿对违反社会的习惯性规则的行为,一般不会表示异议,而对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大多数的幼儿能够提出批评,并能陈述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对习惯性规则的认知主要着重于外在结果性。幼儿在一日生活、在集体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  我们希望通过民间游戏,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到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从而转化为规则的内在需要。  三、民间游戏的特点  民间游戏自身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趣味性,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  1、 随意性。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来说,民间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有随意性。它一般不受条件的约束,不要求有整块的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它可穿插在一日活动的零散时间中,如:晨间活动、午餐后、离园时等,利用点滴时间进行玩耍。其次,使用的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废旧材料及半成品,甚至也可以用替代物,幼儿通过自己的创编、想象玩出更多的新花样。  2、 趣味性。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民间游戏能够代代流传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玩中乐、乐中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的民间游戏还配有儿歌、口令,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如游戏“切西瓜”,全体围圈的幼儿一齐念:“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切两半”由于孩子们经常在游戏中对儿歌进行创编,比如改成切冬瓜、切南瓜、切苹果等等,在改编儿歌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民间游戏与幼儿生活的距离,还真正体验到民间游戏的乐趣。  3、易学、易会、易传。民间游戏是自己创编的游戏活动,幼儿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他们可以自由讨论,自由协商游戏中的角色、规则以及出现的矛盾等,所以对于幼儿来说更容易学会,也更易于流传。  民间游戏还具有娱乐性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预,自娱自乐,幼儿的情绪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民间游戏也带有竞争性,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相反,在游戏中失败,会产生挫折感,但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地吸引幼儿,再次参加游戏,可以吸取上次游戏的教训,纠正失误和不足,从而获得成功。因此,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也是幼儿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和积极情感的过程。  四、利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策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第三个教育目标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为此,我们利用民间游戏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利用民间游戏本身具有的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1、利用民间游戏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情感  规则对幼儿来说就是日常行为规范,规则的建立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更快乐,减少了矛盾的冲突,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规则才真正发挥其意义。  在民间游戏中有许多规则游戏如:跳房子、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丢手绢、挑彩彩棒、荷花荷花几月开、东南西北、123木头人、捉迷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等。以123木头人为例: 幼儿必须遵守一定规则,1、喊“123”的小朋友,在出“3”时才可以回头。2、其他小朋友在“123”的喊声中可以任意移动,但当喊者回头时,不能动身体的任何部位。3、当最先碰到者喊时大家才能跑。若违反上述规定者表演节目。可见,游戏规则是他律的特定存在的,幼儿必须同意并严格加以遵守,游戏才能进行,如果违反规则就一定要会受到惩罚、或者取消游戏资格,而这些惩罚也是事先规定的。但是,就如卢梭指出的:“儿童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某些破坏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成人不要过多去责备他们,只要利用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 为了保持活动的有序、安全,更具操作性,必须引导、帮助幼儿自定规则,使幼儿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对规则产生积极情感。  2、利用民间游戏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皮亚杰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规则意识的认识,如:老鹰抓小鸡、划龙舟、贴人、跳皮筋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例如:民间游戏“丢手帕”,它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我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3、通过民间游戏内化幼儿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争一朝一夕,旨在循序渐进、逐渐渗透内化。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影响,他们易兴奋、活泼好动,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并内化良好的规则意识。也可多选用稳定情绪、磨练意志的游戏,如:解孔明锁、挑彩彩棒、穿线绷、拼七巧板等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来稳定幼儿浮躁的情绪,形成做事持久、有始有终意识,达到规则自律的目的。如:民间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个别幼儿还是难以遵守,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他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与同伴相互协调,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  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协商产生的规则是自发的自律规则,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当自我与他人的需求产生冲突出现分歧,活动环境变得杂乱无章的时候,就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调整,彼此开始协商,逐渐产生可行匹配的规则共同遵守,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开展活动的前提,通过他律规则和自律规则的有机结合,逐渐内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多为幼儿创设一个充分体现自主性的生活、学习、活动的环境,使规则教育真正内化为规则意识。  4、通过民间游戏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  幼儿规则意识的确立,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规则培养过程中,我们坚持耐心具体地引导幼儿执行规则,提醒和督促幼儿执行规则。为了帮助幼儿掌握良好的行为规则,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我们利用民间游戏特有的内容、规则和幼儿的反复爱玩的心理,来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  例如:在“孔明锁”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把十副孔明锁投放在了区角,没多久发现许多副锁已经混合在一起,无法游戏了。便邀请幼儿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1、太难了,不知道怎么玩,所以混在一起当积木搭。2、玩好后没有按规定放回原位,随意丢放在一起。针对上述意见,马上有幼儿提出规则建议:①张贴孔明锁玩法图②给每一副孔明锁做上记号③游戏结束一定要整理后放回原位④请个别幼儿保管。最后,教师以举手表决形式,表明对规则制定是否认同,结果前三点以全票通过并执行。通过集体讨论使规则得以强化,并让幼儿自觉执行。  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很广泛,我们通过民间游戏活动,在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共同建立必要合理的规则,并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  五、实践反思  民间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民间游戏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长大了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实践证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行为的形成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民间游戏特有的教育资源,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我们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实践、深入反思,对民间游戏加以改进、重新创编,赋予新的含义,更大程度地挖掘民间游戏蕴涵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民间游戏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因此,利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新的体验,我们的实践表明,幼儿在民间游戏中不仅可以回然、一展童真的天地,更形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M].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3]王晓红.规则与自主[J].学前教育  [4]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  [5]谢州艳,林峰,康莉.试论民间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J]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