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是一个地处北欧、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进行的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缩写为PISA)测评中,芬兰已经不只一次登上最佳教育冠军的宝座,所以人们似乎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在英国、美国等国,而在芬兰。芬兰政府历来重视学前教育,2003年,芬兰国内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就达到了96%以上,近几年更是接近100%,这一比例始终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发达的学前教育是芬兰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借鉴芬兰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完善的福利保障
芬兰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而且处处都能体现该国公民的高福利,在学前教育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学前儿童的教育费用在2001年以前是由国家、地方和家庭共同来负担的(国家和地方分别承担42%,家庭只需承担16%),但在2001年以后,这笔费用一般只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付,家长往往不用再交费,只需要在儿童入学前在教育机构填写申请表,并附上自己的纳税记录就可以了。[1] 儿童入园后还享受免费的定期体检、医疗服务,并为每个儿童提供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等。儿童可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并且对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免费的往返交通。正是得益于完善的福利保障,从而保证了全国接近100%的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学前教育。
二、较高的教师专业素质
按照《 芬兰教育法 》的规定,所有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必须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位,并且还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有资格申请学前教育教师职位。有了国家的重视以及严格的入职条件,学前教育教师在芬兰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的尊重,他们的工资待遇与国家公务员相当。此外,芬兰各城乡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都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免费为其提供在职或者脱产的培训及学位攻读。大多数国家的学前教育教师是在学术性不强的学院或师范院校接受教育,而芬兰学前教育教师都由大学来负责培养和培训,这也保证了培养的教师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2] 芬兰国内的10所综合大学都设有教育学院,这些教育学院为学前教育教师提供终身的培训。
三、丰富的教育资源
芬兰虽然是个人口小国,但国内博物馆、图书馆众多,仅博物馆就超过300个,遍布国内各处,其内容也是五花八门,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免费入场。另外,博物馆也常为儿童和青少年举办各种活动、演讲或课程,让他们参与其中。图书馆的数目更是庞大,芬兰全国大约有1000个公共图书馆,平均算下来,差不多250个芬兰人就拥有一个,人均占有图书馆的比例高居世界首位。[3] 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服务,所有这些图书馆对所有人都是免费开放和借阅的,并且各地图书馆还主动为当地学前教育提供服务,除此之外,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免费到农村服务。这些都为芬兰学前教育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四、备受重视的家庭教育
在芬兰,除了在学前教育机构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也被认为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前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被赋予很大的教育责任,大部分的芬兰父母都有从孩子很小就给他们阅读、讲故事的习惯,也逐渐给孩子养成从小就喜欢阅读的好习惯。[4] 因为没有“作业”,教育机构也不会开办各种“辅导班”或“特长班”,所以,在假期里,家长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从事户外旅游、游泳、滑雪等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技能。在芬兰,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阅读和写作,但他们的重点在于使儿童从小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兴趣。
五、芬兰学前教育的思考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增加国家投入,完善保障措施
在芬兰,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投入保证了学前教育的高速发展,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在我国,学前教育以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高额收费把很多儿童挡在了学前教育的大门之外。2010年,中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6.6%,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5] 我国2010年颁布实施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 》(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 》)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6] 这表明了国家将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保障力度。但政策的落实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明确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于不同类型的儿童制定不同的保障方案,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把儿童入园率状况作为考评各级政府的要素之一,从而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2.多措并举,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芬兰,学前教育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基本是相当的,因为他们的入职条件要求一样,培训机会也是均等的。在我国,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却差异巨大,无论是学历层次、专业素养还是工资待遇,培训机会更是存在天壤之别。《 规划纲要 》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7] 要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提高准入学历要求、实行严格资格证制度外,地方教育部门还需要通过设立培训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等方式为教师进修和培训提供保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学前教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途径,还需要解除地方教育部门的控制,打破地域限制,鼓励教师自由到有条件的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进修和培训,避免低水平重复培训的状况。
3.整合社区资源,服务学前教育
芬兰在学前教育中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孩子几乎每周都有机会到不同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参与互动课程等,图书馆等社区机构也会主动上门为儿童服务。相比之下,我国在学前教育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所有的教育都局限于幼儿园之内,孩子基本看不见幼儿园之外的天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8] 学前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孩子天天接触社区内的资源,对这个环境最为熟悉和了解。所以,社区资源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最直接、最方便的内容。学前教育应该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实地参观甚至亲自体验,使儿童发现幼儿园以外的丰富世界,有利于儿童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中自由地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能力。
4.提高“儿童本位”的家庭教育质量
在芬兰,家庭被赋予相当大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石,很多学者认为芬兰是靠家庭教育赢得世界赞誉的。中国父母和芬兰父母一样都是重视家庭教育的,但中国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时主要着眼于知识的掌握,以学业成就为主要评价标准,而且主要局限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芬兰父母也鼓励孩子读书、写字,但主要目的在于习惯养成,而不是掌握书本知识,更多的时间他们是与孩子一起从事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各种品质,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技能。因此,首先,中国父母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变以知识本位为儿童本位,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与儿童建立一种平等和民主的关系;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应该重德育而轻智育,重心理而轻生理,重内省而轻外显,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再次,在教育方式和途径上,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总之,由于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重视,芬兰学前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渐受到重视。我们只有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才能少走弯路,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作者:张宗业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 2011年19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