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是儿童特定的人生早期经历。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直接近景性目标指向提升儿童对小学教育的适应,包括适应小学教育的人际环境、教学管理方式、课堂学习要求等。而其间接的远景性目标则是着眼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即在基础教育阶段,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取由果溯因的方式,通过对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人学适应情况的分析,发现小学生在学校适应中的问题,从实际问题视角出发分析幼小衔接工作,力求从提高小学生学校适应力的方向找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宁德及附近地区12所小学,其中城关小学5所,农村小学4所,城乡结合部小学3所,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非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法,一方面请小学低年段的教师填写我们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另一方面和其中大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的面谈和电话访谈,并对这些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态度调查显示小学教师普遍肯定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对“幼儿衔接”概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较为狭隘。在“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事也是小学的事”这个问题上,“同意”的小学老师比例高达98%,但在“您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谁的责任更大”这个问题上,一半以上的老师都认为幼儿园的责任更大。可见,尽管小学老师意识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但是对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远不及幼儿园老师积极主动。目前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他们还是希望幼儿园为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做出较大的努力。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内容的看法基本一致也较为全面,普遍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的坐姿等);良好的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一定的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等。但从这些内容选择人次的比例中,笔者发现小学老师最为关注的是儿童的学习习惯与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可见,在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方面,小学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儿童当前的学习需求,对有助于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品质如人际交往、观察能力、任务意识等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与当前学校教育的学科教学应试倾向是相适应的。
(三)小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
1.小学开展了一定的幼小衔接工作,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査中88%的教师在“你是否会在班级当中开展衔接工作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这一问题上都选择了肯定回答。可见,大部分小学教师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幼小衔接,已经做作出了一定的努力,这些努力主要包括“小学低年级的教材设计具有色彩鲜艳、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课中操等方式,调节儿童的注意力;注重加强对新生的教学常规训练,比如,面对新生在上课的时候随便插话、爱打小报告等行为,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等。但当问及这些方法效果如何时,大部分教师反映对于本身适应能力较好的儿童效果较好,对那些存在人学适应不良问题的儿童收效甚微。
2.小学教师缺乏对孩子适应问题的有意观察。通过与部分教师的深入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会主动观察孩子的适应问题。即使是班主任也不能很好分析儿童小学学习适应差异的原因到底是幼儿园教育的影响,还是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抑或是幼儿成熟速率的影响,没有对不同质量的幼儿园毕业的幼儿在各方面的适应上是否有差异问题多加关注,更没有调査不同适应情况的幼儿家庭教育背景,故不能针对每个适应儿童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们对于儿童小学适应的引导工作是千篇一律,儿童的学校生活适应几乎是一个自发的发展过程,衔接教育自然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儿童入学适应问题的现状
调查中教师反映大部分儿童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只是在适应所需时间上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对学习技能的适应延续时间比较长,有的儿童要到二年级之后才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最常见的儿童小学适应问题是课堂常规问题,其次是学习技能和方法问题。常规方面表现为上课随便发言、打报吿等等,学习技能和方法问题在于不知道作业格式要求,写字方法等等,这与其它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m。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在小学学习阶段出现的适应问题大多属于情境性问题,是在特定的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等具体情境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需要在具体学习情境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仅靠幼儿园模拟小学情境进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小学适应中才能真正掌握适应的本领。因为很多幼儿园或者家庭提前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而做了努力,可能导致小学教师对儿童适应力方面的期望值过高,把那些没有事先进行预备练习或者练习成效不显著的儿童确定为“适应不良”,这样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
(五)家长在幼小術接中的作用
调査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肯定了家庭在幼小衔接中的影响,但认为家长在发挥积极作用方面还有待提高。很多老师反映不少家长会催促幼儿园实施学科教学,甚至自己选择社会机构,为孩子补习小学课程,但这对儿童后续的小学教育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有的儿童因为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提前掌握就养成了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而到了后期,校外恶补的“储备的知识”用完之后,儿童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应对更为复杂的学习内容,最终导致他们出现适应困难。也有部分儿童因这些“超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而失去了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可见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发挥作用的科学性尚待提高。
四、思考与对策
(一)理智面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儿童在幼小衔接中所遭遇的问题,正如蝴蝶破茧成蝶需要通过_番挣扎,它是生命成长的必须阶段。儿童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不论把这个过程认为是成长准备还是认为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以及过程中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前者以游戏活动为主,后者以课堂教学为主。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正是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不必过于迁就彼此,以免抹杀了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虽然儿童的常规意识和遵守常规的习惯能够迁移,但幼儿园强调的大多是游戏中的规则和生活中的规则,像课堂教学常规问题,它在小学学科教学的课堂中出现,这与小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因素相关,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不必为了避免小学课堂中常规的不足而过多地在幼儿园实施集中教学来训练幼儿的课堂常规。我们要相信儿童的学习能力,大多数儿童会在实践中很快掌握小学的各种规范,适应学校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楚这个过程的存在及其价值,找到能充分利用这个过程的最佳方法,以促进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更多,得到更好的促进和成长。
(二)幼小教育机构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
zgjcc.com
例如“幼小衔接”的目的常常被说成是“怎样让幼儿做好人小学的准备”,“幼小衔接”的内容一般是幼儿园的幼儿去小学参观访问“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似乎总被看作是幼儿园的责任,最为典型的是,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总被认为是幼儿园教育的过错幼儿园长期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扮演着主角的身份,为了向小学靠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就目前来说,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可有两种选择,一是消除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的差异,学前教育小学化,就不会有不适应的问题;二是正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儿童尽快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私立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普遍采用第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采用与小学教育相似的教学方式。结果,孩子在人学初期适应比较快,但对孩子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往往没有好处。孩子进人小学之后必须经历一个阶段的适应过程,正如当年孩子从家庭进人幼儿园的时候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一样。幼儿园阶段的适应主要是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而且要保持学前教育本身独特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必刻意迎合小学教学的要求。幼小衔接不是“谁的责任更大”的问题,也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是一个平等的双向衔接的过程。因此,小学与幼儿园应该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pl。
(三)正确分辨儿童入学不适的个体差异
幼小衔接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造成儿童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原因因人而异,故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所有儿童的人学不适应问题。例如,有研究表明,继续留在同一所学校、与原来的同伴在一起,与减少生命中其他过渡性事件的数量(如搬家)或者避免父母的婚姻破裂一样,都可以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一年级过渡[4]。这意味着可以采取就近人园和就近人学的格式来消除人学不适。但是日本广岛县宫岛町的公立学校——宫岛幼儿园、宫岛小学和宫岛中学组成的“宫岛町幼小中学校教育联络协议会”却认为,本地区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主要原因是“他们一般都在一个学校成长,他们从同一个幼儿园到同一所小学,再到同一所中学,身边的伙伴没有变动,而且班里的人数也特别少。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验p]。再比如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课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不仅仅是新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造成的。而是因为当前的班生额过大,有的班级甚至超过了60人。如此大的一个班级,教师对儿童的关注度显然会受到影响,儿童为了引起注意而产生的各类举动在所难免,儿童因为责任分散而放任自我、违背规则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可见,各个地方每个儿童入学不适的情况大不相同,当我们面对儿童出现人学不适应情况时,不能以普遍情况遮蔽个别化情况。作为教师应当具有有意观察并分析每个儿童适应问题的能力,挖掘出每个儿童之所以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原因,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衔接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成功经验
国外对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非常重视,从管理层面对此问题进行干预。常常由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家所缺乏的。目前,发达国家在幼小衔接问题上有大致两种做法:一种是在小学设立学前班,如瑞典、芬兰等国家。学前班招收6岁幼儿,注重正式的教学,为上小学做好准备。一种新的做法是将幼儿园与小学整合成一个学习阶段,如德国、法国、美国等。
瑞典自1998年开始就在小学设立了学前班(Preschoolclass),将其做为小学的一个特殊年级。家长可自愿将幼儿送到这种班级,1年的学时是525小时(1天3个小时)。目前瑞典大约有96%的6岁幼儿进入学前班。在德国,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系统中讨论的重要话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通过设立学前班(schoolentranceclasses)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学前班招收5岁幼儿,混龄编班,采用与小学类似的教学法。但因效果不明显,学前班被取消。近年来,德国发展了一种新的幼小衔接模式,称为新学前班(newschoolentryclass)。幼儿年满5岁就可进入新学前班。目前16个州中已有15个州开展了试验。新学前班的设立目的是减少两类学校之间的冲突,具有3个特点:减少延迟人学的人、混龄教学和时间灵活(学生可在此类班级呆(1-3年)。那些需要更多时间学习,或者还没有做好人学准备的幼儿,可以在学前班呆3年。法国1990年颁布的《教育指导法》,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在包括母育学校和小学的整个初等教育中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其中第二个阶段将母育学校和小学最初的两个年级合在一起,目的是帮助幼儿做好读写准备以减少幼儿在小学的适应困难。而美国为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的连续性,设计了一种“P-3”(幼儿园到3年级)学校。这种学校精心设计了满足幼儿需要的设施、日程和教育方法,采用一系列的标准和课程,力图将学前教育完全整合进学校系统[5]。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五)发挥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作用
家庭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应当承担起指导家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注意激发儿童人小学的积极性。其次,引导家长了解小学和幼儿园在各方面的区别,及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调整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带儿童多参观小学,多接触邻居小学生等。再次,指导家长安排好子女的假期生活,制定科学的暑假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使之有规律,培养巩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期”。孩子即将进人陌生的学习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和与人交往,家长要助孩子一臂之力,照顾好孩子,保证充足营养;帮助孩子解决小学中的困难,进行正确启发与诱导,如对待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学会商量,懂得谦让,如果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应主动向小学教师联系等
总之,幼小衔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仅靠幼儿园无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只有在幼儿园、小学、家长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寻求符合儿童真实需求的灵活而有效的幼小衔接途径,才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4):13-15.
[2]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5):38-42.
[3]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路〇].早期教育,2008(6):11-12.
[4]洪秀敏,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28-32.
[5]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2):28-32.
[6]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59-26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