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哲学体系,怎样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18 21:19:14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6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生活化的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在指导教师教学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高中哲学教学领域,由于哲学知识本身的特点使得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当中有着一定难度。“日常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就在于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为中心展开相应的一系列教学,从而使学生提升哲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文试图从“情境创设”、“生活发现”和“生活应用”三个角度来尝试“日常生活化”哲学教学理念的实施。

关键词:日常生活化;哲学;生活;教学   一、“日常生活化”哲学教学的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一直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目前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贯彻在哲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许多古诗词或名人名言来提炼知识点,比如用“刻舟求剑”来讲解“运动与静止”,用“盲人摸象”来讲解“整体与部分”。

Www.XunZiYuan.com

二是给出一段国家的方针政策或者某个主体的一些做法,然后透过关键词帮助学生找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哲学知识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当中也透露着些许生活的气息。但是这些气息毕竟不像《经济生活》中的银行、股票那样就在我们身边,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过于疏远。  “日常生活化”的哲学教学理念则在于从“生活化”中引申出更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那部分,以学生日常所处的实际环境、事件等作为依托展开教学,把抽象性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哲学认知水平和应用水平。它是对现有的“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延伸,一种细化,目的是让哲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有一种摸得到、看得见的感觉。  二、“日常生活化”哲学教学的尝试  (一)创设“日常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课堂中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点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相关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通常的“生活化”情境创设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较新的新闻素材,通过层层分析引导,让学生的思想深入到现场,或是让其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心理,亦或是让其处理不同的突发事件,从而经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而“日常化生活”的情境创设则选择把情境搭在离学生心理最近的地方,这个情境可以是学校、家庭、马路等,而学生扮演的就是自己本人。这样的情境创设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到原来书上的知识点其实一直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例如,我在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时,为了落实“整体与部分”这块知识点,我以我们学校即将举行的“红五月歌咏比赛”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说说我班要在歌咏比赛中获胜要有哪些因素?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答道“唱的要齐”,“要选适合的歌”,“服装要统一”,“形式要新颖”等等。继而,我进一步对情境进行假设:“要不要请歌唱的好的同学唱的大声一点,而嗓音不好的同学不发声只对口型?”“如果思考不周,这些因素缺一个会怎样?”“比赛时如果队伍中有一位同学的服装与众不同会怎样?” “要和其他班不一样,想办法怎样更吸引评委?”学生结合知识与实际,分别得出了“整体统帅着部分”、“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重视关键部分”等结论。最后,请一位同学用“整体与部分”对“红歌大赛”的准备做一个总结,学生自然的得出了“立足整体”和“搞好局部”的方法论。这一“日常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从中领悟出哲学知识,还对“红歌大赛”的准备有了充分的认识,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  (二)引导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感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哲学的日常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与价值观。哲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繁琐,反复的课堂练习对于学生答题尽管具有不错的效果,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训练过程,即不断地强化对关键字词和关键句式的把握,从而“套路化”的解题。现在的学生过分依赖课本,依赖教师,却缺少了与生活的直接沟通。而新课程倡导的生活化教学既是指“课堂的生活化”,却更可以是“生活的课堂化”。从生活中理解哲学,用生活验证哲学,实现生活与哲学的完美结合,这就是“生活课堂化”的题中之义。值得注意的是,要把“日常生活化”与传统的生活化相区别,教师切不可把成人的生活化强加到学生身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哲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讲哲学知识时,完全可以放开手来,让学生带着哲学知识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哲学的韵味。  例如,我在上《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全书的难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便布置了一项“生活化”的作业: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对应一个生活环境,分别是“校园”、“家庭”、“班级建设”和“我的一天”。然后要求每个组从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这一课的几个哲学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结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的成果展示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以“校园”这一组为例,有同学提出了“拼命抓学习成绩和不忽视学习外的兴趣小组、娱乐健身属于主次矛盾关系”,也有人提出“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我校特有的德育课题——励志教育是属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等。这样的结果让我更加确信,学生并非没有从生活中总结哲学的能力,而是我们忽视了给予他展现这一能力的舞台。  (三)组织日常生活中的哲学应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之源,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学习哲学知识不仅要会在生活中发现哲学,更是要能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生活。“日常生活化”的哲学理念,就是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哲学来解释日常的现象,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过错等等一系列身边的事情。为此,从大的角度说,教师可以拟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也可以组织参观访问、问卷调查,让学生感受哲学的妙处,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从小的角度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犯了过错的学生可以要求其用哲学知识写一份犯错的说明,可以要求学生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写一份学习的计划书,可以用哲学知识来讨论或评析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等等。从而让哲学真正的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我曾经就“学校能否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为题组织学生发起一场哲学指导下的辩论,学生们纷纷结合哲学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正方运用“矛盾主次方面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对于“手机进校园”进行了批判,而反方则针锋相对的拿起“发展观”、“联系观”等武器进行反驳。这场激烈的辩论过后,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亦感受到了哲学指导生活的魅力。   三、“日常生活化”哲学教学的总结  自身的教学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知识理解的深化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具有独到的作用,这一理念的践行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了“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单纯的“日常生活化”教学是不够的,它对于学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等一些较大的生活现象还存在一定距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日常生活化”教学和传统的生活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哲学,应用哲学。参考文献:[1]许开红.《将“生活化”课堂教学进行到底》[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1).[2]王恒富.《创设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