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的完善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通过在教学流程中设置悬念、巧引故事、关注时事热点、朗诵诗歌、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欣赏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不断刺激、诱发、扩展、深化学生的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在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这样说,“形容一个人浅薄无知时常用‘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语,到底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就可以顺势展开新课的教学;又如当教师在讲述“地图的选择和使用”时,应结合当前世界的热点时事来进行设计,“同学们,当今有个国家连续五年内乱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它让世界人民和联合国高度关注,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叙利亚。”有同学回答道。“很好,那我们应该选用什么地图来查找这个国家的位置呢?”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世界政区图中查找该国的位置,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另外,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多下功夫。教学时,教师既要选用一些生动形象、趣味幽默的语言,也要有抑扬顿挫、快慢适中的语调;既要有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也要有醒目美观的地理板图。此外,教师还要运用情感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创造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来学习一定的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板画地图来创设一些动态的教学情境(黄河、长江水系图)、利用诗句来创设一些景观教学情境(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形、横断山区气候)、利用谚语来创设一些应用教学的情境(天气和气候术语的判断等)、利用故事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等,这些教学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愿学、乐学、好学地理的习惯,从而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契合新课标课程理念,践行“合作、活动教学”的模式
依据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等教学理念的要求,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活动内容与教材正文、图表的结合,成为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增加了“活动式课文”的表述,把大量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基本原理、规律都渗透在了“活动”一文中。这样一来,活动内容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这样的活动教学作为一种内容活动化及手段活动化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教师所推崇和关注。活动教学也成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真正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活动教学的基础在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建构,而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则主要在于正确处理好教材文本、各种地理图表与活动文本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要素。教师在进行一定的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如下原则:(1)目的性:教学活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保持一持。这主要是因为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层次性: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便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发展及地理知识的建构等。(3)新颖性:热点和生活化的思辨话题更容易引起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4)实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的时候,要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5)开放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确保活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利于启迪学生的地理智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三、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
“合作、活动教学”的模式,渗透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环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个相对融洽、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且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见解,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沟通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偏题的见解要及时进行修正,并进行适当地评价。对学生不具有合理性或不够准确的表述,应恰当地进行指正,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合作交流中的表现与反应不能求全责备,而应更多地给予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地理思维和地理语言素养的养成。
四、加强地理图表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和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中学地理教材涉及大量的景观图、分布图、概念和原理图、统计图以及漫画等,这些图表中蕴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与地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读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借助地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揭示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的能力。同时,通过地图教学,教师也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起一定的空间地域概念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丰富多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知识关联框图、统计图表等更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综合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视为学生学好地理并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利用多媒体功能,加强形象、直观地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契合初中生感性认知的心理特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途径。教师通过PPT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图片,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地理教学中的“美”,而且能营造出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利用颜色、箭头、线条和物体相对位置变化制成的PPT可以用来显示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或演化过程,突出其动态性,把大量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地震、板快运动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就能把原本复杂的地理现象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再如利用flash动画来动态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软件对图像、图形、声音和动画等进行一定的加工、合成,制作出教师授课所需要的多媒体内容(如微课视频等),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达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践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地理教学创新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好地图这个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形象、直观化教学,培养起学生的地理空间、地理思维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创设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优化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廖邵华
第2篇:试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用
“教育过程不同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即它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与意识、各具不同思想感情的个体。因此,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是教师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情感是形成学生求知欲的内动力,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触媒,所以不容忽视。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增加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地理教师关注自身的情感培养
爱有赖于情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情、备教材,还要备情感,自身先对所教内容有所感,进而感染学生。教师可以从下面两方面重视个人修养的培养,提高个人的感染力。
一是教师要适当感受学生的情感状态,理解、尊重、欣赏他们,给予期待。教师要让自己的情感成为一种亲切感,进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教学过程便顺理成章。
二是爱有赖于情感,更有赖于习惯。教师应表现出稳定和积极的情感状态,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情感信号,从而调控自己的情感状态。
二、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尝试如下方法,增加学科中的情感教育。
1.上好第一节课,为往后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堂课都会非常认真,因为老师和知识都是“新”的,学生对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因此,教师的第一堂课尤其重要,它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热爱程度。在第一课中我加入了一些实例,如天鹅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能飞过珠穆朗玛峰,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还加入了一些真实却具有传奇感觉的小实例,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奇。如在非洲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交界地区的深山野林里有一个奇异的民族,他们的每只脚不是有五个趾头,而只有两个脚趾,宛如鸵鸟的脚爪,被称作“鸵鸟人”。
wWw.PingYin.cN
这种学科开启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2.导入好每一节新课,创立新课的情感情境
如导入《印度》这一课时,我会播放一段印度火车运行的短视频;讲授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我会给学生展示放置在“火焰山”前的金箍棒温度计,让大家读取当地的温度。由此导入新课,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质,学生更能感受生活之趣。
3.备好每节课的内容,使知识中有趣味,趣味中现情感
如介绍澳大利亚时,课文中有很多澳大利亚特有生物,学生很感兴趣,老师不要一带而过。比如增加琴鸟的声音视频,让学生直接体验自然界造物的神奇,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当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与历史结合起来,介绍日本时可以增加一些对仙台的介绍,让他们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领会知识的系统性。讨论喀斯特地貌造就的美景时可以顺带介绍石漠化现象,在当地多少年来与天争、与石斗,但收效甚微,直到种植红心火龙果后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给当地人带来丰厚的收入。石漠化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价值,何况天生必有用的“我材”?!但大家要为自己价值的实现准备好条件。
4.区别新课程教材中不同年级要侧重传达的不同情感
七年级地理重视学科知识的普及,主要针对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授,配以地图,初步完成初中地理教育应达到的知識与能力培养。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海陆的变迁、气候异常、聚落的保护等内容,会让我们领会知识的同时增加环境保护与灾难意识。七年级下册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中领略世界迥异的美,学会辩证看问题。八年级地理强调知识的普及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八年级上册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感受中国各项地理要素之特征,得出正确对待资源、环境的态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八年级下册认识中国各分区的地理实情。特别是八年级下册的教材,教师可以带学生感悟教材中描述区域的语言之美,就像书中所说:“在这里,我们可以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与古朴……”
5.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情感衔接
在地理教学安排中可以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如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当地水文与土壤的实地调查,让学生体验探索问题的艰难严谨与获得成果的喜悦。
最后用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内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初中地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适当增加情感教育,我们的教学必然会走向优质。
作者:王菊
第3篇: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学生熟练应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火苗,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下面本人就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就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强化学生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
(三)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中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二、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从生活中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现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进行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圍;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资料,主要包括阅读示意图(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冬夏季风的形成图)、气候直方图(气温、降水量逐月变化图)等,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树立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寒潮、旱涝等)的祸首,从而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如果就课论课,上述教学没有什么问题,但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在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教学时,选择了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本节课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的内容较多,为了让每一次的活动和探究都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趣味盎然,首先,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学情。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天气与气候知识,本节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学习本节知识的生活经验,寻求教学中三者之间的教学着力点。其次,把生活化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趣质疑,引入新课,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做好学习铺垫;用即时的时令和节气,启发学生认识季风气候,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季风气候的感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评说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最后,让学生现学现用,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一)从乡土地理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多看勤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讲述季风概念前,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厦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国旗的飘动的方向都一样吗?”学生应用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最终找到了厦门盛行风向变化的规律。
(二)精心创设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情景,促进学生新知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十分了解,才能精心预设课堂,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新知的生成。
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并回答:“冬季风和夏季风各用什么颜色的箭头表示,它们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风向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温度和湿度)?”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较难准确地回答。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点拨,让学生根据图中冬(蓝色)、夏(红色)季风箭头标志颜色的差异,体验蓝色是冷色调,说明温度较低,较冷,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说明温度较高,较热,发生在夏季。再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吹向,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可推断:冬季从陆地吹来的风,水汽含量少,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风向相反,从海洋吹向陆地,夏季从海洋吹来的风中将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温度较高,容易带来降水。
(三)创设生活化情景,巧用图像化语言,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除用好教材,还要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才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溫。当陆地气温较高时,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从闽南(厦门)人喜欢喝茶,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电热壶)”引入,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边迅速画出陆上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简单直观的简笔画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让人过目不忘。这样,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的原因,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转化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达到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四)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尝试课堂表演,帮助学生领会地理原理
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讲授“锋面雨的形成和锋面雨带的推移”时,教师如果只干巴巴地讲述冬夏季风相遇容易形成降水,由于不同月份冬夏季风势力变化,会进进退退,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形成降水,学生听起课就会感觉太无味了。此时借助PowerPoint等软件动态模拟演示锋面雨和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不但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可以增强直观感,便于学生理解领会。
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人扮演夏季风,一人扮演冬季风,让他们相对站立,伸出两手推一推,比一比谁更有劲。当其中一人力气更大时,另一人就被推着走,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当两人力气相当,势均力敌时,雨带就相对稳定在一地不走,形成的雨量不太大,但是降雨时间较长,就是“梅雨”天气。学生由此就容易理解冬夏季风正常进退,雨带推移形成风调雨顺的情景,或反常进退形成雨带滞留,导致南北方旱涝灾害。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主体的自我发展。
(五)让地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让地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从日常三餐的主食(大米)入手,从“水稻”字面上理解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水田),喜欢湿热的气候。而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的特点,就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
根据地理学科的较强时效性,及时融入时事和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更好地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在拓展练习中,提供给学生一组房地产楼盘广告,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来辨别、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只有学生意识到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生活离不开地理,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苏兴淦
第4篇:实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初中地理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新课改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了新的要求,对于新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在生活中感受地理,在地理中品味生活,这将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最大要求,也是初中地理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生大多处于心理年龄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为强盛的阶段。教师在教授初中地理时,应当紧紧捉住学生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地理课堂生活化,不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将身边的生活事物与地理知识相联系,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地理课堂生活化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让学生独立的建立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连接,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探索、敢于发现,通过切身体会来理解课本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寻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的相关的例子。在学习自然地理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于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就应当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让学生理解知識。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的“地球的运动”时,可以让学生用手电筒照着地球仪进行转动,从而更加深刻直观的感受地球运动的方向、意义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不仅仅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地理,还让学生轻松的体会枯燥的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带来的乐趣。加强了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独立进行知识与生活链接的能力。
二、加强生活化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知识的学习应当是和实践相结合的。加强学生的生活化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知识之外的东西,提升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例如:地图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电脑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于地理学习的乐趣。生活实践是地理生活化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带来的乐趣与知识的灵活性应用。地理知识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与生活相联系,就会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学生也就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乐于学习地理,掌握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日后更加深入的地理学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琢磨与教师的不断完善。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让地理知识为生活服务,在生活中发现地理,这才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最大意义。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改进,让地理生活化教学更加完善。
作者:熊旭升
第5篇:试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学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促使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新时期组织的教学工作应该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是推动人们进行知识探究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就会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兴趣在推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是初中必学的一门学科,虽然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地理知识又比较抽象,在地理学习上许多学生都没有兴趣。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广泛实施,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人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是以地理课本上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的进行知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更是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尽失。
地理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学科,学好地理有助于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的地理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面对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了每位初中地理教师所面临的课题。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过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和自己的不断探究,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好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始,如果教师设计了精彩的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能够让学生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导入方法的采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和期待,而且能够让学生永远有一种新鲜感。
例如:在学习《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导入:教师说:“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大部分同学听到“西游记”都十分兴奋。教师接着说:“在《西游记》当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唐僧师徒经过火焰山,由于火焰山的炎热,不得不向铁扇公主借宝扇。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这部分的故事?”同学们都非常踊跃,积极参与。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还不断的进行补充。每一位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津津有味。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学生们都思考起来,对故事的发生地点不是十分清楚。这时,教师引入新课,“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新疆地区。同学们想不想对新疆有更多的了解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当中。”有了前面的导入设计,学生们都十分向了解新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听得都很认真,并积极跟着教师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讲授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把知识单向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了知识接受的容器。教师的说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爱观察、爱思考。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只有选对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好各种形式的地图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运用地图册、地理挂图以及地理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获得地理知识,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能够把零星分散的地理知识集中在一起。通过地图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记忆会更加清晰,同时,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地理教学。现代教学手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知识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富有知识与生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學生的求知欲被调动,学习的热情高涨,参与性增强,使课堂教学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要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把更多的知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才能够让学生信服。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之后,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充电,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学生的参与中不断提高,从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作者:杨红彦
第6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迪思维的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时,联系到了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本是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在2000年,本地却在阳春三月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雪。结合这一反常地理现象,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甚浓,答案五花八门。通過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走优走劣,取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环境,关涉行为的长期总合与空间总合;人类保护了环境,就是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生哲理和环境哲理,并用于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
二、从开放性题目中引发引导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我为治黄出点子”。因为有多个答案,再加之笔者的鼓励和肯定,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思维去遐想。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除了想出课本上的“造林种草,修筑梯田”,还大胆设想“在中下游结合处修水库拦泥沙:待水库将来之中、上游的泥沙拦住后,再将下游的沙逐步挖走或用水库的水冲走泥沙……”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大胆创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品尝到了地理课程学习的快乐。
三、从问题情境中引发引导讨论
如在讲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时,针对一些学生对“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就抓住契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一位持有异议的学生语出惊人:“有些生态平衡破坏了对人类却有益处,科学研究证实,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树木苍翠,是恐龙的黄金时代。若不是自然的原因破坏了那时的生态平衡,大大小小的恐龙将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到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人类。”经过这样的讨论,这些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就不是消极掌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获得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理素质的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从教科书“活动”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你将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再多修些公路,发展旅游业,发展煤化工工业,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哪一条建议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一进入问题情境,学生们可兴奋了,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最后其中一方观点是把公路交通放在第一位,其理由系列(理由集群、综合理由)归纳概括为“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先行官”、“公路交通设施是基础设施”、“公路是对外联系的有形基本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本物质条件”等,另一方观点则是把引进人才发展教育和科技置于首位,通过争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交通地理思维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综合训练培养,身心也得到了调节性愉悦。
五、从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
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笔者问学生们对成语“杞人忧天”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他们觉得语文课文怎么也跟地理联系上了,对此很感兴趣,思维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争论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甲说:“杞人所以忧天,说明他具有不同于常人的超前意识、前瞻意识,这种意识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有相似之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由于人类滥伐森林,滥垦草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沙漠面积扩大,另外乱排工业废水污水、乱丢废弃物等造成了环境污染。我还从报刊上看到了厄尔尼诺效应、拉尼娜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现象,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但要忧天还要忧地,因为如果不采取措施,人类就真的会‘大难临头’了。”乙说:“我从资料上看到,日本虽然是一次性筷子的最大消费国,而且本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很高,但是没有大量砍伐树木,却大量地进口一次性筷子。日本非常注意森林资源的保护,做到了‘无忧而忧’。而我国有些地方却大量砍伐森林,只重视眼前利益,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我们要学习杞人的忧患意识,从现在做起,保护好自然资源。”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增强了环境忧患意识,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起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见长了。
从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经常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开展诸如上述的地理课堂全班大讨论或小组讨论,有益于学生拓展地理思维空间、提高地理思维效率,有益于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内涵理解得透、掌握得快、运用得活,有益于地理课程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历经与地理学方法的内禀化习得,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有效提高地理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平衡健康发展,因而最终有益于真正实现学生人格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的一般目的。
作者:李翔宇
第7篇: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课堂互动包含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的讲授互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互动,师生互问互答的问答互动。
一、课堂互动方式
传递教育爱,互动有效化
作为教师,学生对我们的尊敬不仅来源于我们拥有广博的教学知识,也来源于我们对学生的关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重心更该落在“学”“行”上。我们要将夯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在教育中起到行为示范作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合格的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要将我们对学生的喜爱传递出来,波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弦。
?勇于表达你对学生的爱
?勇于表达你对学生的敬佩
?用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的同时激励学生
?肯定孩子的能力以激励学生学习
2、活动有深意,互动多元化
课堂中最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为活动环节,而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学生合作探究或是游戏活动,如何在活动环节体现课堂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选有意义的活动。
课堂中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设置要层次化,由浅入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使得老师可以从旁引导学生达成课堂互动目的。
课堂设计的游戏活动不仅为激发兴趣,也要富有深意。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青蛙过河游戏(答对一题课件中的青蛙会跳到下一片荷叶上,连续答对五题则青蛙顺利上岸,任意一题不对,青蛙掉进河里),建筑金字塔游戏(答对一题课件中的工人会完成一层金字塔的建筑,连续答对五题则金字塔建成,任意一题不对,金字塔倒塌)等接力答题类游戏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人一题,这就使得学生在游戏中体现团队精神,为了团队的胜利自己更是要认真努力。例如挑战类活动(回答准确即算挑战成功)——学优学霸学神挑战活动,同桌挑战活动,男女挑战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3、第二课堂,互动延伸化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校内校外活动,是相对于学校常规的传统课堂教学所得出的,也称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和优势,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内容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为人才培养以及中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堂互动实施策略:
1、导课情景化,创设激情课堂
导课应注重贴近生活,融合时事热点,创设情境。
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利用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他的投入度。
利用时事热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能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大多是对课程内容兴趣的降低,因此教师要能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对于教学,《学记》中有这样的解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可见,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设喻、质疑、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知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导课有法但无定法,导课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开课时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状态,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因素而采用最为合适的导课方式。
2、精讲内容感性化,创建情感课堂
教师精讲环节会注重讲授知识时语言的情感性,评价学生时情感的真挚度,落实活动的深层寓意。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评价式的语言应尽量使用描述式的语言。
例1,某学生:我做的表好吗?
老师:你把所有的数据点都标了出来,用直线连上,并且两个坐标都标得很清楚。
某生此时心里想的可能是:我能把图表画很好了。
描述性语言评价学生,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合作探究生活化,打造情感课堂
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会侧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地理课堂互动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将地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紧扣。借助生活中一些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浪花的地理事物或生活现象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讨论探究,不仅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情感,还能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应紧扣生活,使学生不再是简单刻板的学习知识,而是试着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速度与深度将会大大提高,最终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讓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我们的地理教学就会越来越受学生喜爱。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工作要持之以恒,课上要有激情课下要有温情,高效课堂我们要一步一步深化,学生思想要一点一点引领,要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也要做一名专家学者型教师,即要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
作者:高珊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