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人才管理体系,高校的联合培养到底是如何培养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19 01:37:30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15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技术、信息都在迅速发展着,国家对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极为需求,随着国际化逐渐进入我国的政治、文化等领域,具备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状况还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高校应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趋近“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化进程加快,各国都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美国进行人才引进,韩国加强国内培养,而日本也是在积极与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而我国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主要提供者,应该担负起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重任,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和理念,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学习和运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探索。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育人环境

  1.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利用某种工具进行跨国交流和合作,在某一个专业或领域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基本的国际行业规则熟悉的专业性人才。国际化意味着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就对人才的外语能力以及对国际上领域内行业的了解程度,对国际上领域内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等提出了要求。人才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的人,这就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这样的人才需要有较高的综合专业能力和素质。

  2.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育人环境。高校的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和软硬件设施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国际化的氛围,营造国际化交流平台。高校可以进行国内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跨界课题研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国际化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对一些最前沿的知识、技术、理念等充分了解。

  在信息化及互联网极为发达的今天,构建一个国际学术信息交流平台显得极为重要,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化信息交流平台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

  二、高校多方协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求,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将本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放到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多的是注重国内人才的培养,教育理念也是很少涉及国际化,教育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是根据国内企业的需求进行的。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国际化进程的冲击,更新教育理念势在必行,高校应增加国际化视野,在高校的教育中建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为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2.开设国际课程。要想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就应该围绕国际化进行开展,开设一些国际化的课程,加强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间的合作交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展开形式多样的联合授课,在教学设备上与国际的先进设备接轨。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新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逐渐对高校的课程设计进行改进,慢慢与国际接轨。

  3.开展多方协同的国际化合作项目。所谓多方协同,即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协同,国内高校与国际企业之间协同。人才的流通已经逐渐变的无国界化,人才终究是要走向社会,在国际化的文化潮流中,理论加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一些改进,创新教育的形式值得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加大与一些国际公司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联合,可开展多方协同的创新合作项目,以项目为支撑,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加强与国外高校师生的交流,加强与国际企业专家的交流,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以国际化作为指标进行人才培养。

  三、“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同济大学2007年加入教育推进伙伴计划项目(PACE),以此为平台首先以汽车学院为试点,尝试开启“多方协同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wwW.PeixunJia.com

在此平台的支持下,同济大学与国际知名企业(GM、Autodesk、Altair、MSC、Siemens等)建立了合作培养学生的机制,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学生的体系。在此体系的培养下,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动手能力、理论用于实践能力、与企业沟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下面具体来分析同济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利改进措施。

1.多方协同,校企合作共同创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如果仅仅靠我国高校来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是不现实的,同济大学搭建了与企业及国际接轨的软硬件设备平台,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设了国际联合课程,实现跨国教学及公共资源的共享,国内外教授互相配合,为学生打开了足不出户便可即时获取国际先进知识,并与国际先进高校教授及学生即时交流的途径。

课程内容全面,涉及到理论教学、上机实践和实物搭建。在多国一流的学科之间建立了可操作的跨国培养体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形成了配合默契的培养平台。并在联合授课过程中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引入本校,不断完善本校的教学体系。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同济大学PACE学生与国外PACE高校师生联合,辅以老师及相应国际公司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展开项目合作,将最初的概念经过市场分析、造型设计、工程设计及分析、模型制造等阶段最终实现实车制造,并进行相应实车性能测试。很好地与企业流程相贴合,培养了企业需求的人才。

  2.培养兼具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国际人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除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生存的能力,需要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竞争危机意识及一定的抗压素质。因此本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充分考虑这些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将课程及项目设置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模式,在竞争带来的危机意识的推动下,本校学生之间及与国外学生之间逐步合作协调、分工明确及交流通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国内外知识及先进技术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学会适应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素质。

  3.培养具有掌握前沿知识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创新才能前进,国际化人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适应国际发展,前沿的知识及专业结构也是必备素质。本校PACE合作项目均选择领域内具有一定超时代的创新性课题展开,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并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领域内国际先进技术及研究手段的机会,直接接受国外知名教授及专家的指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与国外学生展开学术、技术交流,获取国外高校优秀的学习资源,使专业知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经过近9年的尝试和摸索,本校“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几年时间为同济大学培养了近500名综合性专业人才,学生来源也从最初的汽车学院扩大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中德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等。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方法、很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竞争危机意识及很好的适应自学能力。本校该模式的培养获得了以下具体成效:

  1.学生在国际合作项目比赛中脱颖而出,屡获佳绩,增强了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2.通过国际项目合作和课程交流打开了学生视野,出国深造学生增多且学生出国深造机会增多。

  3.在与国外师生及专家的交流中,学生外语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国外文化及专业国际背景有了更多了解。

  4.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学生合作能力增强,极具团队合作意识。

  5.在不断参加项目比赛的过程中,学生抗压能力得以提高,能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积极解决存在问题。

  6.在国际项目及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思路拓宽,思维模式趋于国际化,具有创新意识,养成关注业内前沿动态的习惯,知识水平与专业内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7.在企业专家的指导过程中,学生熟悉了业内知名企业文化、背景及研发流程,学生进入业内国际知名企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多。

  五、结束语

  高校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当今全球国际化的大形势下,培养人才不仅仅要注重创新,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发展要求及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模式要以此为目标,改革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大胆启用新型培养模式,将国际化引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总之,“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能为行业内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这一模式也是高校教育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贾青 杨志刚 李彦龙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5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