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是其义不容辞的重任和历史使命。要大力进行学科调整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农业信息化服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并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6)03-149-03
当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信息与能源、材料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使农业早日乘上信息化快车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擅长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主动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形势,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支撑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含义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2.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3.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4.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5.农业科技信息化;6.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7.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应该是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和3s技术IRS、GIS、GPS)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全过程。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突飞猛进,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效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网络覆盖了美国国内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国以外的7个国家,收录了60多万种植物样本资源。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德国的农业信息工作已进入应用计算机网络时期,已与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信网络连通。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农药残留数据库、病虫害管理数据库等以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为主机,凡与主机联网的计算机用户都可随时获得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在日本,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蚕业与昆虫利用、农业气象、农业经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日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已实现了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的销售数量,以及海关每天各种农产品的进出口通关量的联网发布。借助该系统提供的精确的市场信息,每一个农户都可对国内外市场每种产品的数量、价格了如指掌。法国、韩国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都在飞速提高。国外在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和3S技术方面走到我们前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农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建立了一批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企业、学术和社会团体的网站,农业信息网络已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实现网络化,研制了不少具有―.定技术水平的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模拟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面向社会和农民的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一定进展,信息服务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国家对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工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协作研究和示范区的模式,把可用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精准农业、3S一体化、远程农业服务等紧迫国际农业信息技术前沿的研究正在开展。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
(二)对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投入不足
尽管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各级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尽管有些领导已具备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观念,但对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有些人认为所谓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简单页面。甚至有人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为时过早。对广大农民而言,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知之甚少,更看不到信息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政策、资金、人力投人明显不足,致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即使建起了农业信息网站或网页,维护和更新也得不到资金保障,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由于资金不足,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不能顺利开展,即使开发出农业信息产品,也不能及时推广,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三)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农业信息网缺乏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控制和协调,网站及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网络优势未充分发挥。各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合理配置计划,网站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低,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因而造成各网站信息量小、信息时效性差、硬件资源浪费、软件资源不足等现象。网络还没有延伸到最需要信息的基层乡镇,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还很弱小,还没有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
(四)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实用性不强
农业信息网络还停留在为农业教学与科研提供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的阶段,建设者与使用者存在断层,利用率低。有些农业网站专业水平低,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有的不重视农业信息的更新,信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有的农业信息技术软件远离实际生产,与专家知识结合不够,限于科普知识的介绍,对农业生产不具有预测性指导作用,基层农业人员很难使用,不易普及推广。农业信息产品应该由“研究型”转向“实用型”。
wWw.517338.Com
(五)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奇缺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作的专门人才。而目前的国情是,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人员很少,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以河南省为例,全省农业信息系统专、兼职信息人员仅有8000多人,有大专文化水平的3000多人(多为兼职);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过十几人;许多市、县没有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在广大农村,农业信息人才更是奇缺。农业生产与管理部门人员、涉农企业人员、种养大户急需信息技术的培训。
三、农业信息化对信息人才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总体来说,信息化社会农业信息人才需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的。因此,农业信息人才应符合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具体包括4个方面:(1)对于信息技术对人类的深远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2)要有使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4)在信息时代,要有强烈的再学习的意识。农业信息人才须具备信息意识,才能使农业信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信息时代,静态的知识已经不具有情报信息价值。没有鲜明而强烈的信息意识,面对浩渺无际的知识海洋,只能一筹莫展、望洋兴叹,难于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二)具备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
农业信息人才的工作主要是对农业信息的获取、分析、储存,并加工成农业信息产品,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农业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种植业(含水果、蚕业)的种子繁育、良种推广、作物栽培、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生产资料,选配和农副土特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才能明确工作对象和目标,面对各种各样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才能去伪存真,准确有效地搜集、处理、利用。
(三)具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房,由专人操作使用;70年代,计算机进入农场;80年代开始出现联机服务;90年代进入Internet网络化时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已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以人工智能和3s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已现端倪,多种信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动植物生产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等迅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导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具备与农业信息相关的知识
首先要具有市场营销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职人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必须加强市场信息工作,要面对市场,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按照市场要求收集、分析和发布信息,进行农产品需求预测,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沟通产销、引导物流,实现农产品产销两旺、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这就需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并能进行科学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
其次要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尤其是英语。在信息时代,农业信息人员必须密切注视和跟踪世界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翻译报道,使其为我所用。而外语正是农业信息人员及时、准确,全面获取全球各种农业信息的有力武器。农业信息人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外语的学习。
四、高等农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高等农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农业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应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形势,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发展新兴学科,实现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高等农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大力进行学科调整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信息化意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提高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扩大视野。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生产领域的科研基地与思想库,更应是农业信息化领域创新源。
2.调整学科结构,适应信息化需求。多数高等农业院校都已经发展成以农业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但以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型专业为主的宽口径专业甚少。高等农业院校应紧跟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瞄准“三农”问题实际需求,优化和重新组合教学、科研资源,凝炼学科方向,调整专业布局,充实和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比如设立“农业信息科学”等专业,以培养农业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改革教学内容,满足信息化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体现农业现代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内容的课程,课程性质应具备实用性和探索性,课程特点以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农业信息化服务
1.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高等农业院校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在农业信息化的浪潮中,高等农业院校应率先开发出农业生产技术模拟专家系统、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农业监测预测和报警等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一个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农业信息平台,使农业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合作,构造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帮助领导决策、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高等农业院校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实现政府资助、高校出智、农民受益的“三赢”互动。
3.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推进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人才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高等农业院校要增设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要注意提高现有人才的从业能力,要加强对农业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本文来自《农业教育研究》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