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并把它落实到实处。结合实践,我认为要做到四个方面。
一、抓细节,重视细微行为
习惯养成教育行为细的特点决定了养成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细微行为的发现。所以要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需要从学生点滴细微的习惯养成抓起。基于此原因,我们班制定了《每日常规》,如: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行走,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注意个人卫生,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拾到失物交给老师或归还失主;要说普通话,讲文明,懂礼貌,遇到老师或长辈问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发言,课后复习;读写姿势要保持三个一;坚持每天收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每天在田字格中练半张字,每天收集一个成语并用它说一句话等。利用班会课、活动课,通过演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执行,每周有重点的训练,评比,督促学生对照《常规》认真执行。现在我班学生的书写水平、朗读水平及三习习惯的养成在学校名列前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求一经提出,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这些小事看似平常,其实“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
shengxueli.com
实践证明,只要抓实抓好,这种细微行为会诱发出学生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他们会不断地履行这种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二、多表扬,常抓不懈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在习惯养成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赏识的作用,对学生要不吝表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少年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反复性、多变性。他们缺乏自制力,往往此时明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但过了一会儿就忘了,想干什么,凭一时兴趣,一股热情。因此,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允许有反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学生,发现做得好的地方,多加表扬,锲而不舍,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如要求学生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我一方面树立好典型大加表扬,另一方面抓那些贪玩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他们从不完成到完成,从马马虎虎完成到认认真真完成,逐步从老师的督促转为自觉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我抓住贪玩生的点滴进步,大张旗鼓的表扬鼓励,以激起他们的进取心。当然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往往好了一个时期,又因为外界的某个刺激使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夭折”。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再次提醒,再次督促,久而久之,贪玩生就养成了认真写作业的好习惯。其实养成好习惯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
三、做榜样,以身作则
小学生自控力较差,但模仿力极强。在习惯养成的教育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往往胜过不厌其烦的说教,其表率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古人亦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如此,班内制定的规章制度,我带头做: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我带头说;让学生不乱扔垃圾,我带头把垃圾扔进垃圾箱;看到地上偶尔有废纸,我会不经意的弯腰捡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良好的言行如春风化雨感化带动学生一起跟着做。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互通,取长补短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他们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的方式很多,我们主要采取了家长教师相通电话、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互通。这些都起到了交流、沟通、共同研究的作用,能达到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家长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也看到了其他同龄孩子的发展水平,通过家长交流,现场讨论,老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家里的具体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们更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明白了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配合学校督促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促进其习惯养成,帮助他们成就美好未来。
作者:李传霞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