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7:01:15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0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3)02-0112-08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一翼,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合拢的起始阶段,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62.67万人(该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为750万人)①,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

ZgJcc.Com

不容回避,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的挑战,相对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多取决于中职教师群体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从教师任职标准来看,高中阶段(无论普高还是职高)取得资格证或所需的训练是相同或接近的,但社会地位差异却很明显。因此,关注中职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特别是主观社会地位),对把握中职教师队伍素质和提升能力,寻找实现其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十分迫切。为此,我们在某直辖市对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框架及设计 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是社会学常用的一个概念,指社会成员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自己在社会系统中所处地位或受尊重程度的自我判断②,研究发现个人主观社会地位与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客观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③。近年来这一概念被一些青年学者逐渐引入教师教育研究中,目前相关实证研究(沈之菲,2004;秦奕,2008;龙正渝,2012)主要集中在处于边缘化的幼儿师资。就现状讲,中职教师社会地位低于普通教育教师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主观社会地位却无相关研究。在调查中,从经济保障、职业形象、社会认同、职业价值和专业素质五个维度④作为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衡量结构,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了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总体特征,得出不同教龄、学历、职称、岗位、收入水平的中职教师在主观社会地位、“麦克阿瑟”学校内部地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对差异性做归因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确定了某直辖市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特色的各具代表性的6所中职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问卷在预测试中对各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剔除了区分度差的题目,并结合对职业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深入访谈加以修订,问卷经过试测修正后实施并辅以“麦克阿瑟主观社会地位量表”⑤,多视角调查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状况。本次调查全部被试总数为350人,包括全职和兼职教师,回收294份,回收率82%,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6%。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18.0和AMOS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48,各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7到0.848之间。同时进行半分信度检验,问卷总半分信度为0.764,各维度半分信度大部分在0.7以上,问卷各项目真实反映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主要方面,具有较高的效度。 二、调查结论 (一)中职教师整体主观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 为加强对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直观性认知,本研究以得分的高低将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⑥。表1显示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高的只占到了1.5%,中等及以下占到了98.5%。在经济保障、职业形象、社会认同、职业价值、专业素质这几个维度上差异较为明显。在经济保障方面,78.3%的中职教师感觉偏低。就职业形象而言,95.7%的中职教师认为影响力在中低层次。在社会认同上,低等的占到了53.8%,中等的38.4%,高等的只有7.8%;表2显示中职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地位感偏低,中等及以下的占到了93.6%,具体到教师所在学校内部,同样如此。表3显示中职教师整体主观社会地位平均值为2.9698,各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布于2.3782-3.8885和0.68855-0.83156之间;中职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地位和麦克阿瑟校内地位,两部分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04分、3.98分,两者皆处于中下层。 (二)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个体差异显著 对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问卷和麦克阿瑟量表数据进行性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以及麦克阿瑟主观社会地位量表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岗位、收入六个层面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问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1.年龄差异 对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问卷和麦克阿瑟量表数据进行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4方差分析结果所示,问卷调查结果中职教师总主观社会地位F值为2.398,麦克阿瑟整体地位为2.003,麦克阿瑟校内地位为1.394;就年龄差异来看,根据图2所示,中职教师各年龄段在得分上高低顺序为25岁以下>56岁以上>25-35岁>46-55岁>36-45岁,新入职的教师主观社会地位感最高,依次为即将退休的教师(56岁以上),最低为中青年骨干(36-45岁)。这个数据和笔者在访谈中所得结果相符。 2.教龄差异 据表5数据显示,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的总主观社会地位得分排序为:5年以下>6-10年>25年以上>21-25年>11-15年>16-20年;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在中职学校范围内的地位感得分高低顺序为16-20年>21-25年>11-15年>6-10年>25年以上>5年以下。教龄的增长反倒使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中职学校内的地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从图3和图4中可见,教龄在16-20年(应该属于学校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年龄段)的中职教师的总主观社会地位和学校内的社会地位呈现两极状态。 3.学历差异 就不同学历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方差分析结果来看,总主观社会地位以及麦克阿瑟整体地位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在总主观社会地位上以及麦克阿瑟校内地位得分上本科学历的得分低于专科及以下、硕士及以上,见表6和图5所示。 4.职称差异 据表7和图6、图7所示,中职教师总体主观社会地位上,不同职称教师的得分高低顺序为:无职称>正高级职称>初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中职学校内部地位上,不同职称教师的得分高低顺序为: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无职称。在整体社会地位走势上,中级职称教师的社会地位感最低,依次为副高级职称;在中职学校内部的趋势却为职称越高则地位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无职称的中职教师在总体主观社会地位和校内地位呈现两极状态,原因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5.岗位类别差异 就总主观社会地位得分而言,管理岗位>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在岗位类别方面,仅在经济保障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得分高低顺序为合同制>国家事业编制>兼职。按照一般说法国家事业编制收入有保障,但却低于合同制的得分,这一点在笔者意料之外,原因在进一步探索中。 6.月收入差异 如表10所示,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月收入在得分上从高到低顺序为:5000元以上>3000-4000元>2000-3000元>2000元以下,说明收入的高低会影响教师的整体地位感及校内地位感。在权益保障上,不同类别的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不同的主观意识倾向。这一点,在研究者深入访谈中也得到证实,在自我评价结果中,收入较低的大多为青年教师,弱势群体特征表现普遍而明显。“工作量和工资不能成正比,如果当一辈子的中职老师连房子也买不起”;“累死累活地工作,只能拿微薄的工资,找机会跳槽去”;“收入水平低,主要是学校学生太差,没有教学成绩,不配拿高收入。”体现出中职教师对经济收入与付出价值的内心冲突。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统计,月平均收入为2000-3000元的中职教师占总人数的45%以上,而2010年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201元⑦,可见有相当比例的中职教师的月收入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其经济地位低下可见一斑。 三、人口学变量的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差异分析 (一)衡量结构各因素与主观社会地位有很高相关性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范畴,研究者见仁见智,本研究试着引入人口学变量与主观社会地位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对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做尝试性分析,如表11所示。 结果显示年龄、教龄和职称都与总体社会地位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教龄越长、职称越高的教师社会地位感越低,学历、平均月收入与总主观社会地位呈显著相关,月收入越高,总主观社会地位感越高。在中职教师校内地位方面,年龄、学历、职称、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教龄越长、学历越高、职称越高、收入越高的教师在中职学校内部地位感更高。岗位(管理岗位、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岗位性质(国家事业编制、合同制、兼职)与校内地位呈负相关,即岗位越低、岗位性质越低,则在中职学校的地位感越低。 在各维度上,教龄与职业形象的相关系数为-0.157,表示教龄越长的教师的职业形象感越低,即感觉自己没有权威,不受家长的认可。学历与职业价值的相关系数为0.147,说明学历越高,对自己职业的价值的认可度越高。 (二)他人取向与自我取向的冲突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评价上存在两种明显的取向:一为他人取向,二为自我取向。他人取向是指幼儿教师在评价自身群体社会地位时以大部分“他人”的状态为评价标准,而处于一种抽离自我的评价情境。如整体主观社会地位评价上,年龄越大、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岗位性质越稳定的教师地位感越低。相反年龄小、教龄短、职称低、岗位性质不稳定的教师社会地位感反倒越高。 访谈中2位名校硕士毕业的中职教师这样描述了她们眼中的中职教师群体,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解释。“(中职老师)普遍有文凭没文化。好多专业课教师大多是本校留校学生,文凭都是后来进修拿到的,文凭从中专变大专,大专变大本,学的东西和专业大多不搭边,而且考进中职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本来就没文化,留校任教后动手能力还行,教法教学艺术都是做做样子。这样的老师跟家长说几句话就露馅了,家长都是高知,当然看不起老师了。”“中职教师本身的素质较低。”这些话语体现的就是一种抽离自我的评价情景,中职教师并不以自身的角度作为基础去做评判,而是站在他人的基础上,因此高学历高素质的中职教师依然觉得中职教师群体学历和素质存在严重不足,因而导致了整体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而资历低、经验少、岗位不稳定的教师在中职教师群体中有边缘化的倾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把自己完全纳入中职教师的范畴,他们的主观意识里中职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比自己要高,因而出现了年龄、教龄、职称、岗位性质高低与社会地位倒挂的现象。 自我取向则与他人取向相反,是以自身的条件或情况为基础进行评判。自我取向主要体现在中职学校内部地位的评价上,此时教师才真正以个体的身份,判别自身所处的地位、阶层,因此教龄、职称、所在岗位、岗位性质、收入等体现资历、工作水平和保障水平的因素才呈现出正向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便可以解释教龄差异中中职教师(16年-20年)的总主观社会地位和学校内的社会地位呈现两极状态。 (三)传统文化的认同特质对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影响显著 在访谈中,中职教师不止一次提到“社会上自古都有看不起手艺人的传统”,“(中职教师社会地位被边缘化)主要是传统问题,人们心中对中职教育阶段不如普高认同”。实际上,这些话语背后聚焦于“身份认同”。身份认同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向群体意义上的心理稳定感,具有社群性,强调个体身份地位与整个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哈贝马斯、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将“认同”作为连接个体动机和社会结构或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吉登斯指出“制度化的反思”是晚期现代性的核心,自我认同在现代性的影响下面临危机,表现为本体性的安全与存在性焦虑的矛盾。⑧实际上,社会学家从社会和文化环境来定义“认同”,不同的文化或民族群体具有不同的认同特质⑨;换句话讲,中国既有的传统文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现今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认同直接影响到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认同。 中国自古有“德上艺下”的传统,尽管历代不凡巧夺天工的能工巨匠,但“劳力者治于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中体西用”格调下铺开的清末“新政”改革,尽管将职业教育列入了“壬子·癸丑”学制,但无论从学生规模、程度、来源抑或办学经费、学生待遇、出路等,职业教育始终处于旁支地位,其师资队伍水平自然难以保证,从而影响到人们对其职业形象的认同。就现今来讲,由于国家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中职学校基本上是“注册入学”,不容回避,其生源质量和普通中学生源有显著差异性,且不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几率微乎其微,甚至正常的教学进度都难以维持,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家长认可度,而且严重挫伤了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认同感。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得到确切验证,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平均得分为2.9698,接近于临界值的“身份认同”影响着中职教师职业认同;而“科层制”盛行的学校管理模式,对中职教师学校内部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有一定的负相关,这些因素的累加进而影响到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收稿日期:2012-11-17 注释: ①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71%[EB/OL].,2012-07-24. ②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 (2): 1-22. ③Ganzeboom, H. B., & Treiman, D. J. "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Status for the 1988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5(1996). ④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确认了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衡量结构的五个维度:用于测量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的研究工具分为两部分,一是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问卷(正式问卷共包含22个项目,各项目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二是采用麦克阿瑟主观社会地位量表(以下简称麦克阿瑟量表),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10分。根据问卷因子分析结果,中职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划分为经济保障、职业形象、社会认同、职业价值、专业素质五个维度。 ⑤麦克阿瑟主观社会地位量表,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分层,该理论认为,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分层”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结构所使用的名词,被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概念引入,借以分析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现代社会里,职业是人们获取资源、赢得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因而是进行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指标,它从特定的方面反映出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研究发现主观社会地位判断较高的人婚姻幸福指数更高,通过对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与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发现,主观社会地位与身心健康状况更为密切。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