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计划,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07:11:01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7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用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近些年来虽然有些研究,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定位还认识不足,在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构建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文章就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些总结和探讨。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解析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定义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指一个人在完成高职教育阶段进入社会后,既能即时就业,又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职业生涯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理解其内涵应抓住三点:(1)强调个体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断耦合;(2)强调在职业岗位保持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3)强调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其需求层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及其外延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经过高职教育阶段培养所达到的,既满足当前就业,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在未来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能够满足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生轨迹和目标的能力。理解其内涵应抓住四点:(1)社会性。一个人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能力;(2)全面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不断的充实、提升的能力;(3)持续性。不断地采纳、吸收、消化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和提升自我的能力;(4)潜在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潜质,是一种内在的基础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外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地学习、吸纳、消化新理论、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2.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身心、观念等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一定生命周期内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包括接收新观念、新思想的自觉性;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对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对未来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

  3.实践动手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创新能力。具有技术革新的精神和能力,对专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敏锐观察、思考、推理、归纳和实验能力。

  5.生存发展竞争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人要想不断地发展自我,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包括人与自然界的抗争,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能力;人与自身身体机体内部竞争能力等。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论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生命周期,亦即职业发展生命周期,指个人职业从就业进入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职业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职业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六个发展阶段,即进入期(16-25)、成长期(25-30)、成熟期(30-40)、高峰期(40-50)、稳定期(50-60)、退出期(60)。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呈现出这六个阶段,人的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递次发展的,一个人如果缺乏可持续发展潜质,就会在低级阶段处于停滞不前,就不会有高一级的出现,在“进入期”和“成长期”一直稳定在某一个低层次水平上,直到进入“退出期”,甚至提前进入“退出期”。

wwW.ZiliaoPan.Com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具有强烈的持续发展愿望,吸收、接纳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自觉意识。

  (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更新和提高的能力;职业生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具体说是专业职级能够得到不断提升的能力;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能力,如家庭状况。强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不是被动消极处事,而是要教育学生审时度势,自动调节以适应现有的环境,甚至是改变现有的环境,营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三、高职教育阶段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一)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课程构建应紧紧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构建专业技能突出、理论基础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的课程体系。

  1.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既要突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又要突出专业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与重视基础课程并不矛盾。一方面,尽管在众多技术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但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方面,理论知识课程服务专业教学,是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前导。专业技能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既是知识构建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的客观要求。

  2.构建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国际上公认的能力素质模型方法的创始人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知识和技能属于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深层次的部分,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从高职教育角度来讲,为满足即时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表层表现,而支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则是深层次的部分。要按照两个层面设计出体现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素,根据能力要素构建课程体系。

  3.注重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突破高职教育学制所限的重要方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避免总是在门数的多少、课时的多少上兜圈子,要根据专业技能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各门课程以及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合并、重组,根据“必需够用”组织内容。由于高职教育年限较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教学时数,为了做到既满足专业教学与实训,又能够实现基础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在课程安排上还应采用选修和讲座方式加以调节。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能力。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运用开放式、探究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一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和动力;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意识。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是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二是吸收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对新知识的认识、吸收、归纳总结能力;三是新知识运用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一是养成善于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勤于思考,不断发现新问题,能动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能力;三是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升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突出技能型、应用型,不能简单理解为教会学生某一种谋生技能,如掌握汽车修理技术,这固然是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能动地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

  (三)强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停留在学生在校阶段的课程合格层面上,主要采取的是卷面考试。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评价应重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运用能力,在工作实践中的知识转化能力。

  1.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评价原则。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既表现在学校教育过程,更表现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考核评价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要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1)动态与静态评价。静态考评一是对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成绩评价,一是对工作中的职业现状的客观描述,主要从做什么、怎么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动态考评是将静态描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相比较,应用量化工具进行比对,根据职业发展达到的状态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2)主观与客观评价。主观判定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工作状态的定性描述;客观评价是以分值或系数等数量形式表示,通过量化判定,精确定义一个人是否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判定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性。

  2.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要有科学的评价依据,二是完整的指标体系。

  (1)考核依据。一是理论依据。包括教育学及职业教育理论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生涯规划等依据;二是客观依据,即个体职业发展状态。

  (2)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教学计划为主的文本资料,实施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二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毕业生职业生涯变化情况、职业技能以及个人职级提升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