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的种类,拟态环境的真实性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1:31:5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4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论文关键词】:真人秀;电视;真实;符号;本土化 【论文摘要】:2000年真人秀节目正式登陆中国,经历了从单纯模仿、改进到与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文章通过对"真人秀"节目的实质、构成要素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的研究,试图揭开"真人秀"的面纱,全面解读其节目构成并分析未来的走向。       前一阵无意中听到那句"天涯共此时"的经典名句,还在和舍友讨论这只不过是古人美好的愿望,同时就在想,今天是什么消解了我们的文化空间的异质性和时间上的非共时性,最直接的我认为就是电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电视在通过一种符号化的途径建构一种"影像现实",在这样的一种现实中,个体经验和媒介经验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真实感"。当人们看电视节目时候,再也无法像看报纸阅读文字时所经历的那样将那些异质的存在用一种整体的理性的思维组织起来,而是心甘情愿地被电视"牵着鼻子走",游走于过去与现在,这里与那里,虚构与真实,很难停留驻足于一个固定的时空中,同时也就很难构建一个由理性主宰的整体的世界,而是被一个不断漂移和变化的符号世界所主宰,"而更多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消解了符号的深度意义的世界"。      一、关于"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游戏节目形式。它将游戏规则设置的人为性和参与者表现的真实性以及场外观众参与的互动性结合起来,将游戏节目的智力竞赛和体能竞赛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符合美国观众口味的崭新节目形式。我很同意老师的观点,即"从大的类别来讲,"真人秀"属于游戏节目,而"真实电视"应该归入记录类,当然两者的功能取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娱乐。"现在我们常见的"真实电视"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叫"真人秀"。而对于"真人秀"的理解其实并不容易。有的人认为它是建构性的纪录片,有的人认为它与游戏节目的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它是故事,归结起来,我觉得可以说,电视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节目,这样的一个定义似乎更确切一些:"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下,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      二、选题的原因及对"真人秀"的初步解读      很早就看过电影《楚门的世界》,当时觉得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很搞笑的,但又是很不真实的。但是当学习到真实电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重温这部影片,会发现这部影片在悲喜交加中,隐喻了今天的人们被媒介包围、甚至生存在媒介建构的虚拟空间中。而在上个世纪末,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已经开始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电视文化的奇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真人秀的节目在我国迅速发展,从《生存大挑战》到《超级女声》,再到《梦想中国》……很多的电视文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也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新领域,我也在一直关注的这这些节目,因此我想尝试着研究一下"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广泛开展的原因以及其未来的走向。   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有必要将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区别开。人的脑海中的景象是建立在媒体选择性"提示"的基础上的,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假环境"。"真人"的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在"拟态环境"中,"真人"只是拥有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的符号,他们是媒体挑选出的目标受众的代表,是被格式化和媒介化了的"真人",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号。在这里,"人"的真实没有任何意义,"秀"的真实才为媒体所关注。所以,从本质上说,"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是对"拟态环境"的真实展现。   "’真人秀’可以带给观众的满足和快感是完全虚拟的艺术作品和力求完全真实的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人可以在紧张疲劳之余,躲在虚拟的背后寻找安全感和自信心,又可以在对虚拟事物的半信半疑中渴求被自己认同的真实的力量。"      三、"真人秀"节目构成的"方程式"      "真人秀"节目的可以分为生存挑战型、身份置换型、表演选秀型等九类之多,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真人秀"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构成要素。      (一)故事的主体人物元素--参与者   "真人秀"的主体是人,而且是所谓的"真实的人"。一般来说,这些参与者都是一些普通的人群中选出来的人(如《美国偶像》、《超级女声》等),而即使是有些节目中有名人,这些名人也将从他原来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作为普通的一员参加节目,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如湖南卫视的《名声大震》,上海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等)。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节目的成本,而且这些普通人就如我们身边的朋友、邻居一样,让观众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参与者的选择上也不是毫无标准的。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点:参与者要有代表性,要能挖掘出参与者的能力,要塑造平民偶像。在这一点上,我还有一个想法,觉得其实这个诉求是借鉴了偶像剧的元素,因为其实无论是偶像也好,英雄也罢,实际上每个观众都在寻找自己,寻找归属感。   (二)"真人"的命运变化--淘汰与晋级   既然是竞赛就一定会有输赢,如所有的竞赛一样,"真人秀"必然有残酷的淘汰与晋级。在"真人秀"节目的设置中,几乎每一期节目都会有淘汰和晋级,而这样的淘汰设置更大的目的在于给观众以情感上的巨大的冲击。失败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比赛,参赛者之间、参赛者与支持者之间、观众与参赛者之间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认同,那么这样的一个场面,必然会牵动电视机前观众的心。这样的话,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决定胜负,怎样判定?在众多的"真人秀"中,越来越通过让观众参与评判的方式,在表面上更大程度上达到参与性和公正性。      (三)既定的时空安排   如果如前面定义中所说的"真人秀"是要在规定的情景内完成的,那么就必然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设置,才能让这样的节目在掌控之中,而且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时空界定,是"真人秀"真正的达到了"秀"的条件。      (四)实: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   这个因素是"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相信其真实性最重要的手段。"真人秀"一般会采取多机位同时拍摄,当然必要的场面调度是要有的,但是要尽量减少认为控制的痕迹,这也是"真人秀"与电视剧的制作最不同的地方,要让观众尽量刚收不到摆拍的痕迹,要追求自然、随意、出乎意料…… 

  (五)虚:巧妙的艺术创作   "真人秀"必须要以参与者的真实的表现和事件自由发展的脉络来记录"真实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艺术穿作何修饰。这种艺术加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对参与者的包装   一般情况下,都会对参与者进行包装,如形象、周围人的评价等,以展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使观众能够区分开每个参与者,并和他们达到一种内在的共识。   2.蒙太奇手段的应用 在"真人秀"中,蒙太奇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通过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守法的运用,增加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观众关注每一个参与者每个时刻的状况,增强戏剧性和矛盾的冲突性。   3.对比赛环节的干预   即使比赛是名义上打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旗号,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为了吸引观众挥着下一步情节的需要而采取修改规则、暗示等方式达到干预的目的。当然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很容易引起非议。      四、"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真人秀"的衍生品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真实节目《观点点播》和《这是你的生活》,而真正兴起是在90年代一批著名的收拾路极高的真人秀节目的新鲜出炉:《老大哥》、《生存者》、《阁楼故事》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等真实电视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而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长相关的研究也较多,我就不做太多的赘述,在此我更多的想谈一谈真人秀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近些年来,真人秀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非常严重的模仿欧美国家的影子。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样的一种单纯的模仿带来的不仅仅是缺乏创新性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在中国,文化和经济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很悬殊,而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这样就意味着必须能够兼顾各个层面的人群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所以我认为国内的"真人秀"实际上是"真人秀"的衍生品,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伦理选择。这里有两个例证。其一是《生存大挑战·重走长征路》,可以说是经济与政治,或者说商业力量与国家意识形态博弈的产物。爱国主义与情感相结合的模式,或者是集体主义与男女情感相结合的范式屡试不爽。其二就是2006年的《超级女声》10进8的比赛中,开头"超女们"集体用陕西话唱"八荣八耻"的宣传歌曲。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超女们"对歌曲并不熟识,可见节目是仓促上阵的,再联想《超级女声》主题的变化,从05年的快乐到06年的励志,我们不难发现湖南卫视在给节目贴标签,让大众、市场和政治诉求寻找到平衡点,而在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博弈中,我们也可窥见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的生存状态。   当然,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有天然的优势:低成本高收益的经营优势,记录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虚构性相结合的叙事优势等。而且目前国内很多的"真人秀"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认为在未来,只要能够符合中国的伦理观念基础上,努力的开拓创新,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给观众真正提供一场场娱乐的饕餮盛宴,也将推动中国电视观念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建珍,吴海清.《谁比谁真实--电视》,云南人民出版社.   [2]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3]李普曼.《舆论学》.   [4]波兹曼.《娱乐至死》.   [5]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   [6]《"真人秀"的拟态真实数字化时代"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   [7]《虚构的真实--对"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   [8]《中国电视娱乐步入"真人秀"衍生品时代》.经济参考报.2005,022版.   [9]《角色换位、话语建构与文化资本--对湖南卫视"名声大震"节目的解读》.   [10]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