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与发展心灵感悟,自我认知心理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5:06:09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27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从心理学定义看心理学学科构建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体——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学来源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心理学分为七个子领域,分别是: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临床心理学视角、行为心理学视角、生物心理学视角、发展心理学视角、特质(人格)心理学视角。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的;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二、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97年冯特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所言:“二百年前的人类尚未拥有科学心理学这一探索内在世界的途径,但是人类探知精神世界的旅程却早已扬帆起航!二百年后的人类将以何种形式继续这个旅途尚未可知,但是我无比的坚信,只要我们存在一天,这个脚步就绝不会停止”。

xtw.com.cn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五、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2.从心理的意识划分

  (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eonse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六、心理学研究类型

  (一)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

  1.纵向研究

  Iongitudinalmethod,也叫追踪研究,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雷()以61个初生婴儿为对象,以智力发展为研究主题,从1929年开始长达36年的追踪观察研究,取得了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即著名的柏克成长研究(BerkeleyGrowthStudy),可谓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

  纵向研究在规定的时期内对同样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进行反复测查,因而能详尽地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但周期较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也易减少,且测量的数据也易因反复测量而影响被试情绪,造成准确性下降。

  2.横向研究

  Cross-sectionalmethod,也叫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同时对10岁、12岁、14岁、16岁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类型省时间,但比较粗糙、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3.纵横研究

  也有人称之为“动态”研究,它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灵活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

  1.个案研究

  Casestudymethod,是对—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者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如我国早期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出生后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有些个案研究并不采用追踪方式,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研究。它能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但被试太少,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成组研究

  Groupsutdymethod,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从统计学的角度,一般以30名被试的小样本组为下限。该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也较好,只是不便于个别深入研究。

  3.个案-成组研究

  是将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结合起来的研究。

  七、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从观察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前者是观察被试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后者是重点观察被试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从观察者身份上划分,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主动参与被试活动,以被试身份进行观察,后者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试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从观察的场所上划分,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有被动性。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精确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为了克服观察法的弱点,就出现了有控制的观察,即实验法。

  2.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实验室实验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程。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4)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5)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维法、临床法、模拟法、日记法等。

  八、心理学研究任务

  1.描述心理事实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2.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3.指导实践应用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九、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起心理的各种刺激时客观的,心理的各种行为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变化等也是客观的。我们在观察和实验设计、收集各种数据材料、分析整理记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比学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暗示,不能虚构。

  2.发展性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遵循发展性的原则,不仅要看当前的心理活动特点,还要看到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绝对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

  3.实践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各种实践中进行;既要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的研究。

  4.系统性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5.伦理性

  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应当符合社会和生命伦理的要求。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得为了获得研究资料,而对被试施加对其身心健康和以后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处理,也不得在未经被试允许的情况下,把被试的任何档案资料公布或供给其他人使用。

  十、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时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如右图)。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十一、心理学派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O-在阈限的刺激强度。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2.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之一。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意动心理学派观点: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1)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为最根本的,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布伦塔诺的研究方法是和冯特不同的,布伦塔诺不反对使用实验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即自我观察。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2)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4)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

  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4.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5.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5.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7.日内瓦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十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

  1.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2.反省心理学派

  反省心理学创建于2007年12月,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反省研究法),独特的概念体系(心潮、浅层、三式信息等新概念),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心理二元说、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流理论、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等)和应用体系(心理治疗、天才培养、高级人工智能、打开心理黑箱四大应用领域),所以,反省心理学象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新流派。

  反省是指对自己内部已经发生的心理活动的回忆,如对自己的梦、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记忆活动、情绪活动等心理活动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概言之,对心理内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心理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这就是回忆和反省的区别。通过反省,抓住瞬间即逝的心理现象,并从中加工出心理规律来,此即打开心理的黑箱。反省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十三、国内关于心理学的构建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些神秘。人们往往会跟“读心术”“心理控制术”“催眠”这些词语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理解仅仅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侧面而已。

  在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也进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已形成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各级心理科学研究所、学会网络,每年有近十份心理学专业刊物、几百份教育类刊物和大学学报上发表上千篇心理学文献。各种心理学书籍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在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国家教育部于1995年第一次成立我国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并决定在所有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心理学。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科建设体系。从而在点和面上都有力地提高了心理科学在我国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并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各界的迅速普及。

  1.心理学源于西方中国起步较晚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很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心理学,但离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远。

  2.中德培训拉开中国心理学发展帷幕

  1997-1999年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中国的心理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就是中德合作的心理治疗班在中国开设了。因为这个中德班非常专业和系统,所以大大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准。之后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比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曾奇峰等等。

  在此之后,中国的应用心理学逐渐拉开了帷幕。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政府推出了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认证,很多民营心理培训机构开始从西方引进心理学流派和技术。这些努力和行动,让心理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3.中国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西方提供智慧。“东一西方心理学”又称“智慧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家们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可以说,“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

  (2)为智者提供灵感。荣格、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无不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所获得的灵感。

  3.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2)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作者:柳研

  第2篇:心理学的困境与常识心理学的启示

  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经历了“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跨文化心理学,正愈来愈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虽然代表两种不同的心理学发展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相互攻讦到相互接纳、吸收,形成整合之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各有优劣,呈互补态势。为更好地整合它们,进一步明晰和把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对二者加以分析、比较。

  1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心理学?(1)有人认为“是对人类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或方式[2]。”该定义界定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世界上人的行为之差异及个体行为与文化语境的联系。(2)有人认为“是对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变量进行明确、系统地比较,以确定行为差异发生的前因和过程。”[3]该定义明确指出文化和行为是因果关系。(3)有人更加关心心理学知识的普遍化,认为是“对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中的人的研究,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测定一般心理学号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有限性,并修正它们以使其更具普遍性。”(4)有人突出文化经验的种类及由之引发的人类行为差异,认为“是对不同文化种群成员的经验性研究。这些文化种群有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导致行为方面的可预测的意义之差异。”(5)有人则提出文化变迁及其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认为“是关于行为和经验的系统研究,这些行为和经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受文化的影响,或导致在现存文化中变化。”(6)还有人从研究变量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群体中的个体心理机能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生态学和生物学变量之间关系及这些变量当前变化的研究[7]。”

  尽管每个人看法都各有差异,但存在一些共同方面。首先,都把跨文化心理学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即一种比较方法和策略。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跨文化心理学一直是由其比较方法而不是由其内容来界定。”一些人指出:“跨文化心理学首先或主要是一种方法。”其次,都把文化看作是自变量或准自变量,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看作是因变量,力图确证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第三,都认为存在着跨文化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跨文化心理学就是要探究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以找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第四,都强调应从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共同性一面,也要研究其差异性一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的看法基本相同。其目标主要有三:首要的和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检验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为了能更为有效的检验心理学理论的普遍性效度”,“用来自于全世界多种多样的人的资料来做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以检验有关人类行为的假设。”其二是研究其他文化,以发现在自己有限的文化经验中不会出现的心理变异。其三是整合和系统化上述研究所获得的材料,构建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体系。该目标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研究者在实现第一目标时发现现有的心理学知识的普适性十分有限,在完成第二个目标时发现一些新异的心理现象,这些新异的现象需要用概括性和普遍性更高的理论加以解释。有人把这三个方面概括为估价、验证和修正,即(1)全面估价现有心理学理论的泛文化适宜性,把之应用于以前未涉及到的文化中;(2)验证它们在新文化语境中的适用性;(3)以此为基础,对它们进行深刻的、基础性修正,构建超越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文化界限或范围的真正具有普适性和更大包容性的心理学。

  2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含义

  何谓文化心理学?(1)有人认为是研究“近经验概念”的一门学科。所谓“近经验概念”,是指人所获得的,隐藏在其行为背后,一般不为他所意识或觉察的,但支配其行为的经验或观念,即文化意义和资源。该概念包含了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与刺激的意义相联系的或者说表现在刺激的意义之中的心理和行为;二是意义与心理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2)有人认为是研究人类对制度性刺激的反应的一门学科。该定义说明: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对刺激的反应;不过,这里的刺激并不是客观刺激,而是制度性刺激。制度性刺激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刺激,它是人类有意义活动的结果。由此说明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实际上是人对意义的反应,即由意义制约的行为。(3)有人认为是研究以人造物为中介的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建构的一门学科。该概念包含三层含义: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文化与心理的相互作用过程;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以人造物为中介的,由于人造物是由人来创造和使用的,它既是人的文化活动的结果,体现出人的文化活动水平,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始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进行文化活动,因而它必然具有对人来说的意义。(4)我国有学者以海德格尔的诠释现象学为基础,认为“文化心理学所开展的正是人文领域已开发的课题——宗教感、诗意、乡愁、情爱与生病等活动……”它“用‘早已经在文化/社会之中’的眼睛注视人的‘世界’……以‘丰富的理解’为其典范,承认对世界的‘多重构’,并进行揭露……以‘者’的语言局戏来看到世界的实在。”(5)也有学者认为,是“了解不同历史文化建构而成的世界中,人类意识或心灵的多变性……研究心理学的民族和文化来源。”它“研究人类高层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功能”,“强调被研究主体所存在之脉络的重要性”,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及其行动意义的重要性”,“主张文化观念是人类存在的独特媒介”。

  上述定义虽差异很大,但基本含义大致相同。通过对它们的概括,可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的心理学取向或学科。其中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指人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的、对一定文化刺激作出的、该文化所规定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式。文化刺激,是指某一种(族)群在其进化和发展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一定的目的,而赋予一定意义或价值的刺激,即对该种(族)群的人具有特定意义或价值的刺激。由此可以说,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人依据赋予给刺激的特定意义或价值所表现出的心理或行为。对种(族)群和文化中的个人来说,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形成过程即刺激的意义的取得过程是心理与文化的相互构建过程。由于刺激的意义或价值对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人来说都是特殊或有差异的,因此,对它的研究应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体验、认识、解释与探究。

  3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

  3.1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差异

  从上述分析来看,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3.1.1从对文化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来看

  跨文化心理学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化,注重文化的共同性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把文化差异看作是文化发展水平低的表现,把文化间性(各民族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以及在交往过程中不能或很难进行交流的东西。所有这些东西,民族间很难共享或相互认同)看作为不利于文化发展的“落后的”乃至“有害的”东西,认为这种现象“不应该”存在;假定不同的有差异的文化只是文化进化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处于文化进化的不同水平或阶段。另外,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看作是外在于人的,文化是影响人的变量,它需要被人内化。由此,它依据实证主义的定位,把文化看成是静态的,把研究限制于客观的、第三者(third-person)的分析上,注重因果关系的二元分离范式和客观化模式,假定文化具有客观性质,心理和行为受文化的影响,强调用观察、实验、内容分析、问卷和量表等方法描述和说明文化的作用。

  与此相反,文化心理学从其相对主义、多元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各文化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何文化先进、何文化落后的问题,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表现,不同的文化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突出某种或某些文化而忽视、否定其他文化是文化沙文主义的表现,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因此,应突出差异性,强调多元共存,异质共生。文化心理学把文化看作是内在于人的,文化与心理相互构成。由此它(1)强调语境中的中介活动;(2)注重发生学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宽泛的理解为包括历史的、个体发生学和微发生学的等多种水平分析;(3)试图在日常生活事件中为其分析与解释奠定基础;(4)假定心理形成于并表现在人们共同的中介行为中,心理在重要意义上被“共同建构”;(5)突出个体在其发展中主观能动性;(6)反对因果性、刺激-反应式和说明式的科学,而赞同这样的科学,它强调心理在活动中自然形成和心理活动在解释网络中的中心作用。

  3.1.2从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上来看

  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看作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在于人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决定的,文化是这些客观因素中的一个方面。换言之,把文化看作是与心理或行为不同的外部因素,强调对文化的控制、利用。由此认为,心理学研究应通过对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来描述和理解行为,考察文化对心理或行为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心理或行为,以达到用文化来解释心理或行为之目的。

  而文化心理学把文化与心理的关系看作是相互建构、互为因果的关系。文化是人用自己的心理构筑或规整的世界图景,而心理在这种构筑和规整活动中被改造,从而进化为人的心理,具有新的意义、结构和功能。文化与心理是一体两面,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的世界是文化的,这样就不必到人及其世界的文化性质之外寻找什么本质或第一因,人及其世界就是文化性质本身。“人既是文化世界大厦的建筑师,同时又是这个大厦的砖瓦。”具体地说,人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依据自己的心理(意志、需要、认识等)来改造世界,赋予世界新的图景(如梅花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就不只是一种植物的花,它更意味着坚强),使它文化化,适合于人;另一方面,人又运用心理来认识和体验世界,获得有关世界的知识和心灵把握。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和人本身都文化化了。世界转化为主体化了的世界,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人的心理也在活动中在刺激的不断作用下形成、发展和深化,具有文化特征,成为文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又将它转化为进一步的文化创造活动。由此可以说,心理是与外在文化世界相应的内在世界,而外在文化世界是心理这一内在世界的表达或展现。正是内在文化世界(心理或精神)使外在文化世界成为可认识、意向和寄情的,自然事物变得对人有意义,而意义又反过来制约和进一步模塑心理。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的心理好比是计算机的硬件(hardware),文化就像是软件(software)。依靠下载的软件的种类,计算机可进行差异很大的操作。”由此来看,文化心理学认为,刺激的(文化)意义而不是客观特性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由于意义是主观的,因此可以说人的行为是由主观因素决定的。这些主观因素有信仰、认知等,由此在理解人的行为时,应分析或了解刺激或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人的其他主观因素。

  3.1.3从方法论和研究策略上来看

  跨文化心理学采用了科学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归因主义,首先设定一种与现象世界相分离的“本质”,或者设定一种与现象世界相分离的存在方式,作为世界的本原或“真存在”;其次,设定人能够认识这种“本原”或“真存在”,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人“怎样”达至这种可能的认识,实际上把认识的目标设定为在人的思维中(语言中)对那种设定的“本原”或“真存在”的重述和再现;第三,一般说来,这种探究和认识有或符合一定逻辑,而这种逻辑与事物发展的逻各斯一致或重合。换言之,跨文化心理学假定有普适性知识,存在客观真理,现象背后有本质,事物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基础或规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基础和规律,确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了解事物的本体或实体与第一因。由此它首先追问“文化和心理是什么?”“文化和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具体研究策略和方法上,它强调客位研究(eticapproach)、异文化研究和控制研究,区分研究中的主体(研究者)和客体(被研究者或研究对象),坚持价值中立,强调量化方法,重视说明和预测,倾向于祛语境化(decontextulized),尤其是没有语境的问卷法、实验室实验法等。

  而文化心理学则采用了后现代主义和新解释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质、基础或第一因,即使存在,也像康德所讲的那样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它们(物自体)。它认为,任何研究都是文化负载的,即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都要受到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语境影响;每种文化都应当从它自己的参照系,包括它自己的生态、哲学和宗教语境中去理解;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是人的主观建构的结果;心理总存在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媒体,其中不可避免地镶嵌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18]。由此它抛开传统的二元对立观,不为世界设置本原或第一因,而是追问“世界是怎样的?”对之进行一种切身(有在场感)的现实关照和言说。它认为文化是人的现实生命存在和其世界及其优化过程,人的现实生命存在是文化的本体。余德慧认为:“不必去寻找另外一个‘文化因素’来影响个人,或在个人之外再加上‘社会化’或‘内化’;人的背景底蕴的一切‘可知能力’——语言、关系与社会实践——全部都在文化/社会的形构之中。……文化是人早已说明自己为人的根本依据,不必另外设定一个叫做‘文化力量’来模塑自己为‘人’。”由此,在具体研究策略上,它强调主位研究(emicapproach)、同文化研究和生态学研究,重视现实性研究而反对研究的“人为性”,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为主体的关系,采用哲学解释学方法,重视研究双方的视域融合。文化心理学认为,应对特定文化中的现象进行认真深入的密集性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它认为人种学研究方法和质化方法是最为有用的,在研究任务上重视描述和理解,强调在“真实生活”境遇中收集材料,研究许多变量和它们相互作用的语境,其基本研究是综合的、整体的,而非决定论或确定性的。

  3.1.4从根本目的或目标上来看

  跨文化心理学力图研究各式各样的文化和种族中的心理机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评估这些心理机能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对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和行为加以或明或暗与自觉不自觉地比较,发展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学。

  而文化心理学的目的则是力图增进对历史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人的理解,以此为基础,理解心理和文化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互为说明、规定和相互建构,除了偶尔暗含即不明确地比较外,尽力避免不同文化间的直接对比或比较。

  3.2二者的联系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虽有明显的区别,但又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都重视文化的作用,都强调对文化的研究。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文化转向的产物,都非常重视文化在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与表现中的作用,都反对忽视文化因素,强烈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第二,跨文化心理学是文化心理学的基础,文化心理学是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而文化心理学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入,是对跨文化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心理学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或形式,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反之亦然。

  第三,二者是一种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结合起来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许多心理学家都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自觉地把二者整合起来。跨文化心理学家Triandis对文化心理学的态度不再那么强硬反而变得温和,在研究上开始采取一种妥协的、折衷的方式。Miller试图有意识地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之间牵线搭桥。最为明显的可能要数文化心理学家Shweder的态度转变。在1997年他曾勾勒出一个试图记录世界上所有主要道德系统的方案。不管一个人如何解释这一方案,它都暗含着在当代个性心理学中十分流行的普遍性的个性系统。这可以看作是其态度改变的强有力的指示器。即使是社会建构论者Gergen也不时地表现出对跨文化心理学的友好态度,至少他已承认跨文化心理学的贡献。跨文化心理学家Vijver认为,“两种取向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认为仅一种取向起作用是幼稚无知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将增进我们有关文化和心理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的方法论任务是从‘修正的观点’改变到真正的文化观。依靠前者我们主要采用和修正盛行的方法论,而后者则超越具体的文化语境界限。”

  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家之所以表现出上述态度改变,主要是因为他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两种取向都有一定优势和各自无法超越或克服的问题或局限性,单利用一种研究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二者的结合而不是相互排挤、对立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缺陷。具体地说,文化心理学可以弥补文化描述方面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似乎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一个内在固有的、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而跨文化心理学能为研究文化和人的行为提供一个一致的和可靠的方法论路径;文化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文化心理和行为的理解,而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则可产生明显的对比效应,即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尤其是其他文化心理和行为与本土文化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和鲜明对比,会引起研究者的敏锐注意,产生深刻印象。文化心理学家Boesch认为,它们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为每一取向都在适当的地方被需要,都是有价值的。我国台湾学者余安邦、杨国枢、黄应贵等人也认为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黄应贵指出:纵观文化研究史,大凡对自己的文化研究有大成者,往往是经过异文化的洗礼而避免己文化的偏见和盲点以后才取得的。如研究美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类学家Schneider、研究日本文化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中根千枝和研究英国文化大有成者的Strathern等,莫不是先个别研究了Yap、Nayar和美拉尼西亚等异文化后,才各自写出《AmericanKinship》、《JapaneseSociety》、《AfterNature》等有关他们自己社会的人类学名著[20]。由此来看,文化心理学研究与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能产生巨大的系统效应。这就要求在研究文化心理时,既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又要面向世界,走向其他文化。质言之,最为理想的做法是两种方法都使用,这样最有可能获得可靠的、有效的结果。

  4结语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整合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以上分析表明,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各有优缺点,二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既用客观的方法,又用主观的方法;既注重量化研究,也注重质性研究;既采用比较的方法,又运用其他方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心理和行为,以便构建更为完善、系统、合理的心理学理论。(2)注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观性一面,把研究对象与内容的主客观性质结合起来。从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心理学研究愈来愈重视文化,突出文化的主观性质和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其他主观性方面,并出现主客观整合之趋势。当前心理学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势,在继续不断深入对心理和行为的客观性一面的研究的基础上,如认知神经科学、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等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开始更加突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观性一面,如建构主义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对刺激的意义的重视与强调。这就启示我们应对心理进行全面的、多维度的探讨,尤其要注意心理和行为的主观性质(原因是以往对之过于忽视),如刺激对人的意义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等,了解意义与心理和行为如何相互作用,以便对心理和行为能加以更为合理的描述、解释、说明、预测和调控。(3)以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论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换言之,中国人具有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无论是从中国的心理学应为中国人服务还是从为世界心理学作出贡献的角度讲,都应把是中国文化纳入到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以探讨中国人的优化和发展途径,建立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体系。Trandis指出:“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了人类很大比例,对于跨文化心理学来说,中国能够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学的成果。在这样做时,中国的心理学家应该告诉西方的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历史因素可以修正以前的心理学成果。”我国许多心理学家无论是前辈如潘菽先生还是当代人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强烈呼吁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这既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炳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