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进行课程改革,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20 16:03:51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40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学分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选课制,随后被世界各国的高校竞相学习和采纳。我国最早实行学分制的是北京大学在1918年,学分制随即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分制逐渐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议程。本文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学分制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学分制概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1]《教育管理辞典》:“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习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以进行有关管理工作。”[2]《教育大辞典》:“学分制是高校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的自习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学分,并规定各专业课程的不同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3]   学分制有别于学年制,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归结起来,学分制被定义为: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二、民办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重点高校成为学分制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学分制试点范围逐渐扩大,逐步进入各类高校。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分制才开始在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工作,民办高职院校学分制的起步也就更晚了。   教育部2005年1号文中指出:“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教育部2007年2号文中再次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行学分制改革,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学分制的本质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符合高职教育宽进严出、学制灵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4]。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重要教育理念。学分制的出现,让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正好契合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满足了高职教育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为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分制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民办高职院校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初步建立起以服务学生获取学分为目标的教务管理模式。   1管理过程的不稳定性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本质之一。基于这一要素,民办高职院校就需开设大量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就业需求等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这一系列的条件打破了以往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导致在教务管理过程中课程设置具有不确定因素,并且受限于教学资源等客观原因,难以形成一种常态化发展。   另外,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的结合比较紧密,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还与企业合作办学,或建立定向培养班、订单班等办学模式。此环境背景下,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就需要根据相关的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临时调整,如增加企业文化讲座、企业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整个教务管理过程就无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2管理对象的个体性   学分制另一个本质特征是弹性学制。这种“弹性”体现在:一是学生如果修满规定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二是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学分,学生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推迟毕业;三是学生如果由于疾病等特殊原因无法到校学习,允许中途休学,保留学籍,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复学,修满规定学分就能顺利毕业了。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年级选课,并且可按个人能力和职业需求选择课程和调整学习进度。学分制的实施,让原来以自然班为管理对象的稳定教务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个体的个性化管理模式。   3管理方法的技术性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教务管理过程中不稳定性和对象个体性等客观因素的发展,对教务管理方法和手段要求越来越高,每学期课表编排、教学资源调配、考务安排等具体工作,都迫切需要教务管理工作改变以往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运用系统化、信息化的技术性手段来适应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学分制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1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学分制条件下,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环节,例如成绩录入、补考、缓考、重修等,针对教学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日常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选课制度   开设选修课程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课程比例相对均衡;二是选修课程范围要广,要囊括文科、理科、工科等,还要涉及丰富的各类专业知识;三是建立学科课程信息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教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选课管理制度,规定“选课程序和手续”、“成绩考试与成绩录入”、“选修课细则”等,对每学期学生选课的学时数、学分数和课程类别做出规定,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完善的选课制度能保证选课的顺利进行,从而适应学分制背景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推行并完善导师制度   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机制,有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还不能透彻了解大学学习生活,不理解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他们无法根据学分制要求独立地制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学习规划,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更加需要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学分制让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模式变为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的模式,此时已淡化了原来自然班的概念,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所学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均不相同,如继续按以往辅导员加班主任共同管理的操作模式,其管理将会徒劳无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今后还要不断完善导师制度,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和业务水平,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让导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由此看出,完全有必要推行和完善导师制,通过导师们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职业竞争力,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发挥其对学分制监督、引导、调控、激励的作用。如建立定期专项教学检查制度,安排专门人员实施检查,通报每次检查情况;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举办“我最喜爱的教师”、“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等教学活动;建立教师相互听评课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总结交流会等。通过对日常教学质量的监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学分制教务管理改革的发展。   五、结语   学分制作为一项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它的实施是民办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大改革,它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立足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统筹教务管理的一切积极因素,在学分制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从而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水平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235.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K].北京:中国三环出版社:1989:17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