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6-05 18:18:23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60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

  管理学科是一种应用性很强、实践要求高的学科。在大学的校园里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管理学科教育更多地把掌握系统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为例,我们积极进行了管理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内容的建设,努力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课程特点、明确教学定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

  搞好课程质量工程建设,首先就要分析管理类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具体来说,这门课程有以下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综合性。以其内在构成来看,跨越了多个学科,它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是教师搞好课程质量建设的首要环节。

  第二个特性是权变性。由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与人、人与组织,而关于人的学问往往比较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和技术性学科通过公式、定理、程序解决结构性问题有很大不同,同样的管理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样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管理行为造成,所以,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权变思维。

  第三个特性是互动性。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人际互动中,管理者对员工的预测、引导和激励都依赖于组织行为学的科学内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目前,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学院使用的管理类教材大多是翻译版本,尽管国外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很多依托国外情境获得的研究结论在中国的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结合中国实际,让所学知识落地生根,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学的内容构建在国外研究的成功体系之上,系统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结论;同时还要大力开发转化可体现国情、反映最新实践成果的本土化研究项目.以实现国际前沿理论的“软着陆”,使内容更加适用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一方面选用了国际公认、被众多国际知名商学院采用、由美国教授加里·德斯勒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9版作为教材,同时又选取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剑峰编著的《组织行为管理》作为参考教材。

  2.切实做好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工作

  鼓励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认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水平是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能与国际管理接轨、成为一流人才的关键,采用双语教学正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能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能促进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两种语言来组织课程体系,一为展现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二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化技能。除了选定了英文教材之外,我们还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诸如Disneyland(美国迪斯尼乐园)文化分析等丰富生动的英文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

  3.扎实做好特色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

  注重与行业的联系,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怎样培养出符合相关行业需求的人才,开展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至关重要。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211工程”大学,我校以服务电力工业为目标,培养电力企业管理人才为己任。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大力进行了特色案例组织编写工作。在教学内容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许多具有电力特色的案例,诸如国外著名的跨国公司、电力行业的巨头ABB公司的战略设计案例等,并结合教师自身参与过的企业科研项目,创意编写了中国电力企业的相关案例,力求培养与行业密切相关的管理人才,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电力行业的合格的管理者。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采取经典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现场测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实战技能的增强。

  1.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首先就应该把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因此,在开课之初,教师就和学生约法三章:取得好成绩要靠自己的课下自学和课堂互动。教师充分相信每位学生,走进课堂的学生就意味着已经阅读了教材、辅导材料和案例,没有认真准备的教师将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的得分。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听课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效果非常好。

  2.鼓励团队学习,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仅有精神激励是不够的,把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挂钩能够规范他们学习的行为。我们采用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案例讨论小组,每次作业都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课堂上,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案例陈述,案例的分析与陈述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在小组的成绩,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

  日常的案例分析是考察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统一制定了案例分析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对案例汇报的评价有客观依据并明确团队努力的方向。

  该评分标准目的在于打造学生成为学术基础扎实、有创新意识、职业化素质的管理人才。

  案例汇报的评分主体也进行了变革,评分依据一个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另一个是没做案例汇报的其他几个小组对汇报小组的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学生之间相互测评,十分认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开展性格测试引发学生自我思考

  开展性格测试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兴趣、能力、价值观、成就取向,进而增强管理者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学测试,包括:图片投射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MBTI的人格测试、冒险性测试、权力与影响策略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国际文化智商测试等。通过自我测试和教师讲解,每个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掌握了不同类型员工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为成为未来的优秀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角色扮演等管理游戏,寓教于乐

  角色扮演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角色扮演者参与其中,体验真实场景,提高管理技巧与能力。在讲授到组织行为学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时,我们采用了跨文化管理的经典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充分地体会文化差异的实际效用和跨文化管理的艺术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观察不同人对同一情境的不同反映,引导学生思考权变要素在管理中的运用。我们在课上共采用了两次情境模拟:一个是决策练习;一个是传销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5.大力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案例教学不仅是国际上公认且通常采用的管理学科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教育部对管理类教育明确规定的必选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框架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搭建组织行为学宏观层次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我们分别从组织战略、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几方面结合经典案例进行讲授,所选择的案例坚持了以下原则:启迪智慧,契合实际,电力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很有启发性,学生参与积极,见解各异,思想碰撞之时有很多好想法、新思路都迸发出来。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会进一步对案例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讲解,给出学生一个导引,一种点拨。

  6.建立多媒体教学的职业化标准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是我校对教改课程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述方式和职业化素养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树立职业化的标准。教学内容要求简明扼要、职业特点鲜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讲授方式力求灵活多样,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努力做到每一次课都能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和知识上的营养大餐。

  作者:刘力炜

  第2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属于应用理论性课程。它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种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其中存在许多艺术和操作的成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形式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结合案例教学的实践,本文将从案例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入手,探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分析该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出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抛砖引玉。

  一、案例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什么是“案例”和“案例教学法”?由于教学、教育者们使用着不同的术语和定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案例的使用和挖掘案例教学法的巨大潜力,理清这些术语和定义的含义就十分重要。

  所谓案例,英文为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案例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案例的特征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出问题或说明理论(原理和概念);②引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并辩论;③强压迫性的决定,让学生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问题;④综合性和抽象性。案例应具有综合性,能涵盖管理和分析上的普遍性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抽象高度。

  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呢?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挑选案例,把学生带入案例的情景中进入角色,进行分析讨论,达到学以致用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主要指讲授教学法)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许晓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案例精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边做边学”。

wWw.ShengXueLi.Com

  案例教学并不是当代的发明。实际上,远在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们早已将“案例教学”当成主要的教学法。而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则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到1940年,哈佛学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案例体系,案例选题、调查、编写、使用、储存、索引、更新、版权保护等形成了严密的制度。由于它具有生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此种教学法被广泛的使用。

  至于案例教学法的真正意图,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学者彼得.F·德鲁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应该更主要地用于帮助学员从各个侧面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而不应该是简单地为了案例而案例。因为不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每一个案例的编写和使用都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这意味着,通过案例编写,作者乃是为了说明某个原理或理论,在案例编写的时候,某个理念已经糅合在案例之中了。案例讨论像是把这些糅合在案例中的理论再提取出来。只不过学生在这个提取过程中,可能会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从上文所介绍的案例教学法内涵,我们已经了解到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点恰好与MBA和本科教学要求完全吻合。事实上,仅仅聆听老师的讲课对每个人的管理技能提高没有太大作用。案例分析为未来实际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践方式,让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公司里管理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行为学案例一般来说都提供了有关各种行业和公司所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边做边学”。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在组织行为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管理技能的掌握,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好的办法是在企业实践中学习。而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企业去完成,使得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利用剖析企业案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改变了教材中理论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融通,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学生们模拟现场管理,相互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自由地发表见解,使他们有了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因此,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4.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吸取、探求知识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以企业管理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企业管理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使其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思考,并以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由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学深入到企业管理实际工作中,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企业管理实务资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合于教学需要的不同企业管理案例,并依据企业管理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企业管理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不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虽然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明显,对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但要使得每一次的案例教学都体现出其价值,达到其目的,必须要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细心准备。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以下具体要求。

  1.与理论教学合理搭配

  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促使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地分析问题,达到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对理论的掌握也能促进学生理解和分析案例的能力。从案例教学本身的说明和要求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能否使学生获益,除了教师的引导能力外,更大程度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素质。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相当高,如果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理论一无所知,那么,他对案例的理解一定是肤浅的,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无法深入的,因此,从案例分析中获得的收益也会大打折扣。即使是最为崇尚案例教学法的哈佛商学院,也只是认为案例教学能使学员获得间接经验,而非是现实世界的再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案例学习于理论本身的亲缘关系。

  2.教学案例的选取

  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案例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认为至少存在两种类型:一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二是德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哈佛式案例注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以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德鲁克式的案例强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人性因素,要求人们超越事物的细枝末节和数据表象,去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我们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应主要选取德鲁克式案例,这主要是因为,德鲁克式案例既为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提供了机会,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更多、更广泛的案例,提高对于各类案例的适应能力。而案例的选取标准有以下几点:①实践性。教学案例应符合工作的实际,不能主观臆造。②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包括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③典型性。教学案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④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每个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要求在讨论中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是一个听讲者、被动的接受者。它是一种单向交流和沟通方式。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老师的角色——应成为案例教学的“引导者”。老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提供“答案的”,而是要推动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这意味着,老师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引导者”而已。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引导课堂讨论,并鼓励学生就案例的问题辩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要扮演反面角色或挑战者、防卫者或领导者的角色,唯一不做的就是给学生灌输答案或对某个答案或论点作评判或下结论。

  学生的角色——课堂的主角。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的参与和贡献。为了对案例教学深入广泛的讨论,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精心的准备。在哈佛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占据了课堂发言的85%左右的时间。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发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是建立在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上,而不是建立在教授讲课或者教科书之上的。

  4.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实施方案应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准备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为案例教学的成功进行打下基础。教师应提前把相关案例发给学生,并对案例教学过程提出具体要求,如分组规模、发言时间、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等,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草拟发言提纲,为案例教学课做好充分准备。

  (2)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为了便于案例讨论的组织,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常来说,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7人为宜,人数太多会减少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从而不利于思想的充分交流;人数太少则可能形成不了讨论气氛,不利于集思广益。在分组时,学生可采用志愿组合的原则或座位就近的原则分组,以便于小组讨论的进行。案例讨论的内容应主要分为四部分:案例症结、问题鉴定、行动方案以及经验启示。这个过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师生双方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分析与讨论过程中,允许并且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并相互辩论。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工作,创造一个自由讨论的氛围,褒扬新颖的观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师对几种代表性观点进行点评,做出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这次讨论的优、缺点,但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且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总结,完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一方面,完善对案例分析的观点和方案,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做出全面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5.案例教学成绩考核

  由于组织行为学中的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因此考核时不能按照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检查评定其成绩。因此,在尽量使学生发言讨论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案例分析方案的提出到案例分析手段的采用,对有创新的思维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在他们的分数评判结构中,有新意的方案和别具一格的案例分析方法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同时适当注意考核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认为,只有从这几个环节入手,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精心组织每一次案例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在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教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案例的质量有待完善

  组织行为学案例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而一个好的案例背后需要一整套支持系统。现阶段所采用的组织行为学案例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②注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③国外案例过多国内案例较少,缺乏相似的制度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较差;④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不具有可模拟性。

  2.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常常要求教师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较广博的案例知识积淀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为依托。更重要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应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这对一部分教师来说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3.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帮助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行为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因而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表现为:①课前不认真熟悉案例;②课堂不踊跃发言,也不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③课后不及时总结讨论结果;④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搭便车”问题。这都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

  尽管还存在以上种种问题,但我们认为,案例教学这一方式对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思路和方法具有积极意义,是未来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组织行为学案例库”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自身的组织和调控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精神,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姚海琳

  第3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弥补心理学课程的不足,通过它全新的教学理论的延伸和辐射,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实现管理者管理思维的转变,这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做好管理的基本前提。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辅助资料,但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和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的匹配度出现了失衡,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具体情况如下。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理论体系的价值与现实取向的偏移

  教师在实施该课程时的价值取向比较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本身的辐射性和延展性,使其对其他后续课程的辐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的内容更新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特别是由于组织行为源于西方理论,很多结合中国实际状况的分析还很欠缺,再加上授课老师本身的科研水平有限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导致知识体系的不完善或者与中国现状脱节。二是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组织行为和领导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很多交叉部门,如何实现有效的整合和横向比较研究,这对授课教师来讲是个难度很大的教学问题。

  2.课程执行的难度与教师知识背景的薄弱

  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心理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求教师对企业管理角色的能力认知把握得非常准确。但是,本课程教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毕业后作为教师所受到指导的过程,主要是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中,受学科教材、教法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多年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难以形成课程整合和总体上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离不开单一教材的束缚,摆脱不开“教”的方式,在头脑中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反思和运用。理论教学色彩较浓,无法与实践的融合。

  3.课程支持的需求与现实地位的缺失

  组织行为学缺少应有的关注,课程支持严重不足。实施的难度与课程相关支持程度不成正比。特别是组织行为案例往往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无论从案例的设计还是到讲解,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出现了案例使用较少,或者案例与课程内容不符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只是将知识点全堂灌输给学生、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上课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有的虽然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也常表现为投影出简单的文字讲义,没有任何声音或影像等配合,所谓“多媒体”教学变成“单媒体”。这样很本不能达到令学生“学活”目的,更谈不上创新和提高。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按项目化教学模式建设立体化优秀教材

  在教材建设上应注重立体化建设。文字教材要注重内容深度、广度,应包括符合组织行为学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应该非常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电子教材在阐释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动态、色彩和互动。以提纲式的幻灯,阐述课程的重点、难点,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释解教学难点,摆脱学生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中的枯燥感和沉闷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媒体互动中得到满足,从而能够大大的提高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效率。

  配套习题集是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习题应少而精,力求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广,题目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习题类型应多样化,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另外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进阶引导方式,一步步地将学生带入更高层次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充分体现趣味性和启发性。试题库建设是实现考教分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判教学效果,可使考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开放智能化的题库平台,可动态增加或修改,教师可以随时生成形式各异的试卷,学生可以随时生成需要的模拟试卷。

  2.形成项目化教学特色

  (1)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自身也应当具有相当的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由于承担教学的老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通常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学科的系统性不强,知识面较窄,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都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讲授形成障碍。由此,教师后续的学习和教育成为必然,教师应在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探究新的组织行为研究思潮和发展方向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可选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派往国外进修学习深造,以加强其理论修养;另外,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多接触实际,可采用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的一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常指为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幻灯机以及其他影音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充实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使课堂教学在影音声色上不断生动,即调动了学生兴趣。

  组织行为学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形成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等。

  (3)使用创新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

  ①案例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组织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组织行为学中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讨论,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个性测试

  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他们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开展个性测试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测试中更加了解自己并启发他们自我反思。

  ③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相比较,管理游戏更生动具体。通常将学生分组,并分配一定的任务,通过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效的观察和测试学生的领导特征、能力特征、智慧特征和关系特征等。由于管理游戏模拟内容真实感强,且富有竞争性,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④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工作中会怎样或该怎样说和做,同时表演者也在互动和沟通中体验到管理的困惑和乐趣。

  3.组织学习小组,倡导团队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5-7人的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以及课堂小组讨论课后实践调查等方面等工作,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的五大转变

  1.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的转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4.课程实施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考核的转变。改变和突破知识考核模式,体现能力考核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建议采用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和到课率等综合的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作者:吕云博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