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肥料学》是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可通过重视绪论课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活用多媒体教学,讲好《土壤肥料学》。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兴趣,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土壤肥料学》是将《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三门课程浓缩在一起,有机结合,针对植物学、农学、园艺、植保、林学和生物学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农业院校里农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土壤、肥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人们从不同的利用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对于生态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起始点、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种植业(植物生产)来说,只有全面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正确掌握土壤和肥料的概念与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正确认识土壤肥料并掌握其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种植业生产的发展,更好地为农业的持续发展作贡献,所以这门课程一直是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的主动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是被动的“灌输”对象。我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土壤肥料学》。
一、讲好绪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绪论课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绪论课作为一个学期教学内容的开始,其地位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新学期伊始,经过了一个假期的放松休整,学生们返回校园,对于紧张的学习生活要有一个心理上的调整过程,如果直接进入教学,大量的概念、学说,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通过精心设计来上好绪论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老师的威信。第一次课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上这门课?”“上这门课能学到什么知识?”“怎样学习这门课?”让学生们讨论,化被动为主动,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补充课程特点、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为什么要上这门课”时,我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我国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骄傲,但这后面所付出的代价则少有人提:我们使用了占世界三分之一的肥料。肥料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通过大量典型图片来加以讲解,如由于施肥不当而导致作物产量低下、品质低劣、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等,从而提出土壤肥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围绕“植物―肥料―环境”三者而进行。那怎么样才是合理地施肥呢?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不污染环境,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率。教师要抛砖引玉,设置悬念,让学生听了以后,感觉到该课程的重要作用,从而期待上这门课。
二、了解历史,结合学科前沿,优化教学内容
在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比利时的VanHelmont所做的柳条试验,开创了这个学科领域里科学研究的先河。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所提出的“矿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已流行很长时间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所需要营养的本质;在实践上,导出了巨大的化肥工业,促进了当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等等。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可让学生了解历史。同时,土壤肥料学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学科体系。除了化学、物理学、植物遗传学等基础学科之外,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已经成为了土壤肥料研究的一种新动态。第十七种必需营养元素“镍”的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基因工程技术蓬勃发展,出现了能用海水浇灌的西红柿,等等。这些故事能让学生明白土壤肥料学领域的研究,不再只是传统的土肥研究,而有了更广阔的范围和新的挑战,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的优化,针对于不同的专业,不能千篇一律,应相应地进行调整。如跟园艺专业学生讲解时,可介绍多些通过肥料来调控花期和花色的内容;而对植保专业的人讲解时,则可结合药肥的研究与应用,介绍新型肥料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发现,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实践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启发式教学[1]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行提问形式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为什么水稻田不适宜施用硝态氮肥?”请学生自己思考,从而掌握在厌氧条件下发生反硝化作用,从而导致氮素损失的过程。在学习了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缺素症后,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在连续阴雨的季节,大棚生产蕃茄,容易出现脐腐病?”等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内容的逻辑性讲授,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讨论式教学[2]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合理施肥与保护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出家乡的农民在肥料施用过程中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合理的方法和措施,这样,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实践教学[3]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包括实验和实习。在实验课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做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更加全面和透彻。《土壤肥料学》实验中较多的是定量分析实验,溶液浓度的配制、量取,等等,如土壤有机质、水分、酸碱度、土壤全氮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测定等,这些实验方法在将来工作实践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上都能用得上。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基地,深入生产实际,去发现、解决生产中急需的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活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和音频功率放大器演示给学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1)课件内容要丰富。多媒体课件不能仅限于教材,更不能只是教材的翻版,切忌整张幻灯片全是大量的文字堆砌,而应图文并茂,图占主,文作辅。如讲到缺素症状时,可用一些具体的典型图片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2)多媒体运用要适度。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运用要进行有机的组合,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用多长时间,要心中有数,而不是迎合学生猎奇的心理,频繁使用录音、图片、录像资料,从而忘却、剥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如果没有把一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理解、交流、质疑,就会出现新的满堂灌,老师也容易照“幕”宣科,使老师思维受制于课件。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时,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绣腿之嫌。所以教学中应适度运用多媒体课件,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多媒体的信息要适量。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首先,老师的教学机制受到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作出反应。其次,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信息量有悖于创新教育。信息适量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和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综上所述,教师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比较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土壤肥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下学习和掌握土壤肥料的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者:赵静,本文来自《中国土壤与肥料》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