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综艺节目思路创新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0:11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25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自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播出以后,我国音乐类综艺节目开始迅速发展,近些年更是成为综艺市场的“宠儿”,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广东卫视原创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这一案例,探索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认为:节目只有具备独特性、价值性、精品化、新鲜感和可持续性的生命力这些特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社会审美需求,才能最终收获大众认可。

  关键词:《流淌的歌声》;创新;音乐综艺

  纵观国内综艺市场的发展进程,音乐类节目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最初兴起到迅速发展再到日益成熟,其创作模式和呈现形态也显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一方面紧跟时代风气和审美不断更迭变迁,另一方面也存在竞争机制刺激下导致的盲从及其带来的内容同质化,这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回望当初,1984年央视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作为国内第一档电视音乐类的节目,可谓是中国电视音乐综艺的起源之作,电视音乐性节目也自此逐渐开始成为受到国内大众关注和喜爱的节目品类。直到2004年,湖南卫视第一届《超级女声》的一炮而红,让音乐综艺节目真正实现了引发全民参与和追捧的社会景观。回归近几年电视音乐综艺节目创作现状,从传统主流类节目《我是歌手》(2013~2020,2017年更名为《歌手》)、《中国好声音》(2012~2015,2018~2021)、《蒙面唱将》(2016~2020)等,到更具新潮感、分众化的《中国有嘻哈》(2017~2020,2018年更名《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2019~2020)、《明日之子》(2017~2020),寻找好歌者、展现好声音几乎是主流音乐类节目着力的两大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卫视原创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以“经典好歌”和“时代故事”为核心线索和表达重点,凭借“另类”的节目模式,突破了此前电视音乐类节目固有的表达范式和惯性创作逻辑,在当前的综艺市场中独树一帜。有鉴于此,本文以《流淌的歌声》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内容维度入手,结合目前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尝试探讨我国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创作创新问题。

  一、独特性与价值性:着眼经典,激活时代记忆

  《流淌的歌声》始于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打造的重点项目,节目精心挑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经典歌曲,邀请金曲原唱或实力唱将或新生代歌手登台表演,同时邀请文化学者、音乐制作人等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时代亲历者,分享金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文化烙印。与此同时,《流淌的歌声》不比赛排名、不晋级淘汰,只是用纯粹的音乐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感染人,这在通常以竞技对抗为关键看点的同类型节目中显得颇为独特。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信天游》《晚秋》《光阴的故事》《敢问路在何方》《故乡的云》到《向天再借五百年》《金枝欲孽》《精忠报国》《风含情水含笑》《牵挂你的人是我》再到《歌唱祖国》《最炫民族风》《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万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从蒋大为、杨钰莹、陈明、陈红、李春波、陈彼得、张明敏到韩磊、罗大佑、吴彤、阎维文、任贤齐、胡海泉再到凤凰传奇、姜育恒、莫华伦、王珮瑜、杨洪基、张卫健、张也、钟镇涛等,上百位实力歌者带来几百首时代歌曲,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引领观众回忆、传唱和致敬经典。节目中演绎的作品中包含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校园民谣,包含曾经风靡全国的第一代广东流行音乐,也包含了“90后”“00后”的歌单,一首首经典歌曲在对个体经历和社会风貌的描摹、记录里,见证了时代风云的变化,成为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注脚。节目推出三季以来,《流淌的歌声》的舞台上不仅再现了高品质的音乐作品,也通过承载时代记忆的歌曲构建起一种叙事性的空间与场景,再加上嘉宾们彼此交流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感悟,唤醒了大众对时代的集体记忆,引发了具有全社会广普性的情感共鸣。从大国之情到小家之爱,从还原金曲到重现时代记忆,《流淌的歌声》让歌与人以及时代架构起青春、奋斗的叙事桥梁以及情感共鸣的记忆链,并向普通人传递正能量,让金曲中所蕴藏的真善美观照当下,既带有时代厚重感的怀旧色彩,也具备强烈的行业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在价值定位与呈现诉求上都与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形成鲜明的区隔。它的诞生是创作团队的专业、匠心和巧思直接作用的结果,也是广东卫视平台价值取向和风格调性的体现,同时还离不开当地艺术积淀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众所周知,始于20世纪80年代、盛于90年代的广东流行音乐是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引领者,不仅打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段传奇,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记,这一地域资源优势也为如今《流淌的歌声》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事实上,立足地域特色的《流淌的歌声》,是广东广播电视台诠释“美好生活”全新定向重点打造的文化精品IP,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应时而出,正回应了人民和时代对特色精品的呼唤。

  二、精品化与新鲜感:用心设计,焕发作品魅力

  《流淌的歌声》不仅在创作思路上独辟蹊径,体现出鲜明的创意感、独特性,而且也能做到高水准制作,紧紧围绕音乐性这一核心,保证作品的高品质呈现,提升观众观赏时的新鲜体验感,增强节目的吸引力。《流淌的歌声》在金曲挑选和主题编排上,既容纳岁月印记,也呼应着当下的奋进新征程,与时代同步伐,鼓舞人们满怀希望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比如,第二季的“赤子之心”主题节目中,阎维文、吕继宏、蔡国庆、白雪、马佳等著名歌手唱响经典军旅歌曲来到舞台,他们以饱含深情的歌声表达爱国之心、礼赞人民军队;在第三季“不忘初心”主题节目中,时代传唱团成员先是共同演绎《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串烧”,紧接着《共和国之恋》《情深谊长》《万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经典曲目也轮番上演。不仅如此,《流淌的歌声》中再现的一首首歌曲也都是在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而由一个个音乐故事组成的节目,就恰似一场跨越时空重现旧时记忆的大型故事会。比如,吴彤以一首《将进酒》将诗词与琵琶、笙等传统乐器融为一体,以摇滚乐风把“诗仙”李白“将进酒,杯莫停”的快意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中带领观众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感受他远大的抱负追求;金志文演绎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则让人看到了年轻人对待生活的勇气,他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虽有彷徨,但仍对未来满怀希望。为此,节目组对每一首歌曲及其演唱者都精挑细选、反复排演,要把改编的度把握好,同时演唱者与主题、曲子相互之间都要契合,比如,“流淌版”的《但愿人长久》融入演唱者王珮瑜的风格,用“明月”相关的京剧念白作为歌曲的引子;钟镇涛带来的《漫漫人生路》表演,从一段舞台乱打秀中缓缓拉开序幕,让锅碗瓢盆化作音乐符号,敲击出极具趣味性且节奏感的旋律。《流淌的歌声》不仅颇具创意地“在歌声中讲述心声”,而且在制作细节上也能够摒弃浮躁,格外注重通过舞台的精致化打造为经典之作注入新时代元素,焕发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比如,嘉宾出场之前,节目会播放一段VCR,画面中陈列柜中的CD、磁带,一台老式的录音机……借助意象化和仪式感的舞台设计,增强歌曲的感染性;嘉宾演唱过程中,节目充分借助冰屏优势,突破传统屏对场景空间营造形成的限制,展现歌曲蕴藏的空间画面,让音乐作品充分释放自身的魅力。

  三、持续性与生命力:迭代升级,紧跟审美潮流

  在音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当下,一档节目要想突出重围已属不易,要想保持常青更是难上加难,《流淌的歌声》也是如此。《流淌的歌声》第一季重在“致敬经典”,第二季则在“经典”之外进一步强化了“传承”的理念,让当下与经典碰撞,形式上采用“主题先行”呈现方式,以更加集中而顺畅地勾起一连串的经典音乐;增设“时代传唱团”团长的概念,邀请与“团长”关联度较高的“时代同行人”作为团员,拓展话题和叙事空间。为了带给观众全方位、浸入式的音乐体验,《流淌的歌声》第三季更是在价值观、模式、内容和舞美等各个维度都进行了创新升级。比如模式方面,新增开场合唱环节——开场歌曲由四位“时代传唱团”歌手组团创新演绎,先声夺人;新增惊喜合唱环节——由传唱团歌手进行两两合唱,呈现旧友重聚的默契满满、温情感人,带来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火花四溅的激情碰撞;新增“欢唱团”——由知名音乐制作人王厚明、坐拥3200万粉丝的街头音乐人小阿七、青年歌手苏北北担任团长,带领网络音乐达人、各行业模范代表等各领域音乐爱好者组成,随时带动全场欢唱拉歌,让“嗨唱”的氛围感拉满等。内容方面,新增“拆词”分享——通过“拆词”对代表性经典歌曲的歌词进行拆解分析,细分歌曲背后的深层价值,从歌词入手,切入时代话题,分享时代故事,引发全场共鸣;新增真人秀——在歌手进行合唱彩排的时候,节目组会拍摄并制作真人秀内容,呈现合作歌手之间关于合唱的练习、准备、争论等最精彩的火花。此外,第三季节目在歌手的演唱方式、舞台呈现上也进行了更多技术上、形式上和艺术上的创新。比如,唐汉霄在演唱《无名之辈》时,为了呈现出这首歌曲为默默奋斗的普通人而歌的励志正能量,特意邀请五位时代同行人参与进来,融入更多人文情怀,增强歌曲的共情力。

  四、结语

  在经典之声中将时代故事娓娓道来,在全新演绎中激活金曲魅力,《流淌的歌声》在带领观众欣赏美好音乐、唤醒集体记忆的同时,也进行着一种深度的全民互动,实现了音乐类节目的破题,具备了显而易见的行业创新价值。相对应地,节目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给创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金曲”是消耗性的,在曲目选择时更需精挑细选;在改编时也要既能体现经典歌曲的蕴味,又要让其焕发新生,本身充满挑战。这意味着,创作者唯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敏锐捕捉社会潮流,与时代审美一路同行,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作者:黄敏丽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