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0:12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24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将知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教育理念不断进步,关键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中,更加倾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积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践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改革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法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劳动工作者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法律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在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理念不断进步,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只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无疑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让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灵活运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劳动关系复杂、劳动力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这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1]在新形势下,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脱节。在人们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问题日益复杂,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部分地方高校缺乏针对性的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沿用传统思想理念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无法紧跟时代的变化,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时,普遍采用讲授的方式,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结合教材内容,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少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局限在课堂教学,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3.学习方式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高校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时缺乏主动性,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具体是什么含义,重要在哪里,适用于什么情况等。[2]这种单一且被动的学习方式违背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这种综合性强的学科时,若学生不能真正学以致用,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将缺少解决困难的能力。

  二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以讲授的方式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过程中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是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例如,在探讨企业加班这一问题时,学生需要查找相关的立法史,查阅大量资料,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工作时间,员工加班是否属于自愿行为,加班费如何计算。在对立法史、资料进行相关研究时,学生也要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地积极应对解决。

  2.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素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会结合这一目标,对教学方式做出调整。通过教学改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理论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学生主动摸索发现的,因此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在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学生会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心得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通过实践探索,学生由课堂的被动位置走向主体地位,由死记硬背转变为自主学习,由枯燥乏味变成充满学习兴趣。这些变化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中,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在整理好资料后,对学习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学习成果。分工合作这一学习方式不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用,对于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在企业工作的大环境中只有各个部门之间配合默契,共同协作,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让每个学生尽量融入小组中。与单独学习相比较,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在课堂上展示

  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案例,在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将知识点逐一列举出来,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学生往往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知识,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老师应该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老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准备的相关案例和分析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案例分析中,学生为了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会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用更全面的法律知识为自己的论点做支撑。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讲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挥主体作用,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因为要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寻找的案例,并且需要在讲解过程中输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入地挖掘了解相关知识点,并且深入思考,将新旧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知识。在这一期间学生有效拓展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又通过沟通和表达获得了实践经验。课堂充满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进一步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学习质量,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2.组织模拟法庭

  除了案例分析外,组织模拟法庭也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模拟法庭的设置,能够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将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学生的身份转换成法官、律师、企业负责人等后,便能实现角色上的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要求,就会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比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真实的困难与挑战面前,更能考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组织教学前沿23模拟法庭时,需要注意以下3点问题:其一,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辩论性,能够让不同的角色站在自身的角度发表合适的言论,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展示自己的才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这样具有辩论性的案例,更能在双方的沟通交流中产生观点的碰撞,从而引发思考,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需要老师做好充分准备,能够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4]其二,在角色分配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所了解,能够做好前期准备,老师应引导学生制作需要的法律文件,使学生熟知相关诉讼程序,在模拟法庭时,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其三,在模拟法庭结束后,老师要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出不足,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顺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模拟法庭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请进来”就是邀请业界知名法律人士、经验丰富的相关从业者等,比如律所的律师、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等专业人士,来为学生传授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相关知识,将自己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开拓学生的眼界。“走出去”是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相关案件仲裁,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流程。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全面清晰地了解劳动仲裁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学生处于真实场景中,就会感受到法律的严谨,能够看到法律之下的公平与正义,能够意识到自己未来从业时身上肩负的责任。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相比,开放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劳动仲裁处观看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增强相关知识的记忆。学生在现场会获得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区别于书本知识、区别于电视场景,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到劳动法就在我们身边,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见识到专业人员的知识与素养,容易产生“见贤思齐”的感觉,就会有学习的目标和榜样,能够朝着这一方向积极努力。这种“走出去”的方式可以说是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学生就业与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创新实践教学的平台。学校可以与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建立合作,给学生增加实习与现场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的实践更加规范化。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学习,请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传授相关经验。以研讨会、主题演讲、专家座谈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与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起信息化平台,整合相关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带来便利。[5]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中,学校和老师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时,能够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利用新技术与新理念,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拓宽学习范围,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能够学习到他人的先进思想,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不断积累经验。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环境。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专业人士的影响,必定能提升综合能力。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正视当前教学中的不足,结合行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组织模拟法庭,为学生创建情境化教学场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瑛.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3)

  [2]孙珙娜,张晓煜.基于OBE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今日财富,2020(3)

  [3]杨德兴.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0(8)

  [4]方红舟.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问题研究———基于HR转型条件下的视角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苏永照.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作者:周艳丽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聚星电商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