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简谱)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3 00:00:48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30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音乐的表现性是一种专门与人类内心深层发生关系的东西。如果是深刻的作品,很难简单地将乐谱再现就能正确释义的。笔者将由肖邦《第一叙事曲》为例,简析练琴方法及内心音乐对钢琴释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内心音乐 音乐修养 《第一叙事曲》
  
  音乐的表现性是一种专门与人类内心深层发生关系的东西。如果是深刻的作品,很难简单地将乐谱再现就能正确释义的。只有知道了作品的背景,才会唤起与作者相通的艺术情感。这就是严肃的钢琴释义,真正的作品二次创作。
  笔者将简析音乐符号自然表现与严肃释义的差异,及内心音乐对钢琴释义的重要性。音乐符号性体验与严肃释义的差异比较两者表现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说好与不好。因为演奏者有贴近作品的意象,能呈现其内在的感情活动,并呈现其强度上的起伏变化,呈现发展过程,就会使乐曲自身的结构特征得到正确的表现。依靠结构将感情呈示出来,也不失为成功的表现。这往往在小型抒情曲、标题性音乐中容易做到。但与内容深刻的音乐相比,深刻的作品,音乐表现的不是一般的情感,往往有睹人思物、见景生情的表现,如果不了解作品的背景,就很难找准正确的意象。
  例如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引子、主部、副部都具有抒情性,倘若用一般爱情的意象、流行音乐的意象去表现,虽然再现的是相同的符号,但传递的情感信息与作者的情感、意图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虽然没有一把精确的尺子去丈量其表现性的深度,但其深刻与否,还是有一定标尺的。
  肖邦是音乐文化中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他的旋律是一种综合性旋律,即把丰富的声乐音调、器乐音调与生动的说话的表现力结合在一起。在叙事曲的旋律创作中也体现了他这种综合性旋律特征。
  1.声乐性与器乐性旋律
  “声乐性旋律即凡是以从容不迫地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或旋律片断),我们听起来都是歌曲性的、声乐性的;器乐性旋律即凡是有难唱的比较复杂的音程、有大的跳进或半音进行的旋律,我们听起来都像器乐性的。”肖邦的旋律就想是在歌唱,而且那样富于表现力。肖邦不仅熟悉而且喜爱歌剧,他把当时歌剧中的许多因素通过某种方式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肖邦加花的装饰音没在旋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斯特评价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条的优美。”[1]
  在肖邦的音乐中,旋律是他最主要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法,即使是《第一叙事曲》中最富戏剧性、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激动人心的力量首先仍然来自旋律。因此,在演奏肖邦作品时,重视旋律的弹奏和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演奏时,首先要保证旋律突出,使听众从头到尾清楚地听到旋律的进行,使它不被和声、伴奏声部及低音所淹没。
  2.肖邦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演奏肖邦的作品应该是严谨的,这种严谨并不是死板,不是限制演奏者的表现,而是应当忠实于肖邦原来的意图。肖邦的创作非常严谨,逻辑清楚。虽然《第一叙事曲》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情绪变化,但是音乐非常严密,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冲动。所以,重视和严格遵守肖邦所标明的速度、力度以及其他表情记号,是正确表现肖邦音乐的一个关键。《第一叙事曲》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肖邦的性格,它表明了肖邦的浪漫抒情的诗意与激烈、英雄的性格是同时并存的。我们不能把肖邦某些作品所表现的优美、华丽当作这就是肖邦风格的全部。肖邦的音乐所表现的范围极其广阔,他音乐中所流露的思想和心理活动非常复杂,要完美地演奏肖邦的音乐,必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肖邦的生活、思想、心理活动以及详细探索肖邦的创作构思。

  我们必须从解读后的表现性质和音乐结构等客观方面去验证。必须研读肖邦的文字资料,聆听不同版本的cd;知道青年时代的肖邦对波兰、立陶宛的历史,以及与民间传说相联系的波兰诗人的诗歌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巴黎,肖邦和密茨凯维支、海涅、巴尔扎克都有交往,使他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终于确定把浪漫主义文学与音乐相联系的叙事曲,作为钢琴作品新的题材,并第一次把叙事曲用于器乐曲,使它成为一种表现史诗性、叙事性和戏剧性内容的体裁。一方面,作品戏剧性内容需要通过奏鸣曲式那样的戏剧性结构来表现;另一方面,传统奏鸣曲式的布局,把主题分解为动机、乐节、模进转调的展开方法,又不能完全符合创作构思气势宽广的抒情叙事性的题材和音乐形象发展的要求,因此,他把传统的奏鸣曲式做了富于独创性的改造。其中,以音乐形象发展为线索,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祖国的怀念开始,爱国热情逐渐增长,回忆和怀念的情绪变为豪迈的英雄气概,最后爆发为悲剧性的热潮。感情随着叙事的旋律时而悲哀,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悲愤激昂,情感随着音乐的感人、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主体内心深处有了与作品表现性质相对应的情感体验。
  因此,表演时首先自己被感动,演奏才有了一气呵成之感。任何作为手段的表现,都要比本能的表现更加完整深刻。只有知道了作者的意图,作品的表现性质才能置于突出的地位,使再现的东西为表现服务。其实在钢琴演奏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表现并不抵触,它是相互支持和作用的,也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不断地丰富着。内心音乐是演奏的灵魂手底流淌出富有乐感的演奏,并不全是手的功劳。即便是掌握了精美技术的手,它也只能流畅机械地再现乐谱,是无个性无情感的。手的情感、个性来自于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描述性的语言,也不是说不出的模糊印象,而是通过心灵同化后的内心默唱,即有所指的唱名化的旋律。其实内心听觉、乐感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学习视唱练耳、民歌、合唱、模唱积淀的结果。在进入21世纪的钢琴教育中,我们不能再走此老路,要使自己成为一名能用钢琴表达情感且有丰富艺术底蕴的钢琴演奏者。
  
  参考文献:
  [1][匈]李斯特.肖邦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81.
  [2]钱仁康.肖邦的叙事曲.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