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变奏曲作家(古尔德哥德堡变奏)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3 00:17:04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48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巴赫创作的《哥德堡变奏曲》是西方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弘的变奏曲。在众多演奏版本中,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的演奏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钢琴版本。文章通过对古尔德的两次录音和演奏特点的分析来简述最贴近巴赫理念的同时又真正属于古尔德自己的《哥德堡变奏曲》。
  关键词:格伦·古尔德;巴赫;《歌德堡变奏曲》;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86-02
  巴赫的晚期作品《哥德堡变奏曲》(BWV988)原名《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咏叹调主题最早独立出现在1725年,收录于巴赫为其第二任妻子安娜·玛德莲娜创作的《古钢琴小曲集》中,而由32个部分组成的《哥德堡变奏曲》首次出版于1741年。整个变奏曲由一首咏叹调(主题)、30个变奏和主题反复组成。全曲最大特点在于,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条。《哥德堡变奏曲》几乎包含了巴洛克时期所有的音乐风格:赋格、咏叹调、序曲等等,不但总结了巴赫以往的创作,还表达了巴赫晚期音乐创作上的新突破,是键盘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
  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被誉为是最具权威的钢琴版本,也正是因为古尔德的演奏才使这部作品广为人知。此部作品可以说是古尔德一生的写照,1955年人生第一次录音他便选择了这部作品,又于1981年再次录制后病逝,就如同曲子从主题开始经过30次变奏再回到主题一样。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创新理念的集中体现,巴赫在作品中进行许多尝试,这些新突破在后来的古典时期得到验证,并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古尔德的演奏正是对巴赫革新理念的最好体现,所以人们用“怪癖”、“奇特”这些词来形容古尔德的演奏是不恰当的。因为正是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才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几乎定型的巴赫音乐。
  一、两个演奏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
  20世纪,音乐返古潮流正值兴盛时期,古尔德独具一格的《哥德堡变奏曲》问世了,这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非传统”音乐家。
  1955年的首次录音,也是古尔德人生的第一次录音,让人惊讶。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记忆中那个缓慢、肃穆的巴赫么?一般要演奏六七十分钟的作品,古尔德只用了37分28秒。令人耳目一新,又没有失去巴赫最本质的东西。全曲细节清晰、旋律流畅、干脆利落,展现了他极强的演奏技艺。古尔德左手演奏能力超强,甚至超过了右手,这使三、四声部也能得到清晰流畅的诠释,加上他罕见的声部控制能力,让听者不觉得速度是如此之快,让人真正的感受到巴赫充满逻辑性的音乐是如此动听。也正是从这张唱片开始,古尔德的名字便与巴赫密不可分了。1981年的第二次录音是古尔德中年后的杰作,此版本被誉为最畅销的古典音乐唱片之一。此次录音古尔德选择了一个更为深沉的速度来诠释,全曲耗时51分15秒。由于速度的减慢声部层次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使音乐更具立体感。没有先前版本的强烈力量和极具自由感,曲风更为柔和,具有深层的感染力。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此次录音更能体现古尔德的音乐理念,学者们也大都选择此版本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两个版本一个代表初出茅庐、锋芒毕露的年轻古尔德,另一个则是古尔德暮年时期更为深邃、从容的写照。对于巴赫的作品,绝大多数钢琴家会找一个倾向于传统的演绎方案,一旦成型便不再轻易尝试其他方式。古尔德不是这样,他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就如同巴赫的音乐创作一样,从不满足于一层不变的单一模式,更不满足于绝对化的演奏方式。正如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说的那样:“一个天才出众的器乐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有重新创造的新鲜感。”
  二、以第二次录音为例,分析古尔德的演奏特点
  古尔德具有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如果抛开手指控制不谈,这一定是源于其高度复杂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就如同巴赫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多变的创作思维一样,这是使听者感觉古尔德的音乐不同于其他演奏版本的根源。一直以来古尔德都对巴赫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会一味的遵照传统,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的分析来决定如何演奏,从而真正达到理智思维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实际上用钢琴演奏的《歌德堡变奏曲》相对于过去来说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演奏本身也是演奏者通过理解后的二次创作,对于未脱离音乐本质的尝试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
  (一)独特的音符处理
  演奏过巴赫作品的人都知道,通常我们会考虑到巴洛克时期键盘乐器的实际发生效果而遵循一种定格的演奏传统,那就是:十六分音符连奏,八分音符断奏。而古尔德的演奏并没有完全遵循此传统,在他的录音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断奏处理的十六分音符。
  以第一变奏为例,为了给予左手波兰舞曲节奏的有力支持,古尔德对右手十六分音符的演奏采用了断奏处理。他的这种大胆尝试使作品横向、纵向相辅相成,让音乐变得强劲有力,极具动感。同时也再一次的像人们证明:传统演绎方法并不是唯一标准。使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打上了古尔德的标签。
  (二)描绘音乐形象的节奏控制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让人感觉到:音乐是以一种充满生气的方式诠释着宁静,动、静融洽。全曲共30次变奏,每一个变奏都有自己的要表达的内容和要展现的形象。演奏者要把相对独立的各部分相互组合,必须要同时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作品,从而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古尔德从每次变奏的节奏形态出发,通过对力度、速度、节奏律动的改变来塑造每一个音乐形象,咏叹调主题的沉思表达、第十五变奏变幻莫测的触键、第二十五变奏展现出的史诗感……小到到停顿、休止、反复都会进行细致的处理。像变奏与变奏之间,古尔德会根据音乐所表达的实质做不同的处理,有的采用了渐慢或休止,有的则直接连接。例如第二十一变奏与第二十二变奏之间,古尔德就采用了连续无间断的演奏方式。第二十一变奏的卡农主题由一个上行四度级进音列和下行五度级进音列组成。“上行四度”、“下行五度”音程是巴赫宗教作品中经常使用的音乐素材之一。
  从宗教复调音乐起源开始,这种协和音程观念就已是 多声部音乐的支撑点和本质所在。巴赫认为这种四、五度纯音程运用带来的终止感可以体现出音乐对宗教的归属感。第22变奏是一个四声部赋格曲,下行级进音程与下行五度连接是这部分的核心。巴赫经常将下行级进音程运用在宗教性的音乐作品中,加上稳定的下行五度所表达的宗教归属感,使这部分同样具有宗教性质。
  古尔德将极具宗教情怀的两部分无间隙的演奏出来,给人一种相互呼应的感觉,这种处理也迎合了全曲由咏叹调回到咏叹调的首位呼应,真正做到让巴赫的理念以古尔德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使作品极具连贯性,看似相互独立的各部分也有了一个完整的表达。
  再例如对反复的处理,虽没进行严格反复却是有针对性的对短小部分进行反复,其目的是从曲子的整体平衡考虑使得这些部分不会过于单薄。古尔德的演奏即注重整体性又不忽略细节,使这部庞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到局部都达到了融洽的统一。
  格伦·古尔德对巴赫作品的理解是他得天独厚的天赋,各个部分的处理看似自由却不是随心所以,而是始终围绕作品实质的形象。就像俄罗斯钢琴家涅高兹对古尔德评价的那样: “古尔德演奏的状态就像是巴赫唱诗班的儿童,知道巴赫自己演奏时的呼吸,停顿,仿佛和巴赫有着亲身的交流。”巴赫的许多作品最初创作并未标明力度、强弱等等,我们可以说巴赫的音乐本身就是自由的,所谓的纯巴赫演奏理念也是后人总结定义的。也许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个人色彩过于浓烈,但换个角度看,这种个人色彩本身就是对巴赫音乐自由感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康宁.钢琴欣赏十八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王琛.古尔德演奏的戈尔德堡变奏曲.钢琴艺术,2000(0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