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十三辙是什么用法(歌唱十三辙发声技巧图解)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3 00:20:32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33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可以帮助歌唱者在发声时找到字音的归韵和收音。在歌曲教学和演唱中,合理的利用十三辙的每道辙,可以更快的掌握歌唱发声技巧,克服鼻音、尖音等不利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了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应用和特点。

关键词:十三辙;发声中应用;歌唱特点
一般来讲,十三辙就是在戏曲创作和演唱中常用的十三个音韵。实际上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部韵书,它将汉语402个音节分编成十三个音韵,就是十三辙。歌唱作为一种人们用以抒发和交流感情的工具,在最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过程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歌唱规范,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歌唱以语言为基础,与语言有着许多的共性,因此,我们对歌唱艺术的语言表达以及发音方法的研究中,也要探究汉语十三辙在歌唱中的应用及特点。
一、十三辙概述
  民族唱法的演员需要具备两大功底:歌唱方法基本功和风格润腔技巧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演唱歌曲时要注意语言特点,掌握歌词发音规律。。“十三辙”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十三辙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无文字记载,是由老艺人口传言教,民间流传。中国十三辙分为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晨、江阳、中东等。十三辙的这种分类有助于认识汉字发音过程中的规律性。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韵部宽,是曲艺界、戏曲界常用的押韵工具。
  发花辙语言风趣,词句诙谐幽默,如“烤地瓜”“人人夸”;梭波辙通俗易懂,应用广泛,如“劫刑车”; 乜斜辙、姑苏辙及一七辙应用较窄,目前用这些道辙写的歌曲也较少;怀来辙在曲艺段子中常用,如“情满怀”“走上台”等,都是经典的代表作;灰堆辙的作品较少,可以在山东快书《大实话》中见到;江阳辙和中东辙都比较宽,是大辙,词汇丰富,内容较广;人晨辙又分为大人晨辙和小人晨辙。
  二、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应用
  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歌唱者在发声时找到字音的归韵和收音。在由宋承宪编写、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一书中,他根据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受口型影响不会归韵或者归韵不到位”的现象,提出以汉语语音为基础,掌握汉语发音特点和规律,围绕发声韵母进行训练,掌握和学习十三辙对汉字语音的分类方法,用来纠正方言语音,正确掌握歌唱咬字方法。
  (一)演唱者可以借助“中东辙”来训练发声,迅速解决换声问题,从而达到扩大音域,统一声区的效果。在音乐教学和训练中,笔者发现采用“十三辙”的字音变化来训练换声,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采用“江阳辙”训练中下声区,可以使气息匀称。根据我国语言特点,在进行中下声训练时,根据十三辙的发声特点,可以感觉声波在胸腔内引起震动共鸣,起到自然胸通的作用。
  (三)十三辙还可以帮助歌唱者纠正正喉音,克服鼻音、尖音等。另外,十三辙的每道辙在音色上有明显差别,从歌曲演唱角度来讲,这有利于吐字行腔,方便韵脚与演唱技巧相结合,将完美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观众。
  三、十三辙在歌唱中的特点
  在歌曲教学中,初学者往往出现吐字不清、嗓音不洪亮、音色不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能延长的韵母不够饱满、声母不纯以及字音的收尾不准确等几种情况。以下根据这几种情况,通过对十三辙的理解和应用加以解决。同时,要注意在歌唱发声中应用十三辙时,不同的辙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声和共鸣部位,只有经过详细研究发声技巧,找准规律,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掌握每道辙的发声及共鸣部位
  发花辙:嘴似喇叭状,牙齿张开,扩大胸腔共鸣喉,鼻音随同;梭波辙:牙齿微启,舌尖后缩,嘴一直张开,扩大鼻共鸣腔。乜斜辙:嘴唇微收,舌尖后卷,喉腔打开,胸腔发声;姑苏辙:舌微卷,口呈圆微凸,胸腔共鸣,鼻腔打开;一七辙:唇齿微启,用鼻腔发音,小腹收缩,气息腹腔内流通;怀来辙:口大张,胸音发声,鼻音合,收尾时口半开;灰堆辙:胸共鸣,嘴微启,收音时舌微缩;谣条辙:用力发声,喉腔完全打开,舌头下压,腹肌收缩;由求辙:口型若吹气,鼻音合,腹肌收;言前辙:音在舌端,胸腔共鸣,口一直张开,保持气息流通;中东辙:鼻子出声,腹息上提,喉咙扩张;江阳辙:舌舔上颚,收音归鼻腔,口半张,吸腹扩腔;人辰辙:舌舔上颚,缓慢发声。
  中国声乐发展历史上,无论在戏曲、美声以及通俗,还是在今天以美声为借鉴的民族声乐中,都要注重咬字行腔的准确性,同时把演唱与咬字的歌唱性、生动性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因此,要探究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应用及发声特点,找准发声共鸣部位,处理好唱词的辙韵关系,这是每一位歌唱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马志凯,戏曲十三辙的形成及其使用价值,大舞台,2009(1)
  孙庆花,浅谈曲艺的十三辙,戏剧文学,2004.9
  刘凯华,关于十三辙运用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会,电影评介,2008.7
  王英眉,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东北师大学报,1988.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