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行于湘西凤凰苗族哭嫁歌是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苗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对哭嫁歌的旋律、曲调、演唱特征、艺术价值进行了一定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音乐美学意义,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好的促进苗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湘西凤凰 ;苗族 哭嫁歌 ;音乐艺术特征
湘西凤凰县地处于湖南吉首市西南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凤凰县志》记载:凤凰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苗族的聚居地,留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此地的苗族人民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
在凤凰县苗族婚礼中,哭嫁歌已成为一种特殊的仪式音乐,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还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它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和特殊的音乐形式,其腔调延续了湘西苗歌中“韶萨”含蓄优雅的特点,唱腔也具有哭腔的特色。
一、湘西凤凰县苗族哭嫁歌的音乐特征
在今天,随着苗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内容和模式。湘西凤凰县哭嫁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还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1.旋律特点
凤凰县苗族哭嫁歌是在室内哭唱,音调不高,旋律起伏不大。这是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受到压迫,特别是女性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女性在借歌抒意时,表现了那种束手无策,只能轻声哭诉内心事不由人的悲切心情。加上,曲调接近于日常声调,所以旋律起伏不大。凤凰县苗族哭嫁的音域比较窄,不超过一个八度,旋律的进行很简单,以三度或五度音程向下级进,且在整个旋律中重复出现,哭叹时往往最强,使音调达到顶峰,因此使旋律的线条呈现出依次起伏的小波浪。为使分析更透彻,兹举例如下:
从上例可以看出,其一小节为一乐句,每一乐句都很短,其骨干音为1 3 5,5音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往往是每个乐节的开始音,每小节又以1结束,所以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又由于哭嫁歌是唱给她人听,为了让人听明白,和别人对唱时能接得上,则多遍演唱,加深印像。这样依次反复出现,就造成了旋律的起伏。
2、调式特点
凤凰县苗族哭嫁歌采用的是传统的民族五声宫调式,以五声音阶排列,其音阶为do re mi sol la ,音程跳动幅度不大,多以三度或二度级进为主,常以5 3 1和3 2 1的分解和弦形式交替出现,结束音落在主音上,形成了较强的稳定性风格,在形式上突破了方整型结构。为了增加实感,兹举例如下:
这是一首在凤凰县苗族婚俗当中传唱较广泛的哭嫁歌曲,它建立在五声宫调式上,音调带有朗诵性,按照依字行腔的规律,使旋律呈波浪起伏,令整首曲子更加优美抒情,触人心弦。
3、节奏节拍特点
凤凰县苗族哭嫁歌由于曲调接近于日常声调,演唱时主要由演唱者的情绪为主,所以其速度比较自由,常出现自由延长和紧缩,特别是在乐句或乐节的的尾部都会做长声的哭泣。拍为散拍子,没有规整的节拍。常以小节为单位的强弱拍做周期的反复。节奏形态比较单一,始终以平均型贯穿于全曲始终。这主要取决于人的平稳呼吸,接近说话的语调。其常用节奏型主要为、节奏。
4、歌词特点
(1)歌词口语化
哭嫁歌主要使用当地的苗语,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亲身体会编制而成。用词不讲究精雕细琢,语言简单易懂,注重的是苗家姑娘的真实写照和内心情感。如:“我的娘(哎),千舍万舍舍不得,别个娘哪有亲娘好(哎 嗨)。”苗族哭嫁歌使用的唱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话,如:“我的妹崽”、“我的孃孃”,其中,“妹崽”一词为女儿的意思,“孃孃”一词为姑姑的意思,这使得歌词意思通俗易懂,显得淳朴生动,乡土气息浓厚。
(2)衬词生活化
在凤凰县苗族哭嫁歌中衬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唱用的衬词有:“啊”、“哎”、“嗨”、“哈”,这些衬词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气词。衬词在运用当中,变换较少,经常将第一个乐句后的衬词反复在全曲中使用,如:“我的妹崽(哎),你的命不好,离娘(哎)离的远,由不得你选(哎),(啊 哈)······”。在乐句衬中,“哎”多次重复且衬词只出现在歌词当中,作短暂的哭泣以及抽噎;或出现在一个乐节的末尾,作长声哭叹。时间的长短由演唱者的气息和情绪决定。
衬词的运用,赋予了哭嫁歌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仅有歌词而缺乏衬词,会使到歌词的韵律感不强,显得歌词的内容过于生硬,不能完美地体现出苗族哭嫁歌自由、抒情的特点。
二、湘西凤凰县苗族哭嫁歌的演唱特点。
1、演唱形式多样化
苗族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其女性亲戚也相应的哭一句,即独唱、对唱及轮唱等。如《娘哭女》、《姑嫂对哭》、《姊妹哭》等,这几种演唱形式交替出现,其中对唱为主要的演唱形式,有:《新娘与娘对哭》、《陪姊妹哭》等。哭嫁歌在演唱时无乐器伴奏,且歌唱者都是女性。
2、演唱音调哭腔化
哭嫁歌的腔调运用的是苗歌“韶萨(平腔)”腔调中的韶萨拈(即哭腔调),这种歌调演唱起来非常悲惨。在哭唱之前,第一句都是演唱者对亲人的称呼,如:“我的娘”、“我的妹”、“我的哥和嫂”,在称呼字头上加上抖音,由此而发出悲哀的声音;接着进入唱词,每唱完一句都要在拖腔上用颤音吸气进行抽泣;在哭唱完一个对象的结束句后,是一个长声的哭泣,音调较高,且抽泣较厉害,达到一个大句的高潮;待声音稍有平息,又用称呼进入第二大句,这样不断的与不同的人唱下去。
演唱哭嫁歌时,使用的是真声哭唱,多采用较低沉的声调演唱。哭唱者在在低声泣诉时,声音柔和却又带着点张力,特别是唱至激动、感情抒发到极点时,则抽咽及哭声的起伏相对较大,且吐字不清,浊音和抖音特别多。这样来反复的哭唱,消耗的体力也非常大。笔者也通过模仿老人学唱哭嫁歌,但由于时间尚短,只能简单的哼唱出其大概的旋律,还不能真正领略到哭嫁歌的演唱技巧和内在情感,包括一起走访的几位专业学者,都未能做到。由此笔者认为,哭嫁歌的演唱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3、 演唱场合户内化
经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演唱哭嫁歌的地点必须是在新娘的家中。由所有女方亲戚围坐在新娘床前的火坑或安有“神龛”的堂屋中央进行哭唱。新娘及女性亲戚围坐于新娘闺房中,均采用坐唱的方式演唱哭嫁歌。在演唱时,每人手中拿一手怕,用于擦掉面部眼泪之外,有时还充当道具,用手挥动手帕,借以抒发内心的感情,此场合延续时间较长。传统意义上说,到闺房哭,标志着新娘少女时代的结束;新娘及女性亲戚跪在到堂屋“神龛”前哭,手中无任何道具,边哭唱边跪拜,表示即将离开生养自己的娘家,在出嫁前祭拜自己的祖宗,此场合延续时间较短。女性在进行哭嫁的时候,家中的男性必须止步于门前,目的在于给女性一个自由抒发情感的空间。
三、湘西凤凰苗族哭嫁歌传承与保护
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剧烈的文化冲击,生离死别的哭嫁场面已很少出现。主要在于传统的习俗已逐渐被现代的习俗所取代,内容陈旧的哭嫁歌已不能适应多数人的审美需求。加之哭嫁歌的曲调缓慢,表演形式单一,肝肠寸断的哭诉已不能被大众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年轻人出嫁已不能接受这种带有封建性质的哭嫁婚俗。加之表演形式较单一,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有关部门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哭嫁歌的文化价值。湘西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随意对哭嫁歌进行修改和开发,使得哭嫁歌原生态的元素已消失殆尽。
哭嫁歌是苗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意识,是探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传承和发展苗族非物质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哭嫁歌的传承和发展刻不容缓,以笔者之浅见:
第一,哭嫁歌应推陈出新,融入当今社会。哭嫁歌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封建观念与当今提倡民主自由的社会已极不相容。所以,有造诣的歌手可以在歌唱或创编上融入时代元素,丰富充实单调贫乏的内容,摒弃哭嫁歌中封建观念。
第二,做好哭嫁歌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在走访中发现,有造诣的歌者年老体衰或已去世,如今能唱出原始哭嫁歌的歌手已寥寥无几,如禾库镇的80高龄的吴肖美老人,木里乡的石秀英老人已74高龄。所以,地方文化部门和政府应对哭嫁歌进行整理并通过正规渠道发行书籍和音像制品。
第三,在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保留哭嫁歌的原生态风格。客观上,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哭嫁歌的保护。主观上,哭嫁歌也可以吸取现代音乐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结语
湘西凤凰苗族哭嫁歌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文明的结晶,更是苗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特殊文化的缩影,湘西凤凰苗族哭嫁歌具有独特的的艺术特色。它不仅在唱腔和曲调等方面独具特点,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 同时由于根植于本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湘西凤凰苗族哭嫁歌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成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还有待于分析与研究,笔者初浅论述意在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凤凰县征史修志领导小组.凤凰县志..湖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沈茜.苗族哭嫁歌及婚姻礼俗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4).
罗义群.苗族文化与屈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