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电影(灾难片影评)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24 23:52:35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52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灾难电影中的焦虑,表现在三个方面:缺乏身份认同会产生迷失自我的焦虑,人类面对灾难的时候,在迷失自我和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始终带有浓郁的焦虑色彩,体现为对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索;在对灾难的思考过程中,又会令人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由此带来的焦虑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在人类对自大与罪恶的自我审视的过程中,焦虑的情感得以升华,产生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 灾难电影;焦虑;自审
  
  一、缺乏身份认同:迷失自我的焦虑
  在当今社会,焦虑成了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现象。人对自身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格外的关注,人的认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①从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模糊性威胁出现或者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波德莱尔、萨特等学者都曾在专著中探讨过关于“焦虑”的问题。
  人类学研究专家认为,认同所强调的就是“在人类总体生存状态中构成的整体的人的自我身份感”。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社会属性就意味着人类必须为自己在社会中找到坐标,同时必须有某种归属感。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己进行身份认同,就会产生危机感。认同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焦虑感的增强”。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心理体验,部分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人“自身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面对的情感”,焦虑打击的正是人的内在“核心”。存在主义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是一群无望的、偶然的生物,只是被扔在一个即使没有我们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偶然之中。”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性的表述,透露出缺乏身份认同的情绪。
  《电影艺术词典》这样解释灾难电影:“灾难片是以自然或人为的灾难为题材的故事片。灾难片是表现灾难所造成的凄惨景象,以及人处于异常状态下的恐惧心理,并通过特技和摄影等造成感观刺激和惊惧效果。”由于灾难电影自身的一些特点,很容易体现出焦虑的情绪。
  在灾难电影中,缺乏身份认同感会使主人公产生焦虑。《惊变28天》讲述了一种特殊的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这种病毒的传播效果是被感染者会丧失理智,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传播病毒。主人公在充满恐惧威胁的环境中极其焦虑,坐立不安。这有死亡的恐惧感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身份也产生了疑问:我究竟是谁?被感染后我还是人类吗?现在的我是感染之后的清醒的我吗?电影中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就是典型缺乏身份认同的表现。另外,如果从观众的从审美接受角度来说,在目睹了被感染者做出种种比野兽更加凶残的举动之后,观众的自我观念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究竟什么才是人,什么才是野兽呢?
  在灾难电影《龙卷风》中,存在电影拍摄的经典线索模式:主副线两条并行。主线是对龙卷风的不断研究和对抗,副线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影片开始的时候,男主人公因情感问题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状态。这种焦虑归根结底就是他对自己身份认同产生了怀疑。原本他认为自己已经厌倦了研究龙卷风的危险生活,厌倦了妻子那样追逐冒险的女人,给自己一个寻求平淡生活文静妻子的定位,但随即发现这种定位是错误的,他真正的自我渴望冒险精神,渴望战胜灾难。这种转变与灾难电影中体现出的与灾难的斗争精神是分不开的,正是灾难电影中的危机加深,才使得主人公逐步产生了认同危机。危机可以意味着矛盾、对立和消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意味着重构身份的可能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人在劳动中形成的、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曾经说过,人需要一个献身的对象成为他全部欲求的焦点。这个对象的作用就是汇聚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超越焦虑和不安全的孤立的生存,重新赋予生活以意义。在这部电影中,“献身对象”无疑就是指研究龙卷风的科学事业,因为其中不仅包括了社会意义,更有人生价值的追求。主人公焦虑寻找自我定位的同时,也是在寻找社会定位。《龙卷风》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是好莱坞经典的电影模式:中年白人男性拯救世界的故事,浓厚的英雄主义情节贯穿始终。但这种英雄的成长从来都是多灾多难,迷失自我和不断寻找的过程始终带有浓郁的焦虑色彩。
  二、危机意识:面对巨大灾难的焦虑
  危机意识是一种心理素质,指主体经常从外在环境中体会到危机感或挑战的心理习性。焦虑常常出现在危机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它的来源是一组矛盾,是“理想”“可能性”同“事实”“ 现实性”的矛盾。灾难电影的多种主题当中不仅表现了危机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唤醒观众的危机意识。
  在灾难片中,多种多样的灾难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针对全人类,这种强烈的危机感已经超越了个人、特定的阶级阶层乃至国家、民族的范畴,而上升为全人类的价值目标。电影主题涉及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对未来的失落等种种危机,从始至终伴随着人类深刻的焦虑。例如,《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活火熔城》等影片中不仅表现出了巨大的灾难,还表现了人类在面对这些灾难时深刻复杂的焦虑情绪,这在影片节奏、配乐、剪切等多方面有显著体现。在末世电影《2012》中,首先是部分人类提早感知到灾难的来临,开始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小道消息渐渐流传,神秘电台的广播到巨大方舟的建造渐渐展现了全景,危机意识逐步呈现,一点一点地渲染出灭世之灾的恐怖。世界毁灭对全人类来说都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而危机意识从冰山一角到全面铺开,一步一步增加了影片的紧张感和节奏感,导致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自远古以来,人类的自我意识中就潜藏着灾难危机意识。原始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是充满敬畏与恐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当代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仍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考虑到种种可能的灾难。自电影这门艺术出现以来,其主题背景就与种种社会思潮密切联系。电影思考灾难、死亡、生命等人类史上的永恒话题。灾难电影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这增强了人的危机意识,具有居安思危的警示作用,体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本质意义。近年来,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威力极大地张扬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和占有欲,核武器、生化武器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在许多科幻小说中都有描述,但只有电影这门艺术才能最大地调动科技手段做出虚拟特效,给予观众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达到警示的效果。
  危机意识无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可贵的。焦虑本身造成的痛感贯穿于危机意识之中,在人的情感意识中反馈的结果就是对可能造成苦难和毁灭的源头的恐惧和强烈否定。灾难电影使人产生危机意识,目的是让人醒悟并在改造现实中获得超越,变革现实。
  三、自审意识:对自大与罪过的焦虑
  深刻的焦虑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不安和恐惧,包含最深刻的困境体验。这种体验不只是焦虑的载体,还是焦虑的本源。

  灾难电影这种类型片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激起观众的自审意识。这种来自精神世界深层的“自审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即对社会结构的自审和对人的自我情感和心理结构的自审。从人是否参与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灾难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导致的,原因是人类滥用科技或污染环境,代表作品有《哥斯拉》《惊变二十八天》《冰冻蜘蛛》等;另一类是不可控制的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如《2012》《垂直极限》《世界末日》等。前者能够使人类反思对科技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掠夺;而后者则是从内心深处使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自大,看到自身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当种种灾难的惨相呈现出来,不但电影中的人物在反省自己的错误,观众也会自然而然地联系社会现实,寻找造成灾难的原因,反思社会的做法和自己的做法,通过观望影片中人物被灾难毁灭的过程来推己及人,更深刻地从死者立场出发来体验自身生命存在的可贵,从而激发人们对“活着”的关注。这时焦虑的情感得以升华,产生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来都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文明的进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困难与牺牲。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贯穿人类发展始终的灾难意味着一种强迫,一种“混乱”,灾难的巨大影响意味着对理性、安全而又有规律的生活的毁灭。灾难电影强大的视觉体验可以带来类似痛彻肌体的自我审视,这正是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生命的意义首先就是活着本身。人类生存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的感恩与平静,还在于面对苦难时的拼搏和勇气。灾难电影将日常生活以适当的艺术形式改头换面,将灾难带来的陌生化效果展现在观众眼前,用这种艺术形式思考灾难、死亡、生命等人类史上的永恒话题,经历着人类穿越灾难的艰辛、焦虑后自我审视与反省,体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本质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视觉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灾难电影作为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同时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也体现了现代人的种种焦虑。一方面,焦虑确实会对人的心理、生理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焦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电影学和美学价值。在优秀的灾难电影中,焦虑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它将情感体验带入现实,以否定的形式促使人们反思自我、考察社会,不但为个体的人格修养提供帮助,更可能起到对整个社会的警醒作用。因此,灾难电影既有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空旷和焦虑,更具有振奋、反叛、更新的强大力量,同时还包含着深刻的理性精神。我们期盼着更多优秀的灾难电影,在表达焦虑的同时,赋予电影自身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与社会意义。
  
  注释:
  ① 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 罗敏.焦虑问题的理论研究现状[j].健康心理学,2003(03).
  [2]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杨桦.论灾难片及其文化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4] 樊璐.1990年代以来美国灾难片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6] [法]朱莉娅•克里斯蒂瓦.恐怖的权利:论卑贱[m].张新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8] [前苏联]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