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凑戏 中国影视业 现状 前景
当前国际电影市场是处在一个以商业票房为目的,逐渐由商业美学代替文艺美学,以商业模式制作,带有好莱坞特色,趋向于最广大的国际市场和最大化的观众规模的拼盘式的市场环境下,为迎合观众的需求,大量充斥着暴力、科幻、灾难、恐怖、灵异、性暴力等影片在国际市场的蔓延,似乎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只有这些血淋淋的东西才能触及他们麻痹的神经。观众甚至是媒体或娱乐圈的人也习惯了用所谓的票房成绩来衡量影片质量的优劣。现今国内的电影票房节节攀升,票房纪录的神话被一个个打破,完全用票房来衡量电影的成功和价值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真正成功的、有价值的电影,是能够拿出来向世界展示的,经得起岁月的侵蚀,上百上千年后依然不褪色,经历世代的传诵依旧经久不衰的民族财富。
国内的电影市场也逐渐和世界接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大片”。这种中国式大片模式,应该说肇始于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成型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卧虎藏龙》经过哥伦比亚公司的妙手回春,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创造了预期之外的奇迹,之后中国式大片特有模式便悄然建构起来。最早发觉并运用这种模式的就是一向善于与时俱进的张艺谋,《英雄》采用武侠动作,带有东方风情,由国际华人明星和制作人合作的模式,以超过2亿元的内地票房创造了国产电影当时的票房神话,同时刷新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的票房纪录。
中国式大片借鉴了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模式,作为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电影模式,从创意产生、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发行、放映一系列过程被称作是一个商业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制作。这种高概念特征经过中国的本土化改造,主要表现为:古装题材,侠义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宏大场面,奇观景致,东方特色,加之不同地区或国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一线明星加盟,以及国际知名的华人制作者的组合,共同构成了目前这批中国式大片在国际市场的典型性商业美学特色。
1、在题材选择上偏向容易被不同社会环境的观众所理解的、脱离具体历史和现实感的抽象人性人情故事,在表现手法上更多依赖动作、场面、造型和爆发式的怪异情感而不是语言的机智、调侃和对现实的指涉、交互。影片更加迷恋场景空间而忽视故事节奏和人物心理的延续性,这样虽然可能牺牲了人物和人物关系的逼真性和细腻感,但却可以减少不同地区观众理解上的差异性。
2、场面宏大、视听华丽。各种多、大、怪、险的造型和场面,通过极端的展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被绚烂、宏大、惊奇、怪异等复杂的情感所刺激。
3、在西化故事中融合东方元素,让西方观众感到东方神秘,在典型东方故事中融入西方元素,让东方观众尝到西方味道。为与好莱坞大片形成市场差异性,必须脱离好莱坞式大片主流叙事,从故事到叙述,甚至美术设计、音乐构成,都要与好莱坞套路形成差异性,故事太常规,在国外市场就会没有差异性,难以被国外市场接受。若差异性太明显,中国影迷的电影经验又可能难以接受这种非好莱坞的叙述方式。
4、演员选择为市场服务。导演选择演员并不是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最被市场所认可的。在欧美、韩国、日本不同市场被认可的演员,都被设计成为角色进入影片,这些演员被配置在一起,往往南腔北调、风格并不协调,但影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而是市场的覆盖力。
光鲜亮丽的中国大片中有值得思考的问题。
1、影片注重场面和特技而轻视剧情和人物特点的刻画。如《英雄》、《无极》等,影片注重明星效应而轻视剧本人物刻画,大家在观影后只记住了哪位明星出演,而真正演员塑造的人物已经在明星效应的光环下被遗忘了,或是根本没被记起过。
2、以明星效应得到票房保障,为明星打造专属角色。某些影视剧以请大腕明星而得到票房保证,角色的台词、服饰、个性特点因明星的特点而改变,甚至角色就是量身定做。
3、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艺术价值被商业价值逐渐取代。没有一个制片人是真正的慈善家,拍片就是为了赚钱,拍什么样的片子取决于资本投入多少。正如大家所言,制片人是商人,导演是艺术家,但制片人也是投资人,所以导演拍什么,怎么拍,或多或少受制片人的制约,所以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
这让笔者想到“凑戏”一词。它来源于影视剧本创作的术语,原只是一种写作手法,当代被用于影视剧消极的表现手法。凑戏的“凑”可以理解成为生拉硬套、生搬硬拽、随意拼凑。这里的凑戏是有目的的,有为剧本的需要,有为演员的需要,有为剧情的需要,总之都是商业的需要。
凑戏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凑剧本角色。为剧情需要或演员需要,为达到搞笑、独树一帜或其它目的,导演都要凑角色。如果角色凑得恰当,那么就会达到服务剧本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小说叙事,还往往安排某一戏份不算轻的人物,充当插科打诨的“小丑”角色,如《水浒传》中的李逵,《西游记》中的八戒等,这在西方文学中也有呼应,称为“福斯塔夫式的人物”,有助于“造笑”,缓和情节的紧张气氛。影视剧中也颇为常见,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天地男儿》中的警员“三条四”等。这种人物一般说话一愣一愣,做事鲁莽,在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中营造一种幽默的氛围,令人忍俊不禁。反之,凑不好角色,就让观众觉得生硬和多余。
2、凑市场配置。影片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大多不仅是因为艺术的需要而设置,更多是因为市场需要而配置的。电影按照国际性大制作影片的商业美学模式制作,是被商业智慧所支配和决定的一种艺术智慧,其内在逻辑是受市场所引导的。导演选择演员不一定是最合适,但一定是最被市场所认可的。影片中的场面、人物、动作,包括演员,都是为市场而“被选择”的产物。
3、凑人物情感。影视剧多数都要靠制片人投资,纯粹的历史剧或者纪实影片是没有太多市场的,为迎合市场需要,在翻拍的历史剧中就大量加入爱情元素,所以在剧情中难免会出现凑感情的成分,如果不掌握好度,就会降低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效果。专家评价《唐山大地震》影片总体拍得不错,但是有些凑感情的成分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给观影人真正从纪实片中冷静下来深入思考的空间,带有好莱坞大片的色彩。
4、凑剧本情节。这多体现在家庭情景剧和偶像剧中,原来家庭剧都是先有完整优秀的剧本,再有优秀的制作团队完成拍 摄,如《辘轳女人和井》、《渴望》、《上海一家人》等,但现在的连续剧借用港式和韩式的拍摄手法,写一集拍一集,有凑剧本情节之嫌,在剧本完整性上,突出主线深化主题上有所欠缺。
5、凑演员台词。拼凑台词其目的一方面是煽情、搞笑剧情,更多的是为赞助商做广告。
6、凑剧本集数。此现象在台湾偶像剧和韩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导演不管观众是不是看得晕眩,明明早可以结束的故事,生拉硬拽,生拼硬凑,韩剧《看了又看》拍了一百多集还要拍续集,台湾剧《别亦难》也是上百集,真是让观众看了一代又一代。其实很多经典的连续剧集数都不长,如《潜伏》、《亮剑》等。
当中国式大片走到瓶颈时,一些导演能够利用更小的投资,实现多样化探索,为未来新的大片模式提供实践的可行性。
以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和张艺谋的《三枪》为例,同是所谓的喜剧片,最后达到的效果不同。《甲方乙方》当年是票房冠军,但是和《三枪》票房比还略逊;同样娱乐观众,前者是真正让人在不张扬的抖笑料的过程中轻松开怀,娱乐过后还回味无穷,但后者把娱乐趋于表层化,观影后没有留下让人深入思考的内容。在资金投入方面,《三枪》成本远高于《甲方乙方》,冯小刚的电影大都是小成本,在演员服饰、场景布置、外景拍摄、特效、以及明星阵容方面也都不如《三枪》惊艳,但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深刻,随后的《大腕》《不见不散》《手机》等影片也延续了冯式风格,同样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美感浓厚,属于猎奇式电影,符合好莱坞大片的风格,也属于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但中国的观众需要多元化的电影模式,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含蓄而细腻也决定了注重人物刻画、内心独白、剧情取胜的小成本温情式影视剧倍受欢迎。
参考文献
①尹鸿,《<夜宴>:中国式大片的宿命》》,《电影艺术》,2007
②尹鸿、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当代电影》,2006(6)
③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④梁振华,《“中国式”大片:喧哗与转换》,《理论与创作》,2007(6)
⑤杨君:《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⑥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2)
⑦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