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构成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15 01:33:09 归属于通信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0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2012年的五月,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犹如电视荧幕上的一匹黑马受到中华儿女们的极力热捧,引发了新一轮的观片热潮。这部满怀情感,文化底蕴的纪录片不仅向观众介绍了中华的各色美食,更向观众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上它都不愧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纪录片。笔者通过分析其内容与形式,来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以本土文化为着眼点,从而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作借鉴。

关键词:本土文化; 电视媒体; 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将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串联起来。节目不单单是引导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享受美食,还让我们回归自然,欣赏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深刻体会到“民以食为天”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观念。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浓厚的亲情乡土气息和爱国情节贯穿始终,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可以说是“舌尖上的乡愁”。
1一炮走红的原因
1.1材料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美食上升为文化认同感
根据一项关于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纪录片题材单一,并且一味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边缘化生存,远离大众生活,还有些人认为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
可见一部好的纪录片对题材内容的要求很高,离观众太远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太近了又会显得过俗、意义不深刻。《舌尖上的中国》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打破一般纪录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展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每一集都深入百姓生活,覆盖不同的地域,更加引发人们对“家”的热爱。
他抓住大众的品味,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美食切入,不仅让唾液受到刺激,也让心灵得到温暖,凝聚起华夏的文化认同。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文化传承,人在向自然所取食物的同时还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如在第一集中讲述吉林人们捕鱼的时候用大洞的鱼网,都是为了刻意地让小鱼得以逃生,还有捕鱼前的祭祀活动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1.2百姓视角的饮食观——对中华美食最恰当的哲学表达
纪录片正悄然崛起,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电视的作用慢慢回归到大众传媒。从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故宫》的热播,到各地电视台纷纷设置纪录片栏目、开办纪录片频道。但是这一类型的纪录片都带着一种及其恢弘的意向,其视角都从国家、历史这类端庄的层面出发,还是没有极具生活意味的电视娱乐节目吸引观众。
中国人不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美食,而且还把“吃”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生活享受甚至是艺术。《舌尖上的中国》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平民的美食观,介绍的美食几乎全是家常菜。这样一种把家常菜放入纪录片的手法,让平民百姓也能参与其中,并且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感觉。观众每每在看到自己家乡人做着家乡的特色菜时,会顺其自然地评价讨论,并且感动、自豪的心情也油然而生。看到其他各地的菜式,也会忍不住流口水,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品味美食。所以,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顽强地昭示出文化认同的根脉和家乡之情,也透视出对美食的追求与品尝人人平等的观念。
另外天人相应的观念在饮食中也有体现,前面我们也已经谈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民族风俗习惯与饮食特色结合出独到的饮食文化,各地菜式的特殊做法以及摆盘样式都有其深刻寓意在其中。在片中我们所看见的劳动人民的淳朴思想观念也蕴含在其人生哲学中,比如挖藕工人不管工作多辛苦也还是会踏踏实实地做,因为他们懂得劳动的价值,在看到市场上卖的藕时会很欣慰,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类例子在片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2从《舌尖上的中国》得到的启示——本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2.1电视媒体的发展要与本土文化结合
电视媒体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电视媒体本土化的实质,就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特色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和谐一体。所谓本土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存在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的独为当地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它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与本土文化结合要做到节目内容本土化,引起本土人们的情感共鸣并感染其他地方的人们。因此,在利用本土化这个概念来推动电视媒体发展时,应注意做好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的工作,以本土文化为依托来组织电视节目内容。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资料显示,现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亿人在收看纪录片,英国的BBC纪录片以及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日本NHK纪录片等,在世界各国的收视率都很高,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牌。
作为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CCTV纪录频道向世人亮出拥有人文精神和真实影像的中国面孔,它的核心诉求即是“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事实上,有些纪录片就是因为过多地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正襟危坐的严肃面貌与大众文化时代崇尚轻松的风格产生了矛盾。放眼望去,“重复工程”、“橱窗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的却不多。针对目前纪录片题材严肃,概念宽泛的现状,首先要有传达真实、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力量,再结合“真实”的理念以及“纪实”的手法,还要各种创作手法多管齐下,广泛涉及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社会题材,这样才能更大程度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2.2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文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应重视本土文化的作用。文化产业强调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本土特色。弘扬民族本土文化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计。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有选择性地注意和接受那些自己认同或熟悉的信息,在接受倾向上形成明显的趋同性。为了让电视对接更具亲和力,电视走进人们生活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衣食住行构成了大众的基本生活内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正是他们感兴趣的、愿意关注的。他们最熟悉、最关注的莫过于自己亲身感受的时代变化,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要实施本土化策略并为本土观众所接受,它所表现的内容就要更好地贴近生活。具体地说,要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节目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真实表达观众身边的事,使观众感到节目离自己很近、很真实,看节目就如同看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片段,勾起思乡之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不断交织、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的电视媒体只有立足本国的文化土壤,充分把握市场的文化环境和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才能使中国的电视观众真正“乐在其中”,在欣赏领会文化的过程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吴飞. 大众传媒经济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
[2]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3]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