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81-02
1 模糊理论与口译
语言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此亦彼性”[1]。也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是不清晰性。他的三个特点就是:边界的不确定和渐变性以及核心区域的确定性。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现象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中大量存在,他对语言交际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数学家逻辑家查德()于1965年在其所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模糊集合论(Fussy Sets),而后,“模糊”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科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f又将“模糊”引入模糊语言研究。而来自英国的语言学家J.查奈尔在《模糊语言》中以语言使用为基础,结合英语实际应用,对模糊理论在现实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并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归纳成十个类型,包括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故意掩盖实情;具有劝导性;词义中断的过度;缺乏信息;替换作用;自我保护作用;礼貌作用;表明非正式以及其气氛;女性用语。但是J.查奈尔并没有阐述实现这些功能的方式是什么。我国语言研究专家陆苓在《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中提出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实现的具体方式:1、控制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量。2、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保留信息。3、有意识地造成缺位。4、借助模糊表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2]。我国最早把“模糊”理论与语言学联系在一起讨论的是伍铁平教授。而范守义根据隶属度曾对译文的“信度”做了定量的评价[3],这在国内外首次将“模糊”理论和翻译联系在一起。后来关于研究“模糊”理论与翻译的学术论文便渐渐变得频繁,包括万来声的《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刘正兵的《模糊理论与翻译》等等,也不乏将“模糊”理论与口译活动结合一起研究的论文,比如朱艳宁,张敏的《交际法原则下口译中模糊语的应对》,郑友阶的《模糊语言学与我国口译理论的构建》,多数论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的研究,并讨论如何对语言中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翻译。宋颖洁,郑霄雁的《谈商务口译中模糊策略的语用功能》是笔者找到的唯一一篇提出“模糊策略”这一翻译技巧的论文,但在其论述的过程中,重点放在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并没有解释什么是“模糊策略”,如何使用。检视整个把“模糊理论”与口译实践联系起来研究的情况来看,更多的研究强调如何应该对口译中“模糊信息”的处理。本文将尝试把语言模糊理论的语用功能的实现方式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来探究“模糊策略”在翻译具体实践中的使用。
2 模糊理论在口译中的运用
模糊理论在口译中的指导作用,就是把语用模糊的实现方式当做一种翻译策略,即模糊处理,以实现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在具体的口译实践中就是采用模糊处理方式来翻译。本文选取三种极具特色的语体进行分析,并结合模糊处理策略进行翻译。基于模糊理论的语用功能以及实现方式,其适用范围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2.1 “联想语类” 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很多语言都表现出各有侧重。”[4]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注重“形合”。这就导致汉语的句法结构松散,以“意”为主,靠内部逻辑联系。十分接近口语。而这种情况在口译活动中也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寒暄,问候,会谈等场合中主宾比较随意的谈话。句子长度长短不一,逻辑性差,结构松散。“由于口译语言属于口语性语言,口语语言一般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松散性。重复话语多、连贯性差,缺乏严谨性和层次性”[5],这就对译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译员一边接受并吸收,理解逻辑性差,结构松散的信息,一边又承受着把原语转换成逻辑性较强,注重形合的英语。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把这种类型的话语称为“联想语类”,特点为“想说到哪里就说到那里”。[6]这种他认为这种“联想语类”内在逻辑与话语者的自身经历有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对原语话语者曾经的发言稿进行分析,或者对话语者本人进行了解,是译员面对这种语类进行翻译最富有实效的一种策略。但是由于口译即时性非常强,不见得每个译员都有机会对自己所要面对的话语者进行一个了解。我们不妨利用模糊语言的实现方式:“控制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量,基于某种特定目的有意保留信息,有意识地造成缺位”,去繁从简。译员在接受信息以后,进行一定的信息加工,留取主杆-核心信息,“关键词语”。鲍刚认为如果缺少原语中的可定性但不可定量的“关键词语”,就会造成意义的缺失,理解的困难。如果对这种“关键词语”的处理失当,如只顾及词汇而不顾语义等,便有可能导致口译工作方法出现偏差与译语的质量下降。其余的信息比如语法现象所表达的意义,甚至口译中译员力所能及的诗歌的某些韵律,译员只能根据情况而“控制信息量”,如果对原语者想表达的意思没有造成信息流失,也可以完全忽略。
2.2 数字翻译 数字翻译一直是口译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也给译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北京外国语学院方生平称政治演讲的信息量只有数字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同声传译中的原语信息量》发表时间,地点不详。)有调查结果显示,65%的译员认为口译工作的一部分压力是来自于数字翻译。鲍刚在《口译理论概述》把数字给译员带来的压力总结为以下6点:①数字所携带的巨大信息量;②单位时间内数字瞬间变化的迅速性和多样性;③数字在语境中的难以预测性;④数字信息之间的低相关性和低冗余度;⑤“数级差异”在双语互译时所产生的干扰;⑥以上诸条造成的译员数字感知,记忆时的困难。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认为,交替传译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倾听和记录笔记;二为语言输出。在第一阶段中,交替传译=L+N+M+C。L表示倾听和分析,N表示笔记,M表示短期记忆,C表示协调。在第二阶段中,交替传译=Rem+Read+P。也就是交替传译=回忆+阅读笔记+表达。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说过:“分析数字毫无意义,一定要记笔记”[7]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8]数字翻译的难度势必要在每个步骤:L,N,M,C消耗译员大量的精力。有可能导致TR 面对数字翻译对译员带来的挑战,许多译员在多年的实战经验之下总结了一些对应之法,如点三杠四,缺位补零法。[11]数字翻译如此之难,翻译出现也在所难免。如果万一发生因数字太多而给译员完成整个翻译任务造成困难,可以考虑利用语用模糊地实现方式—控制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量,有意造成信息缺位,来模糊处理数字翻译,把信息损失度降到最低,同时也减小译员在数字翻译上的压力,腾出更多的精力分配给其他方面,进而保证整体上译文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全面,准确,顺畅”。
2.3 外交言语 《苏联大百科全书》给“外交”下的定义是:“在狭义上,外交是国家之间进行谈判或签订条约的艺术。”外交(diplomacy)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12]在外交活动中,外交人员必然会在话语表达中涉及政治、经济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外事翻译人员既是我们国家的外交人员,也是政府代表之一。同时,翻译还是传达我方立场和主张的载体。因此,外事翻译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拥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责任心,在翻译中注意政治。其中很多西为其敏感性而不宜公开表述。在这种情况下,外交人员就会采用一些模糊表达,以避免透露国家机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而口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尽量保持原语中的“模糊信息”,以保证译文可以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进而实现同样的外交目的。因此译者可以利用模糊语言的实现方式之一“借助模糊表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即用译入语中比较对应的模糊表达传递原语的模糊性,再现原语中的模糊信息。
3 结论
口译活动中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和零时性。这就要求译员根据当下的情况,灵活的采取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保证信息的准确度,顺利迅速的将信息传达出去。从模糊语言的语用实现方式的角度出发,采用信息的模糊处理策略在上述的三种情况下对译者来说是一种更好的完成翻译任务,达到翻译质量标准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陆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中国翻译,1987.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5]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2-49.
[6]鲍刚.口译理论概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7]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8]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丹尼尔·吉尔.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模式[M].巴黎:INAL CO and ISIT(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和高等翻译学院)出版社. 1995.
[10]王燕.英语口译实务.外文出版社.200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