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協同联动机制的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机制
1.服务模式创新的要素。从供需层面来讲,服务模式创新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过程,是因存在现实需求,才有服务创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范围界定和难易程度是制定适宜解决方案的必要前提。而通常情况下,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特定的手段和方法作为支撑,任何的服务供给机制都需要特定的技术和制度环境作为支持。为此,服务模式创新的要素是由需求、技术及制度三要素构成的,需求是服务创新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都是驱动其服务创新的关键要素。为此,需求是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力源;而技术和制度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子,其对于服务模式创新的影响显而易见,两要素的融合能够形成一个满足现实需求的服务解决机制,是服务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诸多技术的融合将衍生出对制度环境的需求,推动制度变迁构建契合服务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对于服务模式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机制和效率提升上,保障机制主要是对人们互动行为中的非规范行为的惩罚约束,而效率提升机制则是以公共契约替代私人契约实现契约供给的规模经济。
2.服务模式创新机制。协同联动机制的构建是以服务模式创新方式来实现的,依据社会发展进程可将服务模式创新机制划分为正向和逆向两种,正向机制是要素驱动下的主动服务创新,要素都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且发生在现实需求之前,对服务模式创新具有前瞻性,服务模式提供的新型服务能够引导最终需求者发现自身需求,进而产生服务需求;而逆向机制则是需求驱动下的强制性变革,需求是服务模式的供给对象。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需求都要能获得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分析需要借助正向机制来完成,从而获得满足需求的所需的技术及制度要素,并借助技术融合和制度变迁来解决现有服务需求。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遵循正向机制的服务模式组建过程,只是服务模式创新满足的最终需求阶段成为了服务模式创新的驱动过程,将原本是服务模式创新满足现实需求的顺序,转变成现实示需求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过程,这一逆向机制将服务模式创新模式封闭成为循环系统,也即需求—需求被满足—产生需求,这一需求实际上可以用来描述协物流服务与社会需求协同联动的过程。
二、协同联动机制构建的需求分析
1.协同联动机制的相关利益主体。结合上述服务模式创新机制分析可知,服务模型创新涉及诸多参与主体,都是协同联动框架内的相关利益主体,从服务供需角度分析,协同联动机制的构建主要是物流需求方及供给方,其中物流需求方,当前主要指向物流需求最大,与物流业存在密切关联性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供给方也即物流企业,其以物流需求为导向,但因自身物流服务层次和水平的限制,存在供给问题;而在供需主体之外,政府及行业协会因具备制定市场准则、规范、维持市场秩序等功能,而成为协调供需双方矛盾、提升协同联动效率的关键力量,为此派生出了监管方,其通过公共契约等方式,增强市场私人契约的达成效率,降低私人契约成本,最终实现物流供需双方的共赢发展。由此可知,物流服务系统主要涉及三方主体:供需双方及监管方,三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性。
2.协同联动机制中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分析。协同联动机制是让物流服务的各利益相关方在需求动机和行为上能够实现协同发展、互惠共赢,即一方的行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能够为其他各方需求提供有效支撑。为此,对于协同联动框架内的相关利益主体应该明确各自的利益诉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协同联动效应的凸显。具体而言,物流服务需求方的需要有高效、低成本、便捷、优质、可信的物流服务供给,而物流供给方需求为更多的物流需求、合理的服务价格、高效率物流供应、低成本控制等条件,监管方的需求是能够实现物流监管信息获取及控制、矛盾解决机制、监管成本控制、监管收益保证等。从表面层次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存在较大区别,很难提供一个能够满足各方需求的服务机制。但从深层次来看,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有效满足在解决方案上存在内在的趋同性,最终都将归结到服务模式创新上,也即技术及制度问题,通过这一路径,就从根源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实质上,协同联动机制就是技术和制度融合下的服务模式创新问题,单纯依靠技术或制度中的任一要素都不可能实现机制的构建。
三、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平台的构建
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体服务平台是服务模式创新的结果,其通过物流交易系统、服务认证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评价系统及监管系统等主要功能体系的综合服务供给,促进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协同联动,从而最终实现了协同联动机制的构建。
1.物流交易系统。目前,物流服务功能设置单一,存在分布小、数量对、规模小、服务能力差等主要问题,且因信息不对称的日渐突出,物流供需双方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为突破这一发展困境,迫切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来构建物流交易系统。该系统通过交易信息、车源与运力配置、货物信息、物流需求、市场规则等的信息集成和智能分析,实现了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精准提供物流服务供给,迎合供需双方便捷及市场需求量大的需求。同时,其降低了物流供需服务的准入门槛,并借助物流交易平台实现了供需的快速达成和反应,达到了提效降本的目的。
2.资质认证服务系统。资质认证系统是云服务技术和服务认证标准的融合支撑下,评定物流供需双方资金、服务、管理体系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评定活动,其认证的结果是企业产品合格、服务或管理能力达标的证明,可信服务要求进入物流交易平台的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都应预先进行资质认证,尤其是物流企业的专用性服务资产投入、云服务平台的企业信息管理流程和相应种类物流服务的供给基础,以及制造企业自身实施或是其他物流加工企业介入实施的辅助性的资产投入情况等都应予以重点认证。只有满足资质认证标准的才能参与到物流交易中去,并依照既定的资质标准提供物流供需服务。
3.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是面向整个供应链运行和管理过程,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交易流及监管流等进行全过程、立体化管理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涉及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销售拓展及市场延伸等多方面内容,其融合信息感知、数字挖掘技術、物联网技术、数字仓储技术、全程供应链技术等搭建了一体化快速反应的物流服务供需及监管协同联动系统,将供应链上的诸多信息通过信息化无缝连接,从而为多个利益相关主体提供安全、可靠、精准的管理信息和平台,以供应链优化管理推进协同联动的规模化效应。
4.追溯防伪系统。追溯防伪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供应链上的众多信息点相连,并以融合信息集成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智能感知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手段的信息沟通平台为基础,实现了监管部门、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的无缝信息链接、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以此对物流供需服务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而多传感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可实时记录物流过程中时间、位置、环境等参数变化,实现信息由告知到感知的转变,在货物出现问题时能够找到问题关键及时补救,降低服务风险,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借助RFID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的融合可实现防伪功能。由此,实现追溯防伪一体化发展,推进不同主体间的协同联动。
5.全程可视化系统。全程可视化系统以运营可视化、智能调度和大数据智能分析为核心,以智能感知、云计算、数据集成等技术为驱动,通过对物流资源、货运搭配、散货拼箱、跨国联运、路线优化、运力调度、车辆定位、货物跟踪、状态查询、到货通知等等信息内容的实时、全过程获取,达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契合了“可信服务模式”的要求,确保了产品和服务的可控性,并且通过统一的协同调动能够推进协同联动效率,提升物流服务核心竞争力,促进服务非同质化发展。同时,通过完全透明、可视化的物流服务信息集成、分析和云端存储,能够为指数防伪系统和监管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6.监管系统。监管系统是确保政府及行业协会等监管部门发挥监管职能,实现对交易状态、货物验视、分拣、运输、存储、派送等物流服务过程全覆盖、无死角监控的重要支撑平台,通过GPRS定位、智能感知、移动互联网、传感器技术等可进行监控数据采集、传输及分析,并将获取的监控图像和数据通过传感网接口、移动互联接口及服务调用接口与监管部门联通。由此,实现物流服务全过程的实时查询,满足监控需求,并提高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
四、结语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无法对接日渐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迫切需要进行服务模式创新。而本文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的框架下,以服务模式创新机制为出发点,通过物流服务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分析,运用服务模式创新的逆向机制构建了基于智能感知的第三方物流云服务平台,以此解决物流服务供需矛盾,推动协同联动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逄锦荣.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田冉.基于云平台的汽车物流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 杨申燕.物联网环境下物流服务的创新与定价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