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译出必要性
简单来说,译人指译者把外语义本译成母语文本,译出则指译者把母语文本泽成外语文本。
1.关于“译出”
多年前,英国汉学家a.c.graham在其译作《晚唐诗选》之序《论中国诗的翻译》的最后一段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这一规律很少例外。”(“…wecanhardlyleavetranslationtothechinese,sincetherearefewex—ceptionstotherulethattranslationisdoneinto,notoutof,one’sownlanguage.")(graham,1965:37,转引自潘文国,2004)。gra—ham是西方一位受人尊敬的汉学家,对中国哲学深有研究,出版过有分量的著作及译著,对传播中国文化起过重要作用,可能正是由于治学严谨.认为中国人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才会说出上面的话。按他的道理.中国学者将无权插手汉籍英译事业。
翻译理论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是建立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是语言层面,第二个是文学层面.第三个是文化层面。在语言层面上,翻译被理解为语码转换,同一意义从一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表达。在文学层面上,翻译被理解为文学作品美的再现而在文化层面上,翻译则被理解成文化的传播。如果从语言层面或文学层面上讲,graham的话有道理。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他的话毫无道理,至少他讲的“一般规律”是必须被违反的。
2.中国经典文化意象“龙”的误译
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是特定人群的显性的或隐性的行为模式——这涵盖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等。所谓“卜里不同俗”,特定人群中当然会形成一些独特的事物。中国的“龙”文化就是一例。
在中国.“龙”这一文化意象,其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中国人自古就有崇龙、拜龙的传统和习俗,其渊源可追溯至7干年前伏羲时代。伏羲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后,它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头、鹿角、蛇身、鹰爪等许多动物的综合体——“.龙”,并自称“龙师”,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为此中华民族史称龙的传人。在其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巾.“龙”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代学者吉成名认为,龙主要有以下4种文化含义:百虫之长;保护神;水神;自喻为龙。
所以.20o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公布之前.龙的呼声一商很高。然而最终却未能入选,因为当前中国的神龙在世界的舞台上被等同于英语dragon,使得象征“尊贵、至高无上、风调雨顺”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西方人眼里背上了“邪恶”的罪名。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真是遗憾至极。我们无从也无须考据到底是谁第一个把“龙”译成了“dragon”,或者把“dragon”译成了“龙”,但这一翻译绝非“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佳译。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与“狗”译成“dog”、“猫”译成“cat”等不同.这些词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这是翻译的基础.而“龙”和“dragon”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主观臆造出来的.二者不论从产生的渊源到实体形象再到其文化内涵都有天壤之别。
在《现代汉语词典》巾,对“龙”这一词条的解释为: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麟,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
(3)古生物学上指某些爬行类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4)姓。
所以.中国人舞“龙灯”,划“龙舟”;希望子女有出息叫“望子成龙”:形容山势雄伟、笔势活泼时用“龙飞风舞”;形容威武雄壮时用“龙腾虎跃”;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人们对“龙”的崇拜确实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相反,“dragon”一词,在西方文化巾,远没有“龙”在中华文化中如此之高的地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ragon”解释如下: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