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美国媒体(美国媒体报道奥运会)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1:55:38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21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主流媒体 北京奥运会 报道主题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2008年8月4日-8月13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后10天)的时间段内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先驱晨报》 网络 版的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考察西方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主题、特色和技巧。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 体育 盛事,也是13亿 中国 人民的百年梦想。一方面,中国希望借奥运的平台向世界展示其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世界也希望乘奥运的东风进一步走近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大国,对这一正在日益 现代 化的东方大国多几分了解。因此,北京奥运会以其特殊的意义吸引了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充分报道。为了了解国际著名媒体眼中的北京奥运会“故事”,并从中借鉴传播技巧,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分析美、英、澳的3家著名报纸的网络版2008年8月4日-13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后10天)的时间段中的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选择以这3家报纸(网络版)为考察对象的理由如下:

  《泰晤士报》是英国影响最大的报纸,并且闻名于世,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纽约时报》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日报,并且以“档案记录报纸”著称,声名远扬,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这两家报纸分别作为欧美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西方世界报刊传媒对现实的呈现、构建。而《悉尼先驱晨报》则是澳大利亚 历史 最为悠久的报纸,也是该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在西方社会中,澳大利亚这一大洋洲的 英语 国家从发达程度上来说与美英相比有差距。将之包括进本文的研究实例中有助于提高本文考察对象在地域分布和发达程度分布上在西方的代表性。至于以网络版为考察对象,则是为了方便资料收集。

  一、研究时间段中3家美、英、澳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量

  通过对研究时间段中被选定的3家美、英、澳主流媒体网络版的内容进行考察,笔者发现它们都发表了大量围绕北京奥运会的文章,显示出其对这一由中国举办的世界体育盛会的高度关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网络版上可以不断增添上最新内容,在操作上笔者只能依据其在上网考察、下载时见到的文章进行讨论。)

  《纽约时报》网络版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了广泛、大量、密集的报道。8月4日,该报出版了长达12页的奥运会专版,刊登了多篇介绍北京奥运会的长文,并配以大量彩色照片。从8月4日到13日,从下载的文章量来看,每天有10来篇,或者超过这一数字。《泰晤士报》网络版上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报道量虽然不及《纽约时报》,但从下载的文章看也有80多篇,与同期其他主题的文章数量相比,也已占据明显优势,凸现出了其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之高。《悉尼先驱晨报》网络版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尽管从文章篇幅看比不上美、英的两家媒体,但在数量上却远远超出了上述美、英两家媒体:多达200多篇。

  这些无不说明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可以说一来缘起于奥运会本身,二来也反映出其对我国作为本届奥运会东道主国家的关注度。众所周知,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最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参与国家最多的体育盛会。其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更快、更高、更强的箴言,“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 发展 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目标,“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 教育 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1]的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公众,历届现代奥运会因而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而作为2008年奥运会东道国的中国不仅有着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而且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惊人活力,其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令世界刮目。中国,以其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已经在世界上引起瞩目。尽管伴随着这种瞩目也有一些挑剔的议论,有一些对中国发达后何去何从的疑虑等,但是,外国对中国的关注度近年来大为提高却是客观事实。面对现在这个走近奥林匹克、走近中国的绝好机会,外国媒体当然不会错过。它们纷纷派记者到北京,持续地关注北京奥运会,捕捉各种新闻素材,大力进行传播。

  二、这3家媒体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主题

  对研究时段中这3家媒体网络版内容的梳理发现,奥运会开幕前后的这10天中,从它们围绕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主题、重点上来说,开幕前5天和开幕式举行后的5天之间有所不同:前5天的报道主题相对不是很集中,而且时而老调重弹地涉及有关人权、宗教等西方媒体传统上突出强调的 政治 议题,多少带有以其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套中国的现实的色彩。而在后5天中,主题转为更加焦点化,奥运开幕式、奥运赛场及赛事、运动员和奥运团队、奥运会的组织工作等,成为集中关注的重点。

  在奥运会开幕式举行前(8月4日和8月8日白天)5天中,《纽约时报》网络版的奥运相关报道围绕的主题主要有:奥运期间的安全问题,中方的东道主准备工作(包括中国有关工作人员为反兴奋剂所作的努力),著名运动员和体坛新秀(尤其是关于美国的和中国的运动员),北京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问题),对“鸟巢”和“水立方”建筑的描述,中国在亚洲的外交政策,奥运期间的一些外地来京务工者面临的境况,人权、宗教等美国主流媒体传统上突出关注的政治议题,等。对于那几天中发生的相关事件,也展开了报道。如:新疆喀什市8月4日清晨发生严重暴力袭警事件,致16人死亡16人受伤,该报网络版于8月4日迅速予以报道,并于5日继续进行报道。又如,美国总统布什8月5日抵达韩国,开始其亚洲三国行,而后在结束对韩国和泰国的访问后,赴北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纽约时报》网络版对之接连进行报道。8月5日,美国前冬季奥运会冠军、“达尔富尔团队”发起人之一乔伊•奇克被中国取消签证一事,该报网络版于8月6日在题为《中国为自己有权对活跃分子拒签进行辩护》一文中进行了报道。[2]自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起,开幕式、奥运赛事、运动员和奥运团队成为最主要的话题。其中,8月8日关于奥运会的报道以《北京奥运会以盛大的仪式开幕》为题,其导语写道:“欣喜若狂的中国,一个古老而如此坚定地要努力成为现代强国的国家,周五晚上终于迎来了其奥运时刻。”“世界各国政要在中国国家体育场观看,北京奥运会以直上云霄的焰火、盛大的演出和对于中国文化和国际友好的庆祝开幕。”[3]此外,这一时段《纽约时报》网络版奥运报道涉及的话题还包括:美国游客在北京一座鼓楼遇害(该网站的有关文章标题点明了遇害游客为美国排球主教练亲戚);新疆阿克苏地区发生爆炸事件;美国全国篮球协会进入中国篮球运动市场的发展现状;新疆喀什发生暴力袭警事件;奥运纪念品销售;在北京机场戴面罩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再次致歉等。

  《泰晤士报》网络版在奥运开幕前5天中的报道主要涉及:运动员的备战情况(主要是英国和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其中包括奥运会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中国为反兴奋剂做出的努力等),北京的环境和空气问题,奥运安保工作,北京奥运会遭遇票务骗局,中国的国球:乒乓球,新疆爆炸案并由此引申到此次奥运会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此外,人权、宗教、“藏独”等问题也是这一时段报道较多的内容,其中多次提到藏独分子对北京奥运会的抗议,并采访了因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鸟巢)门口公然展示藏独旗帜和标语而被捕的苏格兰抗议者家人。[4]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之后,《泰晤士报》报道的重点转移到了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奥运会的赛场赛事、运动员以及观看比赛的中国观众。例如,在该报网络版8月7日的文章中,提到了中国观众和志愿者,指出“当8月6日徐媛为中国女足率先攻入一球时,天津体育场内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整个民族出动了......可以想象,接下来的半个月将充满了嘶哑的呐喊和欢呼”[5]8月10该报网络版的一篇文章描述说,“而在8月9日陈燮霞为中国夺得首金时,大屏幕前聚集着一大群观看她比赛的志愿者。他们伸出双臂,准备热烈鼓掌,但当看到有不少外国朋友在身边时,这些来自东方礼仪之邦的年轻人压抑住了纵情呐喊加油的冲动,转用更为温雅的方式表达民族自豪”。[6]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众多秘密(如29个“烟花脚印”是如何制作的,点火方式的创意由来,李宁飞天漫步点火如何做到的等),《泰晤士报》也在11、12号的网络版中报道了这些“揭秘”。此外,这一时段的话题还包括:北京市民欢庆奥运,奥运会运动员排队看中医;美国游客北京遇袭;中国进一步加强安全戒备;伦敦奥运会(下一届奥运会)的相关准备工作情况等。

  《悉尼先驱晨报》网络版在8月4—8号的报道中主要议题有:运动员备战情况,澳大利亚几个具备夺金实力的项目介绍,奥运会期间的航空,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的天气预测,开幕式排演,国际奥委会动态(奥委会主席罗格认为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里程碑),澳大利亚奥委会动态,北京奥运会的票务诈骗事件及其受害者,奥运会安保工作,澳大利亚电视媒体对北京奥运会转播的准备工作,奥运火炬在北京的传递,新疆喀什发生的暴力袭警事件。人权、藏独等西方媒体普遍热衷讨论的问题也在议题之列,例如,其8月8日题为《奥运前日:全球范围的抗议》的报道提到,“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在中国驻巴黎、驻华盛顿、驻渥太华大使馆,以及在印度、尼泊尔、伦敦等地都有抗议人群出现。”[7]8月8日当晚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后,《悉尼先驱晨报》的报道议题较之前也略有不同,关注的重点包括:奥运会开幕式,赛事赛况,奥运明星的幕后故事,前奥运选手现在的生活,澳大利亚的中国“海外乒乓军团”,北京的天气和气候,奥运期间的国际关系,美国游客遇袭,奥运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以及天安门藏独抗议分子被捕等。

  纵观研究时段中上述3家西方媒体的奥运相关报道,可以看出对有关事件它们总体上进行了较客观的报道,但个别文章显示出对情况不够了解:例如,《纽约时报》网络版有篇文章称中国媒体对一再夺金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关注不够。而事实上中国的传媒对菲尔普斯再三进行了报道。对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3家媒体都肯定了中国政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并称赞了奥运志愿者及相关人员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对于开幕式的报道,多数文章以盛赞为主,但也有文章援引了不同观点,如称之“过于机械化”、“铺张”等。[8]对开幕式表演中《歌唱祖国》的真正演唱者杨沛宜因“换牙”问题而改由形象更好的林妙可替代出场,这3家西方媒体的有关报道,均表现出了疑惑不解。而在一些涉及人权、民族矛盾等与意识形态有关的问题时,它们的报道则显示出与以往多少有些大同小异的论调。

  三、报道手法技巧

  从新闻业务上来说,美、英、澳的这3家著名媒体在报道中都显示出娴熟的报道技巧。具体而言,在本文研究时段中,它们的奥运相干报道展现了如下特色和技巧:

  1.注重援引多元的信息源。强调多元化信息源是国际上的新闻报道惯例。国外公众在接触媒介信息时,也会期待获得来自多种信源的信息。上述3家媒体作为国际著名报纸,显然深谙此道并在此次奥运报道中娴熟地将之应用。如《纽约时报》网络版关于新疆发生暴力袭警事件的报道《正当中国准备召开奥运会之际,发生了新的暴力事件》,援引了新华社、中国官员、人权鼓吹者、恐怖主义问题研究专家、一位中国当代国际关系学院的反恐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政治暴力和恐怖主义国际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者、华盛顿情报研究和分析中心一位成员等多个信息源,其观点各有不同。与此相似,《泰晤士报》在报道该事件时也引用了目击者、当地维吾尔族人、当地官员、中国官方声明及北京奥组委发言人等多个信息源,引述了其不同言论。

  2.善于捕捉亮点、寻求独特的角度,善于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切入。例如,8月5日《纽约时报》网络版的一篇报道西太平洋的岛国马绍尔群岛派出运动队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文章,强调了这是这一岛国首次参与奥运会,在标题中将之称为马绍尔群岛“在世界舞台上的首次亮相”(“a debut on a world stage”)。又如,《泰晤士报》的记者以切身体验将北京奥运会与亚特兰大和雅典奥运会进行了对比,写道,“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我很幸运地只花了4个小时就领取到了资格认定。四年前在雅典,我花了2个小时出机场,从机场巴士下来后又花了半小时找到记者村的住处。而此次我11:20到达北京,10分钟后我就通过了资格/身份认定,5分钟后我拿到了行李,再5分钟后我已经乘上了传媒班车,一个小时不到我就已经在房里俯瞰风景了......期间人们向我报以数千个微笑,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总是知道如何能为我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9]这样的具体描述,生动地说明了北京的东道主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热情。而《纽约时报》网络版8月7日一篇题为《游泳健将激励姐妹为参加北京奥运会而努力》的文章,则讲述了美国游泳名将torres 2000年在50米游泳santa clara国际邀请赛中打破记录获santa clara奖牌对一对美国奥运迷姐妹的影响之动人故事,以torres同当时分别年仅10岁和8岁的sandra 和danielle fong姐妹相遇并把奖牌相赠如何使这两位女孩萌生参加奥运会之梦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拼搏的实例,说明了著名体育运动员的深远影响。

  3.客观报道中穿插分析性意见。总体说来,这几家外国著名报纸网络版的奥运相关文章对有关事件进行了较客观的报道。但在一些涉及奥运安全、外国政要访华等与政治发生联系的话题的报道中或者在一些报道引申到政治类话题时,则显示出了在其中引述不同意见以及穿插分析性意见的特点。例如,《纽约时报》网络版在报道新疆喀什市8月4日清晨发生的致16人死亡16人受伤暴力袭警事件中,描述了

  4.注重不同意见的平衡。 在新闻报道中注重平衡的手法在西方新闻界普遍受到重视。此次上述3家外国著名媒体在奥运报道中对这种手法的运用,还起到了以此作为穿插分析性意见的隐蔽方式之作用。前段时间围绕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曾发生过诸如拉萨骚乱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屡受干扰等事件,引起

  5.视角独特,凸显 体育 竞技背后的人文关怀。在这样一场重大的体育赛事中,竞争和奖牌往往非常引人注目。然而,这3家媒体却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和报道了一些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例如,《悉尼先驱晨报》采访了3位前奥运选手,他们分别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子帆船帆板冠军澳大利亚人mark turnbull,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4x100混合泳亚军澳大利亚人helen denman,以及曾经参与了1984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罗马尼亚重剑手nicolae mihailescu。他们或因退役,或因伤病而无缘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章谈到了他们如何适应远离媒体关注、淡出观众视线的平静生活。[13]另一篇文章则从获得奖牌的俄罗斯运动员和格鲁吉亚运动员的拥抱、亲吻脸颊为切入点,谈到了近日两国间爆发的冲突,并指出国家间的冲突无碍于运动场上的友谊。[14]此外,《纽约时报》 网络 版8月7日在一篇文章中也从“草根”的眼光看待许多外地到京打工者因种种原因在这段时间被劝离,谈到了一些外地来京务工者对不能在北京看奥运感到的遗憾。

  从报道手法和技巧来看,上述3家西方媒体善于从具体事例或者记者的亲身经历入手,挖掘细节和背后的故事,从而更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注重使用多元化的信息源,从而容易给人以报道言出有据而且根据来自多方的印象;善于平衡、援引不同观点,以便在巧妙地提供议论的同时又有助于给人以报道客观,不偏不倚的印象。这些手法和技巧,固然并非它们所独创,也并非在此次奥运报道中才出现。但是,它们在此次奥运报道中对这些技巧的应用,再次让人们领略到著名国际媒体长期以来实践的、被国际受众所习以为常的新闻表述方式,值得我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借鉴。

  结束语

  各国媒体竞相报道是历届奥运会的一道风景线。此次北京奥运会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国际媒体对具有古老文明而又正快速 发展 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的中国多少抱有神秘感,其见证和报道北京奥运会的兴趣更浓。本文的研究发现,美、英、澳3家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展开了密集的报道。当然,对于文化传统、价值观系统和社会体制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国,西方媒体的认知不仅有限而且是有偏差的。以此次上述3家外国主流媒体的奥运报论而论,奥运会开幕之前,一些奥运相关文章引申到了西方传媒传统上重视的人权、宗教、民族矛盾等议题,其中时而穿插着一些反映西方视角的解读、分析,包括引述的负面评论。然而,由于西方、尤其是欧美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突出的强势地位,它们进入国际受众视线的可能性远大于其它媒体。[15]因而这些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构成国际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而它们的表述方式,更是通过长期的实践而为国际受众所熟悉、认可。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应当对国际上著名媒体的涉华报道加以认真研究分析,从中考察这些报道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描述的中国形象,考察其报道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增进国外对我国的认知。有时,即使国际媒体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捕捉到的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或者奇怪的东西,我们也可从中寻找可供思考的材料。此次北京奥运会,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魅力。相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将会有更多的西方观众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将以更加开放、宽容、自信自如的态度,对待国际传媒,为后者通过进一步走近中国增添对中国的了解,提供更多的机会。

[注释]

[1]参见《奥林匹克宪章》(the olympic charter)( 英文 版),获自国际奥委会的网站( )。


[2]"china defends right to deny actionists visas", aug. 6, 2008, .


[3] “games in beijing open with a lavish ceremony”, aug. 8, 2008, .


[4]" we’re proud, says family of olympic protest scot", aug 6,2008,


[5]" china’s march to glory given early kick-start", aug 7,2008,


[6]" beijing bursts to front in the greatest ever games", aug 10,2008,


[7]" worldwide protests on eve of china olympics", aug 8,2008, .au


[8]"tripping the night fantastic", aug 10,2008, .au


[9]"beijing welcomes the world for better or worse", aug 4,2008, .


[10]"bush arrives in beijing”, aug. 7, 2008, .


[11]"china’s leaders are resilient in face of change", aug 7, 2008, .


[12]"delicate china", aug 5, 2008,


[13]"life after the games", aug 13, 2008, .au


[14]"two women ignore the conflict of their nations", aug 11, 2008, .au


[15]张咏华《试论信息化时代“让世界了解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