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新闻谈谈你的看法(最近的新闻以及对新闻的看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00:19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29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随着新闻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全面转移,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逐渐变为了“主持人”,“播”新闻逐渐变为“说”新闻。然而,在主持人向受众靠近的过程中,这种“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点误区。由此,我们有必要思考“说”的规范。 
  关键词 主持人 说新闻 规范
  
  随着新闻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全面转移,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逐渐转变为“主持人”,“播”新闻逐渐变为“说”新闻。这一变革,拓展了电视新闻信息表达的空间,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开创了信息传播个性化、人性化的新气象,很令人鼓舞,但在其中,主持人的一些具体表现还待商榷。
  
  一
  
  “说”新闻,是指新闻节目主持人以讲话的语体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相比,主持人在语言风格、体态展示、稿件处理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持人“说”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点误区:
  其一、对“播音腔”的盲目排斥和篡改。播音腔是对播音语言特点的概括。中国播音学的创始人张颂教授曾对它作过清晰的论述:“播音腔实际上应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它是新中国播音风格‘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亲切朴实、严谨生动’在语言上的共性要求和努力方向”。①然而,当前许多新闻节目主持人却将“说”新闻要求的贴近性、亲切感与“播音腔”对立起来,将“字正腔圆”、“气息饱满”、“中正自然”的播音要求视作僵化、刻板、毫无生气的代名词。wWw.lunwen.net.cn为走出语言的“俗套”和“窠臼”,他们刻意模仿海外新闻主持人的腔调,刻意在原本通畅的语流中加上“呢”、“嗯”、“这个”等所谓很生活化的语汇,刻意截断正常的语流以示个性化,刻意加入方言词汇以宣称贴近老百姓,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广州的《新闻日日睇》,浙江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甚至在栏目名称上也方言化。
  其二、对非语言符号的随意运用。非语言符号是对除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外的一切符号的统称,分为视觉性(如衣着、表情、眼神、动作、体态等)和听觉性(如音乐、鼓声、口哨等)两种。对电视新闻主持人而言,视觉性非语言符号是其除语言符号外必不可少的传播符号。从当前来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对非语言符号的自由运用有明显过度的地方。
  首先是着装随意。新闻主持人在着装上过分强调“个性”,衣饰过分夸张,衣着暴露;其次是体态随意。主持人的身体在镜头前过多地作前后左右晃动,同时还伴有频繁的手势,严重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再次是化妆、发型过于夸张。有的女主持浓妆上阵,其夸张的唇彩,浓重的眼影严重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有的男性主持人,刻意在发型上搞创新,严肃的新闻从发型前卫的主持人口中传出,极不和谐;最后是表情的乱用。主持人打破了播音员的呆板、僵硬,但有时又矫枉过正,微笑的滥用就是典型。重庆电视台某交通新闻主持人微笑着对观众说:“好,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车祸”,《天天630》的主持人面带微笑向观众宣布:“本期最受欢迎的新闻是‘女清洁工惨遭车祸,肇事司机疯狂逃跑’,您选对了吗?”,类似这样的不合时宜的表情在新闻播报中可谓比比皆是。
   其三、话题串讲的牵强、空洞与无聊。以话题的方式将节目的内容传播给受众,这是“说”新闻的核心所在,是“说”较之“播”在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的优越之处。主持人不是简单播报一条新闻,而是在谈论一个话题,甚至对上下两条不相关的新闻,也可通过巧妙的语言串讲、导入,从而增添节目的整体感。然而,伴随着这种“说”也出现了很多牵强、空洞与无聊的一面:
  牵强附会,逻辑混乱。主持人为了连接上下两条新闻而无话找话的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某电视台主持人在结束“楼板掉落砸伤人”的话题时就说:“让我们共勉”。楼板砸伤人,要观众共勉什么?难道是让楼板砸更多的人吗?又如为引入一产妇在夜间临产的新闻,主持人的引入语是:“如果我问您昨天晚上9点到今天凌晨5点,您在干什么?您一定会回答:在睡觉。可是×××却经历了三次生死考验……”。这里的“晚上9点睡觉”,显然是主持人的想当然,这里的“可是”,又把两件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新闻事件和受众自己的生活)强行连到一块儿。以上两个例子里的结语和引语既不能总结已说的,又不能连接要说的,实在有点牵强附会,逻辑混乱。
  言不及义、空洞浅表。由于主持人对播报材料的把握不得要领,导致评说浮泛浅表。例如,面对一孤寡老人因车祸而亡,赡养方和老人的亲戚方争夺赔偿金的新闻,重庆一交通新闻主持人评说是:“的确,6.5万元对一般人家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亲情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双方早日找回迷失的亲情。”首先,这里新闻中的“双方”并没有“亲情”关系(赡养方为生产队),其次,这条新闻的要义也不应只是泛泛地呼唤“亲情”,为了发挥“说新闻”的优势所在,主持人在此完全可以对事件正面评判,褒贬是非,从而彰显这则新闻在道德引导上的价值。
  调侃搞笑、滥用幽默。在一则学校以欺骗手段招生的新闻中,校方领导替自己辩解说:“那是广告,我们明明在上面打了引号的,谁让他们(学生)要相信呢?”主持人的结束语是:“要我看,这个学校的领导对文字如此精通,干脆改行教中文算了…… ”这个幽默运用太不恰当,既无聊又无知。中文教师长于文字,但绝不等于利用文字去坑蒙拐骗。

  二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对“说新闻”的规范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应正确看待语言规范和自由运用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22条规定:“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第23条规定:“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层次清楚。避免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②主持人作为规范语言的重要传播者,当然“只有推广普通话的义务,绝无拒绝、抵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权利。”③
  那么,语言的这一规范性是否就意味着对它的自由运用受到了束缚呢?回答是否定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新、变、异、活从何而来?其实就来自于对“播音腔”的巩固、钻研和高质量运用。张颂先生把播音腔中的“三性”、“三感”(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称为“基础”,他说“所谓基础的,有两层含义:一是凡属播音语言,都应具备,概莫能外。否则,只能说明基础未打好,基础不牢固。二是,作为基础,就必须有‘上层建筑’。在这个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出发,还可以显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④也就是说,播音中绝对没有无语言规则的创新和风格。任何主持人语言的创新,其实都是在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等等这些“大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反复的揣摩、操练后才可能形成的。在这方面,央视新闻主持人徐丽、方静、敬一丹等人可说都是“说”新闻的典范——既是出色的播音腔,又各具独特风格。
  其次,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应强调规范。新闻节目自身的严肃性决定了主持人的衣着决不能像娱乐节目主持人那样时尚、前卫、张扬。正因如此,美国三大电视网才要求《晚间新闻》的男播音员都必须穿西服。在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的荧屏净化行动中曾明确要求:“主持人着装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不能因为过分突出个人风格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⑤新闻的受众通常都是一些成熟的,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受众,主持人着装、妆容的庄重也是对受众的尊重。而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正平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审美标准,也应当体现在作为信息传播旗舰队员的新闻主持人的衣着和妆扮上。年纪大的主持人忌时髦前卫,内敛、文雅的人忌夸张随意,主持人运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和他的年龄、气质、风貌相协调。就最低限度言,新闻节目主持人运用的非语言符号不应减损、干扰其语音形象,不能成为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噪音。
  再次,应加强新闻话题的设计训练。新闻节目主持人对话题的引入、总结、衔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是对主持人智慧和才能的考验。成功的话题设计不仅可以使原稿的编辑意图得以充分传达,而且还能赋予话题以新意,使原稿锦上添花。
  话题的设计有很多常用的技巧和方法,但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一一去叙述,⑥我们只强调两点:(一)并不是每条新闻都值得或需要一“说”,因此,话题的设计切不可牵强附会。(二)好的话题设计来源于备稿的深入。主持人事先要尽可能透彻地理解稿件的层次、主题、背景、目的、主次、基调,“透过无声的文字,理解其事,感受其情,领悟其理。” ⑦在此基础上还要将所有稿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寻找其中的情感或逻辑联系,在引入、结束、过渡语言的运用上力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简洁完整。
  总之,电视新闻节目由“播”到“说”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主持人有了传播信息的绝对自由,相反,这样的“解放”给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规范与挑战。
  
  注释
  毕一鸣:《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页。
  .。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广电总局再下禁令“治理”荧屏》[n],《新京报》,2004-5-13。
  可参见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28-134页。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