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节目创作体现了什么理念(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策划)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03:38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7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今夏,最让观众期待的便是《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开播。早在第一季播出时,该节目就领衔包括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和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等家庭亲子类节目为观众献上了一份丰盛的视觉“亲子大餐”。《爸爸去哪儿》的走红不仅为制作机构带来了良好的收益,更为业界研究此类现象提供了充足的脚本。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那么该节目如此火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为电视节目的制作带来了哪些思考?
  《爸爸去哪儿》高收视率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播出前,各大卫视推出的综艺节目大多集中在歌舞类或游戏类,而这些节目的目的仅仅在于满足观众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放松心情的需求。综艺节目如何摆脱简单娱乐观众的俗套,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是摆在电视制作人面前的难题,《爸爸去哪儿》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参考。
  选取子女教育与亲子交流互动为突破口。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以及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等问题,而《爸爸去哪儿》正是基于与孩子互动沟通,鼓励为主、责备为辅的理念而产生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出现的明星爸爸们,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新型理念,相较于中国古代延续而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传统育儿方式与现代城市中较为严重的“众星捧月”的溺爱式管教子女的方式,有了诸多进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地位更为平等,家长更加注意与孩子进行对话,而不是以“权威”来压制孩子。五位明星爸爸通过与孩子在野外生存的体验,聆听孩子的心事,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促进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从节目内容的创新性来看,《爸爸去哪儿》直击亲子类节目中父子(女)亲情缺失的空档,让观众在欣赏节目过程中,在明星爸爸对待与教育自己宝贝的点点滴滴中,不断思考并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育儿理念,这无疑让亲子类节目的效果达到了新的高度。明星们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现了育儿的新模式,使得广大家长们在欢笑之余也受到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启迪。节目中的爸爸在面对问题时,会认真反省自己,尤其是夜晚与孩子独处时进行的意味深长的谈心,更是让观众倍感温暖。爸爸们谈心方式虽各不相同,但大多会总结当天的经历,让孩子在节目中不断成长。同时,节目增加了对明星爸爸们的访谈,让爸爸们对自己、对孩子、对节目进行评价与反思,让明星爸爸与观众分享他们作为父亲的经验,给观众注入了一股暖暖的“正能量”。
  打破传统惯例,以父亲与子女的交流互动为中心。该节目打破传统亲子类节目一味将镜头单纯对准孩子、以儿童近似成人化的表演作为节目卖点的惯例,让爸爸的角色走到台前,亲力亲为地24小时照顾宝贝,而爸爸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缺乏经验、无可奈何、笨手笨脚却是以往节目中不会出现的。这种新颖的模式拉近了孩子和家长,尤其是孩子与爸爸的距离,是对中国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失位”现象的重新审视。而且,通过节目中“爸爸”的成长让电视机前的爸爸们反省了自己,这种认同感使得该节目的主要目标观众从妈妈扩大到爸爸和妈妈,从而扩大了节目的收视人群。
  在大众文化全面占领文化市场的时候,大众需要的不是站在神坛上用来供奉的明星,而是在明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明星们应该更加学会放低姿态、贴近大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与以往明星参与的亲子类节目不同,《爸爸去哪儿》尽力展现明星与其家人生活的平常状态,明星爸爸们不太会做饭,面对爱哭的宝宝手足无措的样子,都让观众看到了明星们身上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时的明星爸爸不是镜头下的雕塑,他们有思想、有感情,与普通观众一样,观众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由于主要对象是儿童,他们的天真可爱避免了作秀的成分,而制作方也只是以纪录片的方式跟踪拍摄,相比那些刻意以明星作秀为噱头的节目,该节目无疑抢占了市场先机。
  《爸爸去哪儿》成功引发的思考
  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电视节目中,如何在借鉴国外节目优势的同时走出一条持久创新之路,是值得业界同仁认真思考的。
  真实的节目内容是王道。在当今包装过度、作秀泛滥的年代,观众对于真实的东西更钟情,更有兴趣去窥探一切包装背后珍贵的真实。在《爸爸去哪儿》中,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更让他们毫不怀疑节目中的一切都是客观真实的。而孩子们“不合作元素”的出现则为这份真实投了“保险”,让观众愿意摒弃内心对真实的怀疑,去相信自己眼前的一切,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镜头前这份可贵的真实。
  再者,从平民选秀节目的火爆到相亲类节目的蹿红,再到亲子类节目的收视新高,它们的成功都源于一定程度上贴近了观众的现实生活,满足了观众的多种需求。 从传统的以局外人的身份获取新闻信息,获取知识和娱乐休闲,逐步到深度参与电视节目的进程,实现信息获取与分享、社交沟通、角色扮演、自我展示、自我赋权等多种体验,观众越来越重视自我需要和体验感受。《爸爸去哪儿》以创新的电视探索手段,用“新闻秀”的手法突出父亲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更好地启迪为人父母的观众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思维,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营造快乐的亲子关系,让观众不仅获得与分享育儿方面的宝贵信息,激发彼此相通的体验感受,引发观众的大讨论,更完成了心理上的角色扮演与替换,达到电视内外的心理交流与共融。只有类似这样的节目内容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好评,并持续不断地创造收视奇迹。
  借鉴和模仿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在我国的电视荧幕上,不乏引进国外节目而创收视佳绩的例子。引进国外成熟的节目,比新节目更容易激发市场需求。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都是对国外成功产品借鉴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对于某些国外知名节目有一定的认知度,在接受上不会出现陌生感与排斥性;另一方面,国外成熟节目经过市场的验证与认可,比完全创新的节目更具市场适应性。
  但一味地模仿照搬,毫无创新与突破是不能让节目持续火爆的。囫囵吞枣式的“拿来主义”只能拉大观众和节目的距离,增加陌生感和不适应性。本土化的改编才是让引自国外的节目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电视制作人应根据中国本土文化和观众审美需求对引进节目模式作必要的改造和创新。试想一下,如果《爸爸去哪儿》完全按照韩版模式,仅仅是让明星父子完成逆境中求生存的任务,那就只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挑战节目,而达不到让爸爸与孩子互动和沟通的效果,也就失去了该节目最大的看点。同时,借鉴和模仿也只能停留在短期和小范围内。节目的差异化是一个节目能否留在观众心中的关键,借着《爸爸去哪儿》的火爆,各大电视台争相推出自己的山寨版《爸爸去哪儿》,陷入照搬照抄、克隆复制、拙劣模仿的怪圈,那么无论该类节目如何创新和突破,都势必会让观众出现新一轮的审美疲劳,其最终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
  此外,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媒介创造的拟态现实来体察明星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情感状态。而明星真人秀恰恰就提供了对明星生活的合法化“窥视”,观众可“窥”到的内容要比其他渠道更多。观众对明星的追捧和疯狂让当下许多电视节目都以明星参与作为保障收视率的妙招。纵观各大电视台的各档节目,明星的身影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 本文选自《传媒》2014年第14期,仅供用户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