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受众定位(民生新闻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05:29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14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民生新闻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倍受观众的欢迎。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最主要原因便在于它充分满足了电视频道所覆盖范围内的受众需要。只有受众的需求满足了,受众才会继续关注我们的新闻栏目。大众传播和受众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受众需要制约传播;传播满足受众需要;需要与传播良性互动[1]。电视新闻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接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大众,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实现电视新闻自身的价值。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受众地域性与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受众由于身处环境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对地区本土新闻的关注,要真正做到满足受众的需求,必须要充分了解该区域的受众。民生新闻之所以为受众所喜爱,正是因为立足本区域,寻找最适合本地特点、最符合本地受众需求的报道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只有充满地方特色的节目,才能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关注的欲望。
  受众需要属于自己的新闻。从民生新闻开播那天起,“本土话”就成为各栏目独特的风格。“本土话”播报新闻使新闻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提升了民生新闻的人气,使栏目拥有了更多的收视群体。大量老百姓说的口语、俚语在新闻中开始出现,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新闻栏目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拉近了栏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民生新闻以自己独有的亲民模式推动着本地民众对“区域”的时空认知,通过对本土资源的充分开掘与利用,激发区域性受众的价值认同,同时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帮助本区域的民众了解身边的事,重建人际关系,从而加强他们对所在区域和所在国家的“社群认同”[2]。受众本身的生活环境成为各区域表现自己的题材,也是媒体实现价值的题材。可以说,民生新闻对于本土化的强调已成为一种竞争性的策略与价值诉求。
  2受众反馈与民生新闻的“互动性”
  受众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反馈给媒体,媒体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从而更大程度的满足受众,如此良性循环,新闻节目才能一直发展下去。民生新闻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有利于扩大新闻线索,同时使节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往的受众都是以第三者的旁观者来接受新闻信息的。这种旁观者的态度决定了受众对新闻的要求只停留在知识性和趣味性和时效性的资讯新闻。而民生新闻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个状态,民生新闻的题材不仅包括原有的社会新闻中的多数关系,还有与市民微观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使受众成为新闻主体,成为新闻节目内容选择的本位。它的出现使得广大老百姓将诉诸点放到了媒体,媒体成为了帮助受众排忧解难的工具,为民请愿、敢于揭露真相、敢于舆论监督。
  民生新闻注重倾听百姓的心声,立足于“服务受众”,受众对于新闻的态度也转变为主人翁的姿态。过去受众参与大多停留在参与娱乐类、时尚类节目,或是充当受众“代言人”间接参与,现在他们充当新闻画面主角,主动提供新闻线索,热情参与新闻互动。民生新闻把更多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和他们的批评意见等作为反映的重点,使该节目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缘”。
  3受众觉悟与民生新闻的“监督性”
  民生新闻在众多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这与它的舆论监督力度密不可分。民生新闻作为传媒和民生的联姻体,和其他类型的新闻栏目不同,它更接近百姓,时刻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担负起击浊扬清为民请命的社会使命。
  “社会秩序,特别是社会失范,不仅是新闻事业发展史的构成部分,而且新闻事业也是修补社会秩序裂缝机制的重要角色。”[3]民生新闻正是用这样一种理念肩负起社会舆论监督的使命。
  马来西亚学者冯久玲认为:21世纪是强调民主的时代,民主将不限于政治领域,而要体现在生活中[4]。民生新闻充分阐释了这句话。民生新闻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具有贴近性。它的报道题材的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公众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各种需要的实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们作为媒体受众,有权利了解社会共器的运作和一些利于自身民主权利的政策的落实。这就要求民生新闻将权利与义务、效益与责任、批评与亲和力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民生新闻满足了监督主体的参与需要。
  民生新闻的“监督性”主要体现在对政府某些管理职能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在很长一段时间,媒体舆论监督有其名而无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媒体往往也很难找到很好的方法实现其职能。而民生新闻的出现为媒体舆论监督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大众的。实践证明,受众思想觉悟的提高正促使不少节目成功地将其中藏污纳垢的现象予以揭露,使观众感到大快人心,从而使各行各业的风气得以扭转[5]。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民生新闻中一些监督性的新闻素材,除了由专业的新闻记者采集到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由非专业的普通的受众提供的。受众通过自己手中的摄像机等,用自己的视角来记录身边发生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从而使舆论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受众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受到了重视,民生新闻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言论的平台,使他们有了发言的场所,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同时使得媒体舆论监督更加具有威力。
  民生新闻做为百姓的“知音”,应在照顾受众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理念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就要求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当然不能一味地唱“正面歌”,也要曝光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要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的看待问题,从而帮助受众合理解决问题。[6]
  民生新闻不能千篇一律,应各有各的特色,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长期关注。各个民生新闻节目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必然要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品牌栏目的塑造需要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新闻与媒体知识,尽力提高自身素质,写出有品质、符合要求的新闻,这样才能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根植于民心。
  参考文献
  [1]赵小羽.传播与社会,2007.
  [2]吴非.智维论坛,2007-12-27.
  [3]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2003,7:107.
  [4]魏加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特色,2005-11-11.
  [5]刘志杰.青年记者,2005(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