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即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节点,编织社会结构,扩大社交范围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集即时通信、博客、论坛、邮箱、游戏、音乐、视频等于一体。其用户在线上线下皆以相对真实化的背景为纽带,以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为节点,形成一张巨大的用户关系网,足以网住任何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和滚雪球式的不断放大,社交网络逐渐狂欢化,近似于一场人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友团”来参与的大型假面舞会。
社交网络的使用对人类交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寂,因为他们总是独自处在一个狭小的容器中,极具破坏性地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另一方则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会带来人际交流的完美化,它使得思想摆脱地域及身体的局限自由交流。
根据2011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社交网站2010年的用户规模约为1.5亿”, “从职业来看,学生用户所占比例最多,占比达37.5%”。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交网络的早期采用者、中坚力量,逐渐身陷其中。究竟社交网络是拓展了他们的交流渠道,使其与原有的亲朋好友更加亲密?还是占据太多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时间,疏离了原有的关系呢?社交网络是否架通了由网络编织的线上和线下两种已经分化的交流之间的联系,使其重新融为一体呢?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
一、研究目的和构想
1、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探究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现状,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从总体和类型上把握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交流的特点。考察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其线下人际交流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好友”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友。
2、假设
(1)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拓展了他们与其亲朋好友的交流渠道,使得他们更加亲密。
(2)大学生社交网络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建构了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网络,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虚拟关系逐渐趋真化。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所有在校生为调查对象。线下发放纸质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1份;线上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人数为97人,有效答卷为88份;有效回收率为90.6%。在有效回收的269份问卷中,男生138人,占总人数的51.3%,女生131人,占总人数的48.7%,这与当今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符。
2、研究方法
鉴于大学生社交网络用户的特殊性,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得样本具有代表性。此外兼用了参与观察、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
3、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的内容涵盖了用户的基本人口统计学资料,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使用的时间与频率,交流的内容与对象及其效果。
三、调研结果分析
1、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
总体看来,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参与度较高,在269名被调查的同学中,246人使用了社交网络,占比为91.5%,可见,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广泛流行。从所在年级上看,从大一到大三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之后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从性别上看,女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明显高于男生。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长与频率
在246名被调查对象中,61.2%的用户的使用年限超过3年;超过一半的同学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络。一周内使用社交网络的平均时间:4.7%的人一周使用一小时以内,11.4%的人使用一至四小时,9.7%的人使用四至七小时,22.5%的人使用七至十小时,51.7%的人使用十小时及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成为社交网络的深度用户。
图1、大学生一周内使用社交网络的平均时间长度
3、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交流对象
57.1%的大学生用户称,在社交网络上的大多数好友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同学,42.9%的社交网络用户好友是来自线上交往。根据综合得分排名(排序得分与选择的频率的积/参与人数),大学生的主要联系的对象依次为:亲密朋友6.02分,排在第一位;同学5.93分,排在第二位;一般朋友5.07分,排在第三位;家人4.76,排在第四位;老师、恋人、陌生人位于其后。近一半的同学倾向于选择亲密关系交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学倾向于选择陌生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无论是从占用户的好友数的百分比,还是主要联系的对象来看,都占有绝对优势。
尽管如此,社交网络并不是人们与亲密关系的主要交流工具。调查显示,82.4%的用户表示,其主要的网络交流工具是即时通讯工具,只有12.2%的用户会主要采用社交网络作为其与亲密关系的主要交流工具。
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但大学生主要还是采用即时通讯工具来与这些熟人交流沟通,社交网络充其量也只是发挥了补充作用。
4、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交流内容
在交流内容的选项中,91.2%的人选择了普通问候,86.7%的人选择了无关紧要的闲聊,83.1%的人选择了情感状态,79.2%的人选择了学习生活,77.3%的人选择了热点关注,37.2%的人选择了人生目标、价值。可见,周围信息和普通问候是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上谈论的重点,将交谈内容区分为浅层表露(包括普通问候、无关紧要的闲聊、热点关注)和深层表露(包括情感状态、学习生活、人生目标与价值),按选择倾向的不同将大学生分为浅层表露偏向型、深层表露偏向型,其中80.3%属于浅层表露偏向型,19.7%属于深层表露偏向型。可见,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上的交流既有浅层表露也有深层表露,但以浅层表露为主。
图2、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交流的主要内容
在社交网络上,即使与亲密对象交往,也主要是浅层表露,这提示社交网络中的交流可起到维持交往双方关系的作用,但对关系的深入发展作用有限。或者说社交网络并不适合深层表露,因为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不具备一定的私密性,需要承担一定的人际压力。
5、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交流效果
(1)对“好友”的认知发生改变。本次调查中,41.5%的用户表示其“好友”人数在300人以上,这些“好友”遍布于各个行业、各个城市。然而,73.2%的用户表示他们平均一周内联系一次的“好友”数在5人以下,甚至还有许多“好友”从未联系过。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好友”一词的认知。
然而,“好友”数量的多少,并不意味着用户交流传播圈子的大小。因为数量只是代表一种可能,交际圈子需要较为频繁的交流来维持。70%以上的用户表示,他们经常联系的好友数目往往少于5人,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有很多好友,可能他们与好友之间几乎未沟通交流过,而成为陌生的好友,浮在外围;事实上,他们的核心交流群也就是那么三五个人。
(2)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交流态度。有超过80%的同学在社交网络上公布了自己的学校、姓名及性别。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在社交网络上暴露个人信息的态度还是比较担忧的,当然也有3%的同学没有在这类社交网络上公布任何真实的信息。69.7%的同学感到应该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保护。这可能与他们或者他们的同学曾经因为个人信息暴露在这类网站上所带来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24.2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有过由于个人信息在这类网站上的公开而带来麻烦。
当前的社交网络缺乏较为规范的管理,其巨大的用户群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导致社交网络过于商业化;甚至会有少数人员在人们几乎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取得他人的信任,谋取非法利益。这给社交网络用户带来了极不愉快的体验,由于社交网络中消息的病毒式传播,可能会迅速传开,因此影响整个社交网络的信誉。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8.79%的用户会主动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也就是说,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交友行为比较谨慎。由于近年来,网络诈骗,病毒的传播,以及社交网络本身的无序性等,使得人们更为谨慎的对待陌生网友。
(3)社交网络的使用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的影响。仅有24.24%的被调查者愿意与社交网上认识的人进行线下交流。社交网络的使用对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的影响:31.3%的社交网络用户选择面对面交流更为融洽,而54.6%的人选择没有影响,14.1%的人选择更加疏远了。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对于面对面交流是没有影响的,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有利于面对面交流的,其余14.1%的社交网络用户表示社交网络的使用会导致面对面交流更加疏离。
结语
1、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上的交流是一种浅层次交流,对其关系的进一步深入作用不大。交流的对象大部分是熟人,且亲密对象多于非亲密对象,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在熟人的信息橱窗中随意闲逛。尽管社交网络有与熟人保持联络和信息交流的技术可能性,但受制于社会因素的限制,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假设(1)不成立。
2、所有被调查用户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是通过社交网络结识,但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好友还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交友行为较为谨慎,将近80%的被调查用户表示,不会主动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而且也没有与陌生的好友进行实质上的交流,更不会与其进行线下交流。也就是说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被建构”了一种人际关系网,但他们与这个网中的绝大多数人的交流非常少。这种关系停留在表面,更没有现实的互动,网上的关系也就停留于网上。假设(2)也不成立。
3、社交网络解构了传统的好友交流群,通过“好友”的批量化生产,重新建构了一种巨大的聚合圈。社交网络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用户既是这一社交网络产业链上的工人,也是通过这一产业链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打包消费,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化、符号化。 “好友”仅剩下一个符号,一个躯壳,它可以被任意的编码解码,甚至解读。所以,它没有为人际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入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
①张楠、钱艳丽,《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今日南国》,2009(3)
②孟盈,《疏离还是拓展——网络社会初级群体社会关系分析》,《暨南大学学报》,2010(2)
③王方,《大学生QQ交往行为的特点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