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舆论对公众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情绪对信息行为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02:40:28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58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假新闻的存在,在某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新闻受众的情绪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假新闻中的受众情绪,以期加固受众自身的心理防线,提高新闻的事实核查能力,为新闻报道回归真相而努力。


  【关键词】假新闻;受众情绪;虚假需要


  假新闻是指通过误导大众带来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心理得到成就感的新闻或宣传。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普通大众发表言论的平台,但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的制作、发行和消费,降低了消息发布的门槛。近几年,社交媒体中假新闻泛滥,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在政经报道领域存在严格的政策限制与媒体把关,中国的假新闻高发于社会、体育和娱乐议题,更多地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统计发现,2018年下半年出现了465个热门舆情事件,都是我国网民较为关心的社会公共事件,其中24%的热点舆情事件属于公共卫生类舆情,占比最高。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它不仅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也给公众心理带来了众多威胁。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成为了公众发表言论、宣泄情绪的重要平台。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中假新闻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截至2020年3月27日,针对疫情相关的新闻,腾讯新闻旗下事实查证平台“全民较真”公众号从2020年1月18日起整理并发布了约403条谣言;“丁香医生”官方公众号整理并发布了共计103条谣言;“微博辟谣”官方微博也每日更新从各个官方平台收集的谣言讯息。这个时期的舆情场域纷乱嘈杂,假新闻快速传播的原因,是在某一方面迎合了新闻受众的情绪需要。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是新闻的受众,受众的接收效果和反馈转发等行为,体现了新闻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因此,了解与分析假新闻的受众情绪,认知其特点及影响,能够更好地提高受众的辨别能力,对打击假新闻的传播和散布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本文从部分社交平台发布的高热度的假新闻中,选取50例作为样本,运用归纳整理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见下表)


  一、从受众情绪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假新闻的特点


  虚假新闻所呈现的偏颇、成见和劝服性特征正是基于受众对新闻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原始动机,在新媒体时代被逐渐放大。


  网络热点事件发生时,网民在对刺激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过程中,常常将可以满足个人需求和符合认知标准的事物纳入期待、愉快的情绪类属中,把违背社会要求和超出个人认知范畴的事物纳入恐惧、愤怒、失望的情绪类属中。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情绪不仅可以对认知信息进行选择、监视、阻止等促进或干扰,同时还能对行为进行支配,使之与环境相协调。因此,假新闻传播者便利用受众的这些心理情绪制造虚假的新闻话语。


  为了探讨受众情绪对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影响,本文在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虚假新闻的分析过程中,将受众对新闻需求的情绪作为研究的变量。根据心理学的类别,将情绪变量分为“正情绪”(包含期待、憧憬、开心、积极等心理因素),“负情绪”(包含恐惧、愤怒、悲伤、偏见等心理因素),“中情绪”(包含娱乐消遣、盲目信任等无明显情感倾向),并对所选案例进行了判断说明和定义。


  (一)假新闻迎合受众“负情绪”的传播


  假新闻制造者利用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和信息不对称性,贩卖、触发社会焦虑和恐慌,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针对各地因发热瞒报被送医的谣言层出不穷,这些假新闻能让受众对不顾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人产生攻击和愤怒情绪。还有一些负面情绪如同情、偏见、歧视等,也很容易被利用和消费。例如“湖北产地的水果不能吃”刺激了公民对疫情重灾区的偏见和歧视情绪;“武汉青山区某隔离点有32名因疫情失去监护人的孤儿”博取受众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研究数据发现,52%的假新闻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负面情绪,占比最高。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更倾向表达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与平时相比,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焦虑、恐惧、悲痛、偏见歧视等负面情绪更加敏感,使得假新闻制造者有利可图,也因此扩大了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假新闻利用受众“正情绪”的传播


  正面情绪包含期待、憧憬、积极、自豪等心理因素。例如“受疫情影响,游客减少,威尼斯出现天鹅和海豚游泳”让受众在疫情中对环境的改善投射了美好的愿望;“意大利大使馆防疫物资采购清单流出”鼓励了公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公益事业,尽管这种积极的情绪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钟南山近日出征欧洲,指导其他国家抗击疫情”虽是误导性的新闻讯息,却能激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另外,针对教育部通知开学时间的假新闻最多,几乎每个省市都有相关的谣言流出,还有关于“疫情倒计时”和“武汉解封”的传闻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反映了公民对结束疫情、恢复教育事业的翘首以盼。


  面对疫情,愤怒和恐慌是人之常情。尽管如此,还有20%的假新闻利用了受众的正面情绪,以满足受众的期待而获取信任。这也是在整个嘈杂的舆情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的情绪波动。


  (三)假新闻针对受众“中情绪”的传播


  在疫情期间,受众对一些假新闻是没有明显的正负情感倾向的,这样的“中情绪”在假新闻中占比28%,主要包含娱乐消遣和盲目信任的心理特征。假新闻制造者便会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认知盲区,进行欺骗或谋取利益。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新闻娱乐化成了媒体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而娱乐假新闻也因其娱乐性、通俗化而愈演愈烈。例如“里皮:中国下决心做一件事时执行力很强,除了足球”是迎合公众对国足的调侃;“马来西亚巫师病床作法抓新冠病毒后遭隔离”更是无稽之谈的消遣。此外,认知盲区也是受众接受虚假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疫情期间,大量的伪科学和未经证实的医学判断被大家盲目信任。特别是“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消息一出,立即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位,许多地区出现排长龙购买双黄连口服液的现象,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被抢购一空。因为受众对媒介話语所描述的现象或事物认知有限,这种有限性导致虚假新闻乘虚而入。


  二、受众情绪对假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众多普通公民争相成为传播者,通过生产和传播信息,满足自身情绪表达的诉求。另一方面媒体为了掠夺有限的注意力,抓住了受众对情绪驱动的信任,出现了大量博取关注的假新闻和情绪化报道,从而产生情绪共鸣。其中,受众的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受到外部刺激。


  网民情绪难以控制,进而在假新闻事件中爆发了情绪化的传播,使得“真相”让位于“情绪”。因此,面对假新闻制造者为人们“量身定制”的情绪“病毒”,受众需要认清自己的情绪变化,加固自身的心理防线,培养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


  同時,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灵活、及时地予以审核,建立事实核查和辟谣平台,减少虚假消息的误导。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并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做到依法严格监管,使假新闻不因“制造成本”过低而泛滥。总而言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假新闻的爆发,也映射出我国社交媒体舆论场生态环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