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或产后获得的,由环境、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因素引发的医院内感染。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缺陷,抵抗力较弱,对病原菌存在易感性,研究报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问题一直是院感控制的关注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院开展了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模式,得到了不错的成效。笔者对2010年我院新生儿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0年,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1533例,发生院内感染82例,院感发生率为5.3%,与国内大样本调查数据5%的感染水平一致。82例新生儿院感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居前3位,其它为脐部感染、眼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病例。
1.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感染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2.1医源性因素与院内感染(1)侵入性操作。回顾性调查显示由雾化吸入、气管插管、留置静脉针等侵入性护理操作引发新生儿感染58例,占新生儿院感总数的70.7%,远高于未经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比例。统计结果显示,侵入性操作是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沪<0.01)。(2)抗生素使用。发生院内感染的82例新生儿未使用抗生素者14例,占1.0%,使用1种抗生素者24例,占29.3%,使用2种抗生素者30例,占36.6%,使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者14例,占17.1%。经统计学检验,1533例新生儿中,不使用抗生素与使用1种、2种、3种及以上抗生素的新生儿发生院感的比例不同,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发生院感的比例越高。
2.2其它因素(1)住院时间:82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住院7d以下者19例,占23.2%,8〜14d24例,占29.3%,14d以上者39例,占47.6%,统计学检验显示,不同住院时间,院感发生率不同(P<0.01),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感的几率越大。(2)探视频度:82例院感患儿日平均探视5次以下者34例,占41.5%,日平均探视5次以上者48例,占58.5%,不同探视频度院感发生率不同,探视频次越高,院感发生率越高。
3护理管理对策
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对各种病原菌普遍易感,新生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极易因医源性因素而引发感染。侵入性操作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必要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气道损伤、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血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同时,临床上对广谱抗生素的欠合理使用也容易造成正常菌群紊乱,增加条件性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形成菌群替代现象,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另外,有报道显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30%,提高医护人员洗手频率与依从性,对于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必要实行以下感染控制措施。
3.1完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与措施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医院和病房两级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基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有必要在全院感染控制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查房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区探视制度》及工作流程等,并由护士长负责监督落实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终末消毒质量、感染隔离控制措施及探视制度的落实,避免新生儿的暴露。
3.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房要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为蓝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1)护士长可利用护理查房时间进行科学护理操作的示范演示。(2)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如需侵入性操作,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减少意外损伤。(3)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尽量留取标本做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的抗生素。(4)对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技术培训与洗手培训。养成按七步标准洗手法洗手的习惯,避免交叉污染;做好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等的消毒以及新生儿病房环境的消毒等;对需要隔离的患儿立即隔离治疗,杜绝病房内交叉感染。
3.3严格规范无菌操作与基础护理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好发部位。护理人员要着重做好对新生儿口腔、眼部、臀部、脐部等的护理。每日2次用0.9%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粘膜,涂抹配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减少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炎的发生;新生儿眼睛如有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眦轻轻擦净,再滴眼药水预防结膜炎;臀部护理要注意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擦净,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臀部皮肤,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红臀;患儿脐部护理时,要确保脐部保持千燥,可用莫匹罗星软膏涂脐带区,避免脐部感染。
作者:曾冬枚,郑丽玲
第2篇:分析院内感染护理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期,欧美国家由于医疗体系的改革,大幅压缩医疗卫生经费,由于在医院中护士人数最多,成为被裁减的主要对象。护理人员的减少和构成的改变,尤其是高学历,有经验的护士人数的减少,对医疗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护士的人数和结构改变对院内感染有影响。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各种层次结构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了解护理人力的改变对院内感染的影响,为今后医院合理配置医护人员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的所有病人以及在此期间在内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包括全体护士、护理员、护工。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内外科病房共有病历39090份,从中随机抽出20%,共7818份进行查阅,计算院内感染性肺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护士、护理员、护工按各年度实有人年数计算,统计内、外科护理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平均护龄、平均年龄。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资料整理后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护理人力与院内感染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两者之间是否相关。
2结果
2.1—般资料
本研究共查阅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的病历共7818份,来源于内外科9个病房,其中内科病房4个,外科病房5个,共发现院内感染性肺炎228例(3.07%)院内泌尿系感染55例(0.74%)。
2.2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护士人力的数量与院内感染性肺炎发生为负相关,R=—0.962623护理人员职称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护士与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为负相关,R=-0.9680护理师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正相关,R=0.9843。
3讨论
3.1院内感染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提示,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3.07%和0.74%,较国内文献报告高|231,与国外文献报道也有差别|41。朱其风报道的一组资料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89%,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1.03%和0.24%121;陈峰报道的院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为0.44%131。Umuh报道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44%和5.12%141。可能是因为本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内外科病房,而内外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发科室。文献报道,国内院内感染的调查率普遍偏低,也可能与漏报有关|61,因而本组资料院内感染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国外内文献报道存在差异。
3.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较高,因此高比例的文凭护士(Licmedmre),包括注册护士(RegsernuiseRN)和文凭护士(LicensedpatenuseLFN)在减少院内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或RN比例与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
Co的研究发现,在校正了医院和病人特征后RN护理时数和RN护士比例与院内发生的肺炎有负相关关系:每増加1小时RN护理时数与8.9%的院内肺炎的下降有关(R=0.911)即每増加1个RN护理小时,院内肺炎的发生率从259%下降至2.36%,下降了0.23%。RN护士的比例与院内肺炎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N护士比例増加10%,与院内肺炎9.50%的减少有关。Lihtim的研究表明高的RN护理时数与的肺炎发生率相关。Umul对宾夕法尼亚州所有的急症医院1991~1997年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校正了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后在LM(包括RN和LFN)人数较多的医院肺炎的发生率较高,LM人数増加10%,肺炎发生増加至少1%。LM比例高则肺炎发生减少,LM的比例提高10%则肺炎减少至少1%,高比例的LM寸预防肺炎是有意义的。而本研究结果提示,护士人年数住院天数比高,院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越低。在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中,护士的工作包括及时按医嘱给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护士是完成这些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因此,护士对预防院内感染性肺炎室息的发生率。本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继续加强原有产程处理护理原则、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规范助产工作,准确到位地进行助产及初步复苏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冯晓玲\尤黎明2赵婉文\周天容\刁冬梅1莫红萍1(1.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510122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120)
第3篇:干预院内感染的护理途径
院内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并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感染伴随医院的形成而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也产生影响,使病床周转率降低,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抗菌药物大剂量使用增多、侵入性操作增加、放化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等因素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也是衡量医疗质量水平的—个重要指标。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优质护理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包括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还包括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一2015年5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的362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急诊科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男195例,女167例,年龄15~83岁,平均(57.62±35)岁,其中急诊手术216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2d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出院后发生的与住院前有直接关系的感染;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④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瘆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院内感染排除标准: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③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采用制定好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的基础性疾病、是否手术、并发症、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泌尿道插管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并调查临床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否合格、有无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否正确。其中手部卫生合格以护理人员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洗手为准则;侵入性护理操作包括插导尿管、静脉穿刺、插胃管、泌尿导管、灌肠等;空气消毒状况以严格按照紫外线灯使用方法控制辐射强度、覆盖面积、照射时间、有效距离视为操作正确H;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针对菌种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消毒时间及消毒浓度0。
2结果
2.1急诊护理中感染情况
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6例(26.23%);切口感染13例(21.31%);深静脉穿刺处感染12例(19.67%);泌尿道感染9例(14.75%);血液及胃肠道感染6例(9.84%);其他感染5例(8.20%)。
2.2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年龄、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风险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P<0.05)。2.4临床护理因素对急诊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大多病情比较危重,极大地降低了其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加之中老年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及机体调节能力已经衰退,较年轻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高。很多患者在未送入医院前已经进入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自主神经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不能排尿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医生在进行急救时采取一些侵入式的操作,例如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插管、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等,然而侵入式的操作很容易破坏患者的皮肤、黏膜等屏障,这会受到许多细菌的侵袭,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治疗时间越长,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就越大,致使受到感染的概率就越大。由于治疗时间和通气时间越长,患致使者使用抗生素的机率越大,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越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收治的36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61例,感染率为16.85%,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患者分别为26.23%、21.3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彡45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為5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為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OR值明显增加。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侵入性护理操作、空气消毒状况、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对急诊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根据院内感染的风险采取以下相应的护理对策:①合理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应掌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抗生素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剂量要适中,不宜过量、时间过长,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②规范侵入性操作:用于侵入性操作的器械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侵入性的操作、创伤性检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3~7d更换导管1次,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③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呈正相关,应加强患者的保护性隔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④加强呼吸机护理:呼吸机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将呼吸机打开,进行氣乙酸熏蒸,呼吸机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在机械通气前予以患者吐剂避免发生误吸,及时倾倒管路中存在的冷凝水,防止向气道中反流诱发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使其尽快脱机。⑤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衣帽整齐、戴口罩,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护理操作前一定要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规定洗手,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消毒,每日开窗通风,并定期进行正确的紫外线照射消毒。定期对病床、储物柜等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消毒剂按正确的方法使用24。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对探视人员采取防护措施,以免污浊的空气引发呼吸道感染。
作者:赵艳、焦峰军2,施大为1(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急诊科;2.重症医学科,陕西咸阳,712000)
第4篇:影响新生儿感染的护理因素
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病情较重,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因素也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影响新生儿感染的护理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新生儿住院患者400例,其中男183例,女217例。本组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共16例,其诊断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院内感染新生儿中,男7例,女9例,日龄平均为(3.5±0.8)d。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翻阅患儿病历资料、填写统一感染部位和导致感染的相关护理因素。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结果
2.1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本组院内感染新生儿共16例,院内感染率为4.0%(16/400)。新生儿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呼吸系统感染占主要,其次是胃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感染。见表1。
2.2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因素分析本文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护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同病种的新生儿同住一室,增加了不同病种新生儿之间交叉感染机会;(2)病房内空间拥挤,床与床之间距离小,空气流通差;(3)医护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新生儿通过接触护理人员的手而感染;(4)应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器械消毒不严格而发生感染;(5)护理人员处于患病状态而成为新生儿院内感染感染源;(6)由于静脉输液过程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
3讨论
院内感染即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新生儿病房内的患儿多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等,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新生儿胃肠道黏膜通透性大,正常菌群没有完全建立,容易发生胃肠道感染。新生儿发生呕吐物误吸、呼吸道不通畅、呼吸道分泌没有及时清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内吸痰没有严格无菌操作而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在护理因素中,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医护人员双手消毒不彻底,新生儿通过接触护理人员的手而感染;应用的护理用品及相关器械消毒不严格而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处于患病状态而成为新生儿院内感染感染源;由于静脉输液过程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
针对护理因素所引起新生儿院内感染,其对策如下:(1)规范医疗行为,在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要及时完善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对医护人员等进行感染知识学习培训,提高隔离及时和自我防护意识等。学习各种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定期考核。规定进入新生儿室医护人员一律洗手、更衣、换鞋、佩戴口罩帽子等,特别是接触病儿前后手的彻底消毒。(2)让护理人员了解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建立新生儿室感染管理制度,定期对新生儿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消毒,切实落实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干预措施,及时了解干预效果。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了解病原菌分布,有利于指导应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3)对新生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做好呼吸道及皮肤等护理管理。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呼吸系统感染居新生儿院内感染首位,故要加强新生儿呼吸系统护理管理。特别是早产儿呼吸系统护理管理,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咳嗽反射弱,吞咽功能不协调,是呼吸系统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护理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一次性吸氣鼻导管,吸痰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总之,在新生儿室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呼吸系统、胃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护理,加强医护人员消毒工作,加强保护性隔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琼(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广东广州5108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