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科医学生临床带教工作的体会及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科医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提高实习生对儿内科疾病的认识深度和学习兴趣,是儿科临床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管理的束缚,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我院是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是重点临床教学基地,每年都要接收大量医学院校的本科和专科实习生。为了使儿科医学生临床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我科首先更新了教学管理理念,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被动的教与学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带教教师与实习生的教学热情。
作为带教教师,在承担繁杂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大量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一部分带教教师教学意识淡薄,重视临床医疗工作而轻视带教工作等。为此,我院大力引进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带教师资的准入,提高带教师资的待遇,并纳入个人考核,与晋升、晋级挂钩,做到责、权、利相匹配。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评先评优,充分发挥带教医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形成以带教为荣的良好氛围。
通过师资选拔,带教教师的临床业务水平毋庸置疑。然而,如何将自身的经验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呢?强化带教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带教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计划,派专人到教学医院学习先进的带教方法,并邀请专家到科室进行正规教学查房等,以现场观摩、共同参与的方式指导每一位带教教师,并组织演练、考核,做到人人过关,确保每一位带教教师都能提高教学技能。
在教学中,带教教师应提倡人文关怀,畅通师生交流的渠道。受国内医疗环境的影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医学生参与医疗程度有所下降,医学生只能多看少做,多写少说,缺乏正规的临床实践,导致实习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带教教师应在学习与生活中主动关心实习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临床实习的关键性,使其尽快适应,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多和教师沟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实习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相长。
二、探索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授课为基础,采用临床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教学上,表现为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辅助检查结果等各项临床实践活动中,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积极寻求答案,局限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儿科要求医生具有广博的理论基础,以及较高的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科打破传统教学管理与模式的束缚,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加深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讨论典型病例,拓展临床思路,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带教教师结合儿科疾病“同病异征”和“同征异病”等特点进行系统教学,注重介绍书本中没有的临床经验,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带教教师的监督及启发下完成常见疾病的诊治工作,让学生体会到临床诊疗过程的复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启发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儿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谢雪姣,卓海燕.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4).
[2]张振,杨蕾,张桦等.PBL为基础的以教促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1).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3期
作者:张剑
第二篇:儿科护理中心理素质培养对策探析
儿童科室一直都是医院中最特殊的科室,因为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一些病情严重且情绪化的孩子时,无疑是给护理工作中增添了很多的难题,尤其在处理医患关系以及应对患儿家属,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护理工作可以及时有效地开展,对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力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1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般儿科的护理工作都要比其它科室的护理工作更加不易,原因是儿科护理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护理患儿,还要处理与患儿家属之间的微妙关系,大部分家长在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或急躁的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更多的站在患儿和家长的角度思考,对儿童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的安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我不同的患儿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生长环境的不同,孩子的性格自然不同,个性化的差异也成为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因此,面对不同的患儿也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况且孩子刚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产生一些恐惧的情绪是无可厚非的,由于家长也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工作就不能有效的进行。一旦患儿出现抵制治疗的情绪时,家长甚至会采取一些恐吓的行为,不仅会起到反作用,还会给护理人员和医生加重心理负担;如果患儿情绪没有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还会在哭闹的过程中打骂护理人员和医生,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才可完成护理工作。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确保护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完成。
2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对策
2.1工作中必备的心理素质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冷静的心态、长久的耐心、平稳的情绪。以上三点工作中应有的心理素质要求是保证护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快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出现压力和困境的时候,要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或找专业人士给予心理疏导,确保日常工作中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2.3加强语言沟通能力
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培训过程中,还在在实际的工作中都要重视语言的沟通技巧,其在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患者及其家属,保证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患者和家属对我院护理服务的信任,使其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
2.4实施针对性护理
儿科护理工作所面对的患者都是孩子,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的耐心、细心、认真。因此,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的患儿,通过观察其性格特点、紧张程度以及对于外界刺激的耐受程度和对病况恢复的渴望程度,了解患儿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呵护、鼓励、赞扬和安慰,并且以最亲切的关怀抚慰患儿的沉重心灵。
2.5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所要面对的突发事件是很多的,并且有些情况非常的复杂。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由于患儿情况危急再加上周围紧张的气氛,护理人员往往会出现慌乱,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理状态。如果护理人员产生急躁和厌烦心理,就会降低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使得患儿及家长不满,最终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头脑灵活,面对突发事件要学会冷静,能够积极调整自己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工作。
3结束语
针对相关高校儿科护理专业学生以及昆山儿科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中,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提高昆山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寄望对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提供了一些加强心理素质的建议、措施以观后效。希望护理人员从现在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5期
作者:严莉亚
第三篇:儿科哮喘患者的综合性心理护理研究
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于过敏原、温度刺激等引起的慢性呼吸道感染,且随着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变化、肥胖等导致该疾病发生率呈現上升趋势。患者年龄较小,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新生儿及幼婴儿咳嗽反射及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差,纤毛运动功能亦差,难以有效地清除吸入尘埃及异物颗粒。婴幼儿的SigA、IgG和IgG亚类含量均低。此外,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的数量及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小儿呼吸道感染时有部分小儿并发哮喘。小儿自主意识较差,临床治疗时配合度较差,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常规护理虽然能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但是护理缺乏针对性,难以长时间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症状。近年来,综合性心理护理在部分儿科哮喘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为了探讨综合性心理护理在儿科哮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医院诊治的哮喘患者8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医院诊治的哮喘患者80例,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13)岁,平均(5.6±2.4)岁,病程(1-7)d,平均(3.4±0.8)d。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5.8±2.5)岁,病程(1-8)d,平均(3.5±0.9)d。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2003年修订的儿童哮喘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年龄≥3岁,且入院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哮鸣音、呼气相对延长、胸闷、咳嗽等[2]。本次临床诊断试验均经患者、家属同意,试验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入院后为患者营造舒适、优雅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每天定时通风、换气,尽可能远离过敏原,如:尘埃、冷空气、花粉,避免饮食蛋、奶、鱼、虾等失误。同时,保证患者睡眠、休息,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避免饮食刺激性食物,严格遵循医嘱。
观察组采用综合性心理护理方法:(1)健康教育。入院后护士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疾病宣传教育,告知患者家属哮喘的相关知识,告知疾病发生的原因,提醒患者远离危险因素,告知其日常饮食原则,不可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牛奶、鱼虾等[3]。(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种为家属心理护理,另一种为患者心理护理。①家属心理护理。基于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家属心理护理,让患者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家属稳定情绪,尽可能获得家属的信任,保证患者积极治疗,②患者心理护理。患者年龄相对较小,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可以沟通、交流的患者护士应加强沟通,交谈,告知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消除其排解情况,如:玩具、图画、音乐等,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等情绪,让患者具有足够的睡眠[4]。(3)按摩护理。患者治疗期间每晚谁建前叮嘱患者家属为其进行全身放松按摩10-15min,第一步:按住患者头部、颈部、后背;第二步:按住患者头部、颈部、双肩、四肢及前胸等顺序进行按摩;按摩过程中后背、前胸时间应略长,按摩以患者舒适为宜。
1.3观察指标
(1)观察2组咳嗽明显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平均治疗时间;(2)观察2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总分>7分者视为睡眠障碍;观察指标包括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咳嗽明显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平均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平均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2组治疗前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眠时间、睡眠障碍激睡眠效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眠时间、睡眠障碍激睡眠效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在儿科门诊中比较普遍,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等特点,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的损害。但是,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对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5]。近年来,综合性心理护理在哮喘患者中得到应用,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更加贴近患者心理,能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亲密程度,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降低患儿抵抗及焦虑情绪,让患者能获得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6]。同时,综合性心理护理还顾及到家属的心理情绪,能加强患者家属疾病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沟通,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哮喘患者治疗时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雪娥,左秀红.护理语言在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18(22):12-28.
[2]管文燕,章庆华,张琳.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4):6-9.
[3]袁秀英.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54-56.
[4]陈红玲,张建平,孔春燕,金祖慧.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浅谈[J].中国循环杂志,2012,18(22):12-28.
[5]钱爱翠.探究沟通技巧在急诊儿科静脉穿刺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0(36):33-35.
[6]吴琼.浅议儿科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228-229.
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期
作者:江晓琛
第四篇: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探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拓宽、转变,心理因素在儿科护理中的地位越来越被广大护理工作者所重视。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输液静脉穿刺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1在婴幼儿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患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上的交流困难,理解能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疼痛的心理情绪[12]。患儿入院后,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面对医护人员,总觉得要打针输液,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闹得很厉害,以致于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对此,护士要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及其家属,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的玩具、爱听的话,看动画片,讲故事,听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熟悉护士,消除恐惧,减少患儿的阻抗[3]。切忌将患儿从其家属怀中抢抱、按压住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应设法转移分散其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爱抚动作、轻柔的语言以及了解到的患儿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一次完成,避免多次穿刺,以免患儿哭闹,而且引起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几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在学龄前患儿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
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奇好问、好模仿,但对静脉穿刺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输液器具就想跑或者哭闹、紧张,拒绝输液,对护士有恐惧感。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首先和他亲切交谈沟通,告诉他们扎针时会很轻,不会带来疼痛,鼓励患儿坚强、勇敢、不哭闹,提高患儿的信心及勇气。穿刺时,让患儿将头偏向一侧,尽量不用眼睛直视穿刺部位。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闹的患儿作榜样,让其亲口告诉其他患儿“扎针不疼”。
zhibomen.com
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一次穿刺成功的几率就高,达到最佳预期。3在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
这一年龄段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有恐惧、紧张感,他们懂得“扎针输液”是为了治好自己的病,因而表现出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常通过请求性的语言、不安的情绪和泪水表达出紧张和担心,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多鼓励,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些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活动、有趣的事,告诉他们生病对学习和身体不利,分散其注意力,并鼓励其静脉穿刺时要坚强、勇敢、不哭闹,为其他患儿树立榜样,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对输液时间较长而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间长(如患有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需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如护士穿刺技术不佳,一次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必然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影响家属的情绪,每次穿刺前患儿都会感到紧张、烦躁、恐惧,年龄小的患儿往往还会害怕见到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应尽量减少对其带来影响,每次由穿刺技术最好的护士为其进行穿刺,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的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疼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多患儿为独生子女,因此给患儿静脉穿刺的过程常常给其家属的心理带来影响,护士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谨言慎行。尤其是一次穿刺不成功而需多次穿刺,容易造成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这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患儿家属的关系也非常重要[4]。首先护士应最大限度地缩短穿刺时间,从而缩短患儿的哭闹时间。如果一位护士穿刺不成功,则应请更有经验、技术过硬的护士进行穿刺,避免护士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做好患儿与家属的心理护理与安抚工作,排除其焦虑与悲观心理,给予心理疏导,积极配合护士,让家属更能理解和配合护士的工作[5]。另外,多与家属交谈沟通,护士除了向家属介绍医院的情况外,还要与其多交谈有关患儿的情况,并为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条件,服务周到,使家属不仅对护士的工作感到满意,也能增强家属对护士的信任,避免家属的情绪对穿刺带来影响,使穿刺更容易成功。
总之,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优质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护士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学习,学习先进的护理技术,练就过硬的技术,视患者为亲人,尊重、关爱患者,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做到让患儿及其家属满意,积极研究探讨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方法、方式。护理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医院、科室的声誉,患者对医院、科室、护士的信任,增进和改善护患关系,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在整个儿科各项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效果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尤其在患儿静脉穿刺时,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情况的患儿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和芹,陈湘玉.心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穿刺效果的Meta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21):15.
[2]李伟红,刘欣.浅谈小儿静脉穿刺顺利成功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3):114.
[3]李丽英.如何提高一些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的成功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3):200.
[4]邱道禄,邓敏.细节护理对于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08):115116.
[5]郭庆梅,刘艳,孙丽.浅谈心理因素是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9):236.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4期
作者:吴秀娟
第五篇: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患儿采取的急救措施,对救治危重患儿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时对心跳呼吸骤停患儿采取准确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病死率。现对近年来研究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综述如下。
1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
1.1儿科急诊
儿科急诊是实施生命复苏的重要场所,在维持和稳定危重患儿的生命体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NadkarniV、YoungKD等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死亡率较高,CPR的存活率仅为3%~17%,而院内CPR的存活率为24%左右[1、2]。造成此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CPR开始的时间。金爱春等研究报道,CPR的成功率与CPR开始的时间成负相关,心跳呼吸骤停的五分钟之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时刻[3]。但因院外转运需要时间,最佳抢救时间往往已被错过。
1.2及时现场接受CPR
YoungKD、ThamLP等研究表明,目击者现场对患儿实施CPR能有效提高危重患儿生存的机率[2、4]。因现场CPR可延缓VT/VF或使PEA(无脉心电活动)发展为无收缩节律的过程,而VT/VF或PEA正是心肺复苏时患儿初始心脏节律的表现,是预示心跳停止患儿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多数患儿的主要目击者是父母或监护人,为提高院外患儿的复苏成功率,必须提高父母和监护人的救助患儿的能力,必须为父母和监护人提供儿科的基础生命支持的知识和技能辅导。
1.3呼吸性因素
ThamLP等研究表明,引起儿童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因素是呼吸性因素。同时,也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CPR时有心跳而呼吸停止的患儿存活率与心跳停止的患儿存活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心跳停止的患儿存活率明显较低[4]。因此,早期识别患儿呼吸功能障碍,给予呼吸支持,防止心跳,可有效改善儿科急诊CPR的成功率。许多研究也表明,打通气道是急诊中最为关键的措施,首先将患儿平卧在硬床板上,进行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并采用球囊面罩或气管插管进行加压供氧。即使大脑缺氧超过五分钟后所受的损害为不可逆的,但均要尽力抢救,毕竟患儿的机体耐受性存在差异。
1.4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为CPR的首选药物,如无法进行静脉给药,可采用气管给给药。主要作用是依靠其兴奋α-受体来收缩外周血管,以提高脑和心脏的灌注压[5],但由于增加了心肌氧耗量,易短暂缺氧,因此使用后需严密监护。
1.5预防
相关资料统计,意外伤害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6]。而避免意外伤害的重点在于预防。因此,父母和监护人应该提高监护意识,去除儿童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改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儿科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2儿科急诊心肺复苏预后分析
大量文献显示,有无及时现场接受CPR、心跳呼吸骤停到接受CPR的时间、开始复苏时心跳是否停止、到达医院的时间、药物治疗等因素都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患儿在急诊复苏成功后,部分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衰竭。如果在不了解患儿心跳呼吸骤停的基础原发病或合并症等情况时,即使初步的急诊复苏得以成功,出院后的存活率仍会下降。
3总结
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病死率高,预后差。为提高患儿的存活率,首先必须及时给予呼吸支持,阻止出现心跳停止,其次应该把握好患儿生存链(预防-急诊心肺复苏-早期启动医疗服务系统-高级生命支持)的各个环节,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NadkamiV,HazinskiMF,ZidemanD,sotystatementbythePadeiatricLifeSupportWorkingGroupoftheIntemationalLiaisonCommitteeon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1997,34,(2):115-127.
[2]YoungKD,riccardiopulmonatyresucitation:acollectivereview[J].AnnEmergMed,1999,33(2):195-205.
[3]金爱春,刘福军,刘志军.483例心肺复苏成败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0,19(1):42.
[4]ThamLP,tric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s:epidemiologyandoutcome[J].SingaporeMedJ,2005,46(6):289-296
[5]胡景春,刘晓梅.院前心肺复苏的治疗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33-34,70.
[6]蒋竞雄.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8(1):53-55.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2011年11期
作者:赵霞
第六篇:温振英中医儿科疾病临床辨证用药研究
温振英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中医师承第三、四批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第一届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温振英名医传承工作站”导师,2014年获得北京市医管局授予的“首都名医大师”称号。温老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逐渐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辨病、辨证、治疗、用药体系,尤其在运用自主经验方药治疗诸多儿科常见病证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温老儿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温老儿科常见疾病基本方,结合临床跟师体会,寻找专家辨证用药规律,为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开辟新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分析的病例来自于2002年5月~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特需门诊温振英教授亲自书写总结的临床病历,由跟师学生整理记录。
1.2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儿科疾病诊断标准,病历记录完整、治疗有效、处方用药记录准确完整者。
1.3方法
1.3.1病历资料的录入共收集温振英专家诊疗有效、记录完整的病历,录入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临床医案管理系统,建立温振英专家中医儿科病案方药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主诉、症状、体征、舌脉、诊断、治则治法、方药等信息。
1.3.2质量控制研究人员定期进行全员培训,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员检查数据库录入资料,要求尽量保留专家病历原貌,对难以甄选的病历,请温老及其弟子审核后,最后选定1644份病历,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3.3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方法利用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临床医案管理软件,系统分析疾病、辨证及对应药物,初步确立温老中医儿科常见系统疾病基本处方,进行功效、药性分析,探索专家辨证用药规律。参照计算机分析结果,结合学术继承人随诊经验,初步归纳总结出温振英老专家自成一家的辨证思想,完善温老养阴益气、扶正祛邪理论。
2结果
2.1温老临床治疗儿科常见病、证型、治法、方药
2.1.1数据库中排名前12的温老治疗常见病有:鼻鼽(18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162例),鼻渊(75例),咳嗽(49例),哮喘(44例),厌食(32例),感冒(27例),发热(24例),泄泻(16例),便秘(8例),腹痛(3例),遗尿(2例)。
2.1.2数据库中排名前10的温老治疗的常见证有:风邪内伏(445例),阴虚肺燥(313例),邪客肺窍(296例),阴虚肺热(136例),脾虚肺燥(105例),风邪外伏(68例),卫外不固(52例),脾虚肺热(24例),脾胃不和(24例),气阴不足(13例)。
2.1.3数据库中排名前10的温老治疗的常见治法有:祛风通窍(404例),养阴润肺(379例),健脾润肺(81例),祛风止咳(34例),益气固表(20例),健脾润肺祛风(16例),祛风养阴(14例),健脾和胃(9例),养阴清热(9例),健脾祛湿(9例)。
2.1.4数据库中排名前14的温老治疗的常用药物有:乌梅(666例),诃子(625例),黄精(625例),五味子(617例),石菖蒲(588例),防风(560例),土茯苓(527例),百合(514例),益智仁(467例),陈皮(392例),醋柴胡(316例),白蒺藜(312例),白果(309例),白鲜皮(170例)
2.2温老治疗儿科常见病及药物与证型对应关系
2.2.1温老治疗儿科常见病的常见辨证分型:①反复呼吸道感染(162例)的常见辨证有:邪客肺窍(89例),阴虚肺燥(88例),风邪内伏(84例),风邪外伏(57例),脾虚肺燥(54例),卫外不固(17例)。②鼻鼽(188例)的常见辨证有:风邪内伏(173例),邪客肺窍(141例),阴虚肺燥(101例)。③鼻渊(75例)的常见辨证有:风邪内伏(68例),邪客肺窍(46例),阴虚肺热(30例)。④哮喘(44例)的常见辨证:风邪内伏(42例),阴虚肺燥(37例),脾虚肺燥(6例)。⑤厌食(32例)的常见辨证:脾虚肺燥(16例),脾胃不和(3例)。⑥泄泻(16例)的常见辨证:脾虚复感湿邪(7例),脾胃不和(4例)。⑦便秘(8例)的常见辨证:脾虚肺燥(5例),风邪客于肺窍(5例)。
2.2.2温老治疗儿科常见病的常用治法①反复呼吸道感染(162例)的常用治法:祛风通窍(119例),养阴润肺(78例),健脾润肺(54例)。②鼻鼽(188例)的常用治法:养阴润肺(159例),祛风通窍(159例)。③鼻渊(75例)的常用治法:养阴润肺(61例),祛风通窍(59例)。④哮喘(44例)的常用治法:祛风止咳(25例),养阴润肺(24例)。⑤厌食(32例)的常用治法:健脾润肺祛风(15例),健脾益气和胃(3例)。⑥泄泻(16例)的常用治法:健脾祛湿(8例),健脾止泻(2例)。⑦便秘(8例)的常用治法:健脾润肺(4例),祛风通窍(4例)。
2.2.3温老临床治疗儿科常见病的常用药①反复呼吸道感染(162例)常用药:乌梅(150例),五味子(149例),黄精(148例),诃子(145例),石菖蒲(144例),防风(142例),百合(128例),土茯苓(125例),益智仁(112例),陈皮(90例),醋柴胡(81例)。②鼻鼽(188例)常用药:石菖蒲(176例),五味子(175例),乌梅(174例),诃子(173例),防风(172例),黄精(170例),百合(159例),土茯苓(142例),益智仁(136例),醋柴胡(109例),白蒺藜(108例),陈皮(93例)。③哮喘(44例)常用药:诃子(44例),黄精(43例),防风(43例),石菖蒲(43例),乌梅(43例),五味子(43例),土茯苓(39例),益智仁(37例),百合(26例),白果(25例),紫苑(19例),苏梗(17例),陈皮(15例)。④厌食(32例)常用药:乌梅(27例),陈皮(27例),诃子(27例),黄精(26例),百合(24例),五味子(18例),石菖蒲(13例),生麦芽(12例),生稻芽(12例),山楂(11例),益智仁(11例),砂仁(10例)。
4主要研究结论
4.1证素对比温老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辨证用药偏重于肺、脾二经,喜用温、平,甘、苦、辛之品,代表药有:乌梅、五味子、陈皮、诃子、黄精。治疗鼻渊(鼻窦炎)用药偏重于肺、脾二经,喜用温、平,甘、苦、辛之品,代表药有:乌梅、五味子、石菖蒲、防风。治疗小儿鼻鼽(过敏性鼻炎),用药偏重于肺、脾二经,喜用温、平,甘、苦、辛之品,代表药:防风、乌梅、诃子、石菖蒲。治疗小儿哮喘,用药偏重于肺、脾二经,喜用温、平,甘、苦、辛之品,代表药:防风、乌梅、诃子、五味子。
温老临证认为小儿疾病--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鼽、鼻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以阴虚肺燥为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兼夹它证,因此,各病从治疗原则、用药性味属性上都有一定的相似度。因此对温老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鼻鼽、鼻渊、哮喘的治则证型、治法、用药进行证素对比,可以得出结论:温老治疗儿科常见病用药偏重于肺、脾二经,喜用温、平,甘、苦、辛之品。其代表药有:乌梅、五味子、陈皮、诃子、黄精。
4.2用药经验通过用药频率的统计看出,超过20%的酸涩药依次为:诃子、乌梅、五味子。超过20%的补益药依次为:黄精、生黄芪、白术、党参、百合、益智仁。超过20%的祛湿药依次为:茯苓、生薏米、苍术、石菖蒲。
温老治疗儿科常见病用药频率最多的是乌梅,其性平,味酸、涩,功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乌梅有抗过敏作用,如对动物蛋白质过敏及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对动物肠管有抑制作用。乌梅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杆菌、球菌、及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是为"一专多能"。温老临床应用其多种功能治疗多种疾病,如过敏性疾病、泄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对病毒引起的感染,温老在处方中也常选用乌梅。本品也是温老研制和应用几十年疗效显著的养阴益气合剂、健脾开胃合剂配方的主要药味[1]。
五味子也是温老最常应用的一味药,其性温,味酸、甘,功能益气生津收敛固涩。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该药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有保肝作用,有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作用,可增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还有延缓衰老作用。温老认为五味子是一个防、治结合的药应视作既能调节心、肝、脾、肺、肾五脏,又能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衰老,还可作为广谱抗菌的药物。故近些年来对各系统的疾病,温老在辨证基础上,用五味子的概率很高。尤其是治疗阴虚体质的过敏征,包括呼吸、消化和皮肤各种过敏症,温老必用本药[2]。
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功能开窍、益智、宽胸、豁痰、祛湿、解毒,主治痰涎壅闭、神智不清、风寒湿痹。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石菖蒲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并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其挥发油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对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卡他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温老用此药宣通肺窍治鼻炎取其宽胸豁痰平喘,治肺炎代替麻黄,用其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祛湿消胀治腹胀腹痛,取其有缓解平滑肌痉挛、平喘作用而治哮喘,用其有宣通、益智作用治疗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
益智仁,性温,味辛功能温脾、止泻、摄唾、益肾固精、缩尿。药理学研究认为能升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抗癌、强心作用。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温老治外感病、热性病均以此药作为清热解毒用,理由是因其性味甘淡平,功能清热解毒专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治多种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痈疖肿毒、湿疹、皮炎等[1]。
温老用药理论体现中医整体医疗的理念。“一专多能”的选药体现了温老的重视现代药理研究,主张“扶正固本”、“扶正祛邪”的理念。治疗疾病既要治疗疾病又要调理患者的体质。温老温老整体医疗的理念,治疗疾病既要治疗疾病又要调理患者的体质。扶正并非就是用补法,其实质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协调五脏、平衡气血、阴阳,预防和治疗外感性疾病及内伤疾病[3]。
本研究结论基本如实反映了温老治疗中医儿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特色用药,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此次研究只是一个开端,后续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有更多的学术发现,为总结传承名老学术思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温振英.温振英论整体医疗与辨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2]温振英.温振英医话验案精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温振英.我的中医传承之路:艰辛与辉煌,继承与创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编辑/安桦
来源:医学信息 2016年16期
作者:丁丹丹 张凡 郑军
第七篇:儿科护理带教实习护士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护理(Evigenc-basedNur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护理学科新领域。它又称实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审慎、准确和明智的以现有科研结论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包括四个过程: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循证护理目前正在成为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今年来儿科实习的70名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今年来儿科实习的70名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平均年龄为(20.12±2.35)岁。在征得护生同意的情况下,将7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5人)。两组患者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本研究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其主要教学为: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只遵循指导护生完成常规护理工作,疏于检查学生的实际落实情况和效果;忽略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只注重传统操作技能,疏于强化理论知识。实验组采用循证带教方法,其过程为:(1)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2)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3)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4)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5)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1.3评价指标
由护士长和两名主管护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各护生进行考核评分。考核护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然后比较两组成绩。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护生对带教满意度的评价。其中满意度主要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70~80分)、不满意(70分以下),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以ɑ=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考核成绩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护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后得知,实验组护生考核优秀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1所示。
2.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护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后得知,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2所示。
3讨论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种临床带教方法对护理实习学生的科室综合考核平均成绩和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的影响都有显著差异。传统方式带教的学生和老师双方存在重视打针、输液、发药等最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病情观察能力训练及综合素质培养。在带教中应用循证方法教育者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横向、纵向融会贯通,做到理论指导实际,再由实践回到理论中来循环反复不断提高,能够调动儿科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儿科护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因此,循证护理应用于带教中有显著效果,并能加强儿科护士实习生适应现代临床护理的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凤玲.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02):120-121.
[2]雍春花.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62-64.
[3]林建荣.儿科护理学教学中PBL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497-498.
[4]denghaiyan..ApplicationofComprehensiveSimulationTrainingontheIntensiveTrainingofNursingSkillsfor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D].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2014.
[5]黎娟,彭燕丽.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4.
来源:延边医学 2015年16期
作者:丁艳梅
第八篇:儿科护患关系中信任构建的探讨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在儿科,护患关系主要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的相互联系。信任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是最真诚的依托与支持,信任可以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小儿生命较脆弱,疾病常具有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并且孩子本身承载着家庭、社会更多的关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家长信任与配合,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儿康复十分重要。重构护患信任,寻求护患关系和谐的行为策略,已成为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走近患儿,掌握患儿健康信息
1.1患儿在疾病痛苦的状态下,又要面对住院环境陌生,和亲人分离,对医务人员不熟悉,往往会产生分离性焦虑、恐惧不安、抑郁自卑的心理[1]。以患儿心里特征为出发点帮助小儿适应住院环境,取得患儿的信赖,减缓患儿心理压力,消减患儿反抗心理,消除恐惧。
1.2把患儿及家长当熟人,亲切接待。患儿入院后,护士应把患儿及家长当自己的熟人,轻松自然地询问患者需求,亲切、细致介绍住院环境、科室制度、注意事项。把患儿当成自己的熟人后,护理服务会显得自然得体,使患者备感亲切,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交流基础。
1.3全面评估患儿,掌握患儿全面的健康信息。帮助患儿家长了解患儿健康及相关对策,满足患儿家长对患儿健康信息的需求,缓解患儿家长焦虑情绪,产生一种安全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及家长对护士的信赖,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2]。此措施可以向患儿家长传达一个重要信息,护士关心、爱护、重视患儿的健康,使家属对你产生信任感,放心将患儿交与护士护理。此外护士可调动患儿家长积极性、自主性,让患儿家长参与进来,满足患儿家长对患儿照顾的需求,形成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疾病治愈率。
1.4护士和家长情感互换,相互理解
1.4.1分析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首先护士要多从对患儿家长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家长,多站在家长的位置上想问题,尽量满足其合理性建议及需求。其次,对患儿家长持宽容与忍耐的心态,多一份包涵,同时用正确的理念和专业的知识对其加强健康宣教。护士要努力通过细致、耐心的健康宣教干预并改变患儿及其家属的某些看法及行为,消除患儿家长的疑虑,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积极、正面的结果可不断巩固信任[3]。
1.4.2护士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儿科工作繁重,技术难,风险高,护士精神压力大,福利待遇低,更要面对高水准的服务要求,因此儿科护士都有较高的奉献精神、救死扶伤精神,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护士应该把自身的压力以恰当的方式向患儿家长表达出来,因为我们对得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护士和患儿家长的愿望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而努力。有必要提醒患儿家长,其失去理智的干预行为(如苛刻的要求,指责、训斥)不值的提倡。
2建立优秀的专科护士角色形象,掌握扎实的专科技能。
儿科护士的角色:儿科护理人员主要充当直接护理者,患者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此外,儿科护士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她们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4]。①儿科护士必须热爱儿童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感同身受,熟悉患儿健康的每个细节,做患儿的知己,懂得并体贴照顾患儿,从心里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赖。②儿科,又称"哑巴科",许多患儿是有口难言,儿科护士要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及技能,付出比其他科护士多倍的辛勤、细心和爱心在患儿的病情观察与照顾上,才能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并予以正确处理,让患儿转危为安,这样才能让家长信服。
3增强服务意识,防微杜渐
护士工作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责任心、工作能力等是获得和加强患者及家属信任度的关键,此外良好的信任度也需要精心的维护。
3.1良好有效的护患的沟通护士是维护和谐护患关系的主体,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掌握护患沟通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用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告知性语言、询问性语言、形体语言等,热情对待并重视服务对象。较好地将沟通技巧运用到交流当中,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护理效果的关键。护士在工作中,要多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及家属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5]。
3.2控制和减少护患矛盾和纠纷加强护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防范意识。护士在工作中,要有严谨细微的工作作风,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重视陪人的心理感受,维护患者合法的利益,①有利于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②可以提高发现纠纷倾向的敏感性,纠纷是可控制和防范的。同时,护士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纠纷发生时,避开家属锋芒,积极主动处理纠纷。
3.3期望舆论及媒体的帮助我们的舆论应该客观、公正,期望媒体可以发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正面作用,重建护患信任。
社会信任流失的今天,采取恰当的行为干预,缓解护患关系的紧张是有必要的,正确的策略可以使信任的建立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曹永花.沟通技巧在儿科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1):149-150.
[2]隋立杰.现阶段儿科护患关系特点及对策[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6(6):211-222.
[3]阿比丹木尼尕尔.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3):176-177.
[4]万杰,孙红艳,左萍.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207-208.
[5]如何构建和谐护患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6):198-199.
编辑/肖慧
来源:医学信息 2015年14期
作者:侯菊芬
第九篇: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多发疾病,其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若在治疗过程中未进行针对性的用药,将加重患儿的病情[1],导致患儿不良预后的发生,因此避免药品滥用、误用,选择最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2]。笔者针对这种现状,对1000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相關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收治的1000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调查对象,总结分析其药物使用误区情况,其中有男性患儿550例,平均年龄为(7.2±2.0)岁;女性患儿450例,平均年龄为(6.9±2.3)岁。所有调查对象均符合呼吸道感染检查标准,依据其不同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且对比分析所有患儿的一般性指标,差异较小(P>0.05),可进行临床调查研究。
1.2方法
1.2.1用药误区及应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药物使用误区情况,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①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剂量、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病,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使用不但会产生耐药性,更会出现较多的副作用,在对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前,应先充分了解患儿的病史、查明病因,对症后再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抗生素的用药规范,见效后不可马上停药且连续使用抗生素不超过一周,单一用药优先于联合用药,若药物疗效不明显也不可频繁更换药物,应采取其他的调整及治疗,以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②合理选择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儿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而呼吸道感染又具有病情变化快、起病急的特点,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应采用正确的用药时间用药次数及用药剂量,更好地发挥药物的药效,从而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③应用中西医搭配治疗,确保患儿能够标本兼治:中医可以扶正祛邪,对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一定的帮助,较多临床研究显示在西医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进展较慢时,可搭配中医进行联合治疗,但不能以巩固疗效、保健等目的随意应用中药,故加强中药用药安全知识科普宣传、联合西医共同治疗,可确保患儿能够标本兼治。
1.2.2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1000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用药误区情况,并将情况分为以下几类:①抗生素使用不准确。②用药剂量或时间不恰当。③用药前不具有明显的应用指征。④中药、西药联合使用不合理。对比各情况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2.3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10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同时联合卡方检验对其用药误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若P<0.05则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情况
统计分析1000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用药误区情况,其中有425例(42.5%)患者存在用药误区,有28.5%(121/425)的患者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准确的情况,与其他用药误区情况相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2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对策实施效果:
实施相关应对措施后,于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5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调查(500例患儿的一般性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出现用药误区的患儿仅为26例(5.2%),与实施对策前(42.5%)相比,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充分说明,用药误区对策实施效果较好,合理的治疗和引导可明显降低药物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具有积极作用。
3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易被判断和识别,但病因却很难明确[3],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器官功能尚未健全,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选择最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4]。张晓鸥[5]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药物代谢特征与成人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治疗时,不但要把握好患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要将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用药规则熟记于心。为评价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情况,笔者于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常见的用药误区主要为四类即抗生素使用不准确、药物剂量及时间不恰当、用药指征不明显及中西药物联合使用不规范,其中抗生素使用不准确的情况较多(28.5%),与其他用药误区情况相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封秋竹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充分说明较多人群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不具备常规的医疗知识,抗生素误用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为纠正各类用药误区情况,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于实施对策后再次进行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对策后,出现用药误区的患儿仅为26例(5.2%),与实施对策前相比,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充分说明用药误区对策实施效果较好,具有积极作用,与刘荣会[7]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不同的是本研究将中西药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和药物应用指征情况也纳入了观察指标,观察指标较多,因此结果更为全面,可信度也更高。
综上所述,良好的应对措施是避免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情况发生的保障,更是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8]。严格合理的用药,减少患儿的用药失误,充分发挥药物效果,才能将误用、滥用情况降到最低,真正促进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
参考文献
[1]杜晋康.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6):8-9.
[2]周小建.施益农.徐虹.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儿科门诊中草药处方用药情况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1-2.
[3]郑丽华.浅谈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7(9):93-94.
[4]李娟.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激素治疗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临床合理用药实践,2014,8(20):27-28.
[5]张晓鸥.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调查与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7(19):33-34.
[6]封秋竹,于科,刘力荣,陈风岭,张桂菊[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4):154-155.
[7]刘荣会.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6,9(4A):89-91.
[8]陈作武.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39-40.
来源:今日健康 2016年8期
作者:李延香
第十篇:儿科肺炎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
社会进步速度飞快,人们的人均身体素质偏低,身体潜在疾病往往会在不经意之时危机生命安全,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心脏病,肾衰竭,肺炎等疾病更为常见,由于儿童还处在长身体的时期,身体素质还过于低,对于外界所造成的疾病影响抵抗力不足,疾病的入侵更为容易。在儿童疾病发病情况中,肺炎属于最常见的疾病[1]。从实践出发,以往的常规护理手段已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优质护理,以提升治疗效果。为为此,本次研究针对儿科肺炎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抽选100例儿科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性42例,年龄3周岁~8周岁,平均年龄(5.5±0.5)周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X线可见炎性浸润阴影。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肺炎患者;②无肝肾器官合并症者;③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①心脏病、胃肠道疾病、肝脏肾脏疾病者;②临床依从性差者。将人数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症类型、影像学诊断结果,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对其按照常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从医药护理、观察,普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临床护理。
研究组依据优质护理要求进行护理,主要有对患者病情综合分析,提出适合的治疗措施,实施医药护理、观察,风险评估,普及自主救治安全常识等,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3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某院自行研究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所有患儿家属进行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患者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心理情况,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是指调查研究评分>85分;满意是指调查研究得分在60~85分;不满意是指调查研究的风在6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常规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6%,研究组病患对优质护理的满意度为96%,研究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表[n(%)]
3讨论
肺炎是由多种病源菌引起的肺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性病变.临床上常见,可发生于任何的人群。常规护理方式对其职能做到稳定其基本情况稳定,对治疗康复的效果影响较小,而优质护理更能满足现有的需求。
3.1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对儿童病患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儿童病患的日常生活、观察分析病患需要,满足其要求,并且为其提供舒适干净的治疗环境,以确保治疗的稳定。
3.2优质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于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病患的护理工作水平也逐渐增长,以往常规的护理措施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提升效果较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们对病患护理工作的需求了[2]。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对病患的优质护理措施应运而生,其主要方式是以以往常规护理措施为基础,进而对病患的身体素质充分了解,找出量身定做的营养需求指标,同时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以病患为中心,满足病患护理期间的要求。医院需要对优质护理工作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的培训考察,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利益需求,使其对待工作热情,从以往的工作需要变成主动的对患者护理服务。时常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奖惩,给予优秀护理人员相应奖励。对于儿科护理人员要求更需要严格要求,儿童还无法对自身情况负责,需要护理人员耐心,有效地同其沟通交流,专业水平更高,减轻儿童病患对于治疗的消极、紧张、恐慌等情绪,以保证治疗的效果,护理期间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对儿童病患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
坚持在护理期间保证护理理念,以人为本,对待患者态度热情、亲切,对患者加油鼓励,令病患和监护人员安心。在护理期间,对病患身体状况监督观察,以确保儿童患病身体其他部位无影响,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处理,记录,高效率的护理工作促使病患放松身心,减少紧张感,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在随机选取的100例儿科肺炎病患中,研究组患者的满意例数为48例,常规组患者满意例数为38例;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6%,常规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6%,可以从数据中看出两者有着明显的差距,病患更加倾向于研究组的病患优质护理,满意程度也更高。在临床护理应用中,优质护理对病患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远远高于常规护理,病患在经过优质护理后,身体素质有明显的加强,改善[3]。并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在对儿科病患的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儿童病患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水平,值得在儿科肺炎护理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丽娜.儿科肺炎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05(02):260-261.
[2]刘冰峰.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02(33):74.
[3]朱丽敏,陈明华.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6(11):313-314.
来源:延边医学 2015年14期
作者:汪红英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