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观念及形式嬗变与科技发展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7:06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39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科学在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解放艺术的同时似乎又将其推向了两端,一端回到了启蒙运动之前的艺术科学一体化;一端似乎展示了反偶像、反权威而重视内在生命的东方禅学。文章从西方艺术史上的三个时期:古典艺术时期、现代艺术时期、当代艺术时期,分别梳理和阐释西方艺术变化中科技的作用并探究两者的关系。[1]

  关键词:艺术嬗变;科学;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

  相对于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同根同源,西方艺术则与科技紧密关联,ART的第一词义即是“技术”。从柏拉图“艺术摹仿现实”的技术意味发展到亚里士多德“艺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和法则”的科学意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现代艺术中,从对科学具有实证性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到反理性而重视内在情感和精神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当代艺术中,从数字艺术所呈现的“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到“强调人本主义”观念;从传统到当代,从观念到形式,西方艺术的嬗变与科学的发展一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一、西方古典艺术时期绘画观念及形式与科学的关系作为西方艺术的起源之一,古希腊时期的艺术观念肇始了西方艺术与“理性”密不可分的关系。源于几何学的“和谐”比例观在古希腊时期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准则,规定着“美”的创造。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艺术在技术和观念两方面的双重革新。不但为艺术带来了透视学、解剖学,更为艺术表现转向对“现实的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关注提供了新的社会语境。无论是柏拉图美学观念中的“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模仿”,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的创作靠模仿能力”,都使古希腊艺术以一种摹仿的名义(希腊语中“技术”technê和英文的“艺术”Art同来自拉丁语ars)带有了“技术”含义,并逐渐在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反映了事物一般的规律和法则”中发展出“理性”的意味,这催生了艺术对于“真实”的追求,由此孕育了三千年前极其圆熟的写实技术,生发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风格。五至十四世纪的欧洲则更多的沉浸在“神性”中而淡化了“理性”,艺术以夸张和变形的形式表现精神世界,直至十五世纪“理性”重新回归并发生了由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型:“水动力”的运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的发表等自然科学发展以及实验科学的兴起使人类可以研究和运用自然规律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此时科学仍是宗教的附庸,但人的目光开始转向现实的客观世界。艺术开始以人的形象塑造神像,产生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融入浓郁人性的古典风格以及卡拉瓦乔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古典风格:拉斐尔绘画中的圣母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典雅的母性光辉,米开朗琪罗作品运用了严谨的人体解剖结构,卡拉瓦乔在绘画中展现了不完美的现实……科学将绘画从中世纪推向了体现了“人”及现实生活的文艺复兴,并以新的科技成果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随后,波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随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的解放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兴起,为艺术融入了更多的世俗性。发展到17世纪,法国学院以科学的标准审视艺术,认为色彩和情感都“不宜与科学的原则予以验证”,从而制定了“对称、秩序、规整、庄重、抑制和明晰”的艺术标准,并将这种“完美的形式”借由“学院”推广开来。

  二、西方现代艺术时期绘画观念及形式与科学的关系

  有的学者将19世纪“现实主义”对程式化学院风格的反叛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开端,有的将马奈画面中对“三维结构”和“光”的消解所产生的“平面风格”以及对现实的关注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端,还有的学者将塞尚所引导的对于画面纯粹形式的探索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肇始。西方艺术形式在19世纪中期向现代转向的背后是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的观念意识的改变。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实世界,对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充满信心。一方面,由科技的发展引发的“实证主义”观念深入人心,西方艺术世界由对宗教题材和文学题材的眷注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实证主义的观念催生了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现实主义者”库尔贝表明:他只画自己看到的景象,印象主义者则“在其绘画中体现了一种视觉现实主义”[2]。另一方面,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的解放,浪漫主义开始寻求“自我”的意义及强调对于“个性”的表达。科学的自由精神和探索精神使人们用新的态度判断世界,革新意识深入人心。由此开始,艺术观念及形式便在因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引发的物质世界和人文思潮的剧烈变革中以前所未有的频率不断演化。科学在多个维度上对艺术面貌的创新形成了助力: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各地艺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促使了各地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科学探索精神在这一时期成为艺术的主要精神;新的科学成果为艺术的创新开拓并指引了新的方向,以上诸因素促使西方科学三大类之“感觉科学”与“自然科学”开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促成了20世纪以后现代艺术创新的爆发。对于科学不断给出的对于世界本质的新认识,以及科学和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现代艺术给予了两种不同的反馈。一种是“相信科学可以造福人类的可能,对时间的关切,对理性的崇拜……所有这些都以不同程度联系着迈向现代的斗争”[3],以此,绘画开始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探索,也以自身探索着科学,以探索的精神展示着先锋性,争取着代表未来的权利,与同样具有先锋意义的科学建立了紧密联系。20世纪,相对论的出现、X光和“第四空间”的发现、心理学、潜意识学等一系列科学的发展连同新技术的产生为艺术形式的不断翻新提供了思想启示和技术支持。马奈对于光反射作用的兴趣和表现使绘画趋于平面性,印象派对色彩的分解使印象主义绘画带有了科学意味。新印象主义借助了谢弗勒尔的《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以及罗德的色彩科学理论《艺术原理》,他们运用数学公式对作品的色彩构成、构图中线条的均衡性以及观众的眼睛合成颜色的距离进行科学的演算,以科学的方式探究和创造美;“立体派宣称用艺术代替科学,或至少创造一种他们自己的科学”[4];未来派则宣扬“机械美学”;“超现实主义”将当时心理学最新的潜意识理论作为了其理论基础。虽然西方艺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但很多时候,艺术表现成了对新的科学观念的“再读”“演化”,甚至“误读”。艺术对于科学的另外一种反馈即是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否定”和“反抗”。艺术家以在作品中寻求个人内在的情感表现或在欧洲以外寻找心灵寓所的方式反抗工业社会对于人的异化。艺术的反抗也是连续的,高更以塔希提岛系列作品对于“原始”进行寻觅,表现主义将艺术定位于寻找内心世界的真意,“他们的那些形象被歪曲了的绘画旨在探索某种心理状态,而不是追求数学意义上的形式要素和透视焦点”[5]。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借用了非洲原始雕塑文化,杜尚则以表现机械的方式来反抗“机械美学”。但科学以改变人类的认知而提供判断的标杆:有的理论家认为现代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原始文化符号的借鉴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启示。

  三、西方当代艺术时期艺术观念及形式与科学的关系

  战争引起了人类对科学的重新思考。二战以后,当代艺术由外在的形式领域普遍转到了内在观念领域,体现了丹纳所谓的“第三领域的美”[6]。一方面,艺术进一步解放,甚至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推崇中解放,转向了对个体的内视以及对人类问题的思考和诘问,这一演进过程与科学带来的人类观念的演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方面,无论“后现代”是“现代”的一种“未完成的形式”还是与“现代”的“断裂”,艺术作品仍旧保持着与科学的“知识型”(福柯术语)的紧密相连。发展至今,很多当代艺术的创新仍然和信息学、生物科学、系统科学以及心理学的前沿方向相关联,同时,科学技术为当代艺术的形式创造提供了不可忽视技术支持。如“控制论”的提出为多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媒体技术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也不断地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表现手法,并为当代艺术对于空间的认识和表现、对于观者的多感官触动等方面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不断拓新了艺术表现方式。在数字艺术中,数字技术和艺术已逐渐融合为一体,这似乎又应和了启蒙运动之前的科学与艺术一体性。

  从表层意义层面,科学推动艺术不断变化创新,促使艺术从一元走向多元化;从深层意义层面,科学的发展推动艺术走向不同的两端,一端保持着与科学的紧密关联,体现着西方艺术理性特征,另一端走向了对于“人本”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于科技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的抵牾。诚然,艺术创作不能与其所存在的物质世界及科学所提供的技术截然分开。但这两个总的发展方向却逐渐地变得明显起来。一方面,艺术与技术从启蒙前的一体化经过短暂的新印象主义发展到当今盛行的数字艺术,两者复又显示出一体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从美术作为研究科学的一个分支,发展到“美学的自执能够成为决心”以后,作为“自由领域”的现代绘画逐渐开始了对科学所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审美批判(对于人本身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哥特式艺术)。如同毕加索和高更画面中对“原始”的追求,艺术在科学带来的改变和异化中逆向寻求“人类最初的自我”,而这种对“自我”的关注在工业革命和科学的继续发展中不断酝酿,反而演变出与西方理性不同,而近中国禅学的精神:艺术逐渐转入关注心灵和内在生命,欲以把人从政治及生理和精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在西方一些评论家的观念中,杜尚等艺术家在后现代时期便表现为一种洒脱的“弃”的禅味,“西方人甚至这样评说:杜尚就是禅”[7]。艺术对于心灵的表达及艺术与人类情感及精神的交流始终是其独特的属性和功能。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意识和观念,从而也能够对科学发展的方向提供人文的关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对于科学的借鉴应基于“创造性”和“艺术美”的追求。相对于科学的客观性,“艺术性”应是艺术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分期根据王瑞云.西方当代艺术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4-24.

  [2](美)威廉•弗莱明、玛里安.艺术与观念[M].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81.

  [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1.

  [4](意)L`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M].迟轲译.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美)威廉•弗莱明、玛里安.艺术与观念[M].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2.

  [6]王瑞云.西方当代艺术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13.

  [7]王瑞云.西方当代艺术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37.

  作者:曹玉玺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