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语文,有效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19:22:39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65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总结与反思。有不少课堂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会被听课者评之为\"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新课程气息\"。其实,从阅读心理、学习方式、文本解读、教学策略诸多层面来看,语文课堂需要适时的安静。  

关键词:语文课堂;安静
  现在有不少课堂为了追求表面上"发言踊跃",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肤浅和低效,生怕课堂片刻的沉默,会被听课者评之为"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新课程气息"。其实课堂既需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学语文多是阅读沉思的事,闹闹嚷嚷的课堂无法深入思考,喧闹的课堂需要适时的安静。
  一、阅读心理层面:心灵的震撼是"相顾无言泪千行"
  【课例呈现】: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王圣民老师一次在向学生介绍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后,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沉默"来使学生加深体验。他提了一个问题:"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接下来的情景,王老师在自己的课后记中是这样描述的:
  "刹那间,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我重复了一遍,依然很安静。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同学沉静地举了手,她们感到投向她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便显得更矜持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我又发问了。寂然无声。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还是寂然无声。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自责、不安的神情--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王圣民:《享受沉默》)
  阅读心理过程是由阅读的认知过程和阅读的调控过程所组成,其中,阅读的期望调控对阅读的认知过程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它是实现阅读认知过程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阅读的期望调控。
  王圣民老师正是善于运用阅读的期望调控,通过让学生静静的举手来调动学生的高度注意,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深刻的思考反省。这个让学生沉默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倡导的"教到学生心上",她曾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当分析到这篇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时,突然模仿韩麦尔先生的表情、动作,静静地站在讲台前,课堂的时间顿时像凝固了一样,整个班的学生都走进了一片悲愤之中。
  二、学习方式层面:深入的讨论是"非宁静无以致远"
  【课例呈现】:(某教师执教《珍珠鸟》片断)
  老师宣布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吟诵美读,合作探究"。
  生:我找的是"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上睡着了",美在小鸟对我没有惧怕之情。
  师:你敢在陌生人身上睡吗?你一般在什么人面前睡得香?
  生:在自己的妈妈怀里。
  师:那小鸟怎么会不怕我呢?
  生:小鸟学到了人的贪婪,所以会到人身上。
  生:是别人训练过了。
  生:对,就像去动物园一样。
  生:那是因为去动物园的人很和善。
  师(微笑):那我问你,当一个陌生人来到你的面前,你怎么知道他很和善?
  生:小鸟是善良的,它没有贪婪之心。
  生:小鸟一出生就具备被驯养的素质。
  师(依然微笑):如果小鸟一出生就会听人话,那叫它叼个手机过来行吗?
  全班大笑,在这样的讨论下,课堂是越来越活跃喽!
  此等热闹的背后,思维是何等的肤浅和低效!课堂讨论其实已经陷入到无止的聊天之中,缺乏有深度有分量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当学生在泛泛而谈,游离于文本价值倾向之外时,教师应及时的指导他们,让学生静一静,学会在对话中进行冷峻的理性思考。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文本思想精髓,而不至于说歪理,耍嘴皮子,说俏皮话;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后,才能把对话、讨论引向深入,而不至于相互攻击、嘲讽、漫骂。
  而这种理性的思考是需要时间,需要静思默想的,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文本解读层面:个性的感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课例呈现】(这是某位老师在执教《奇妙的克隆》时安排的两次读课文)
  第一次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
3、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教室立刻书声朗朗)
  第二次读课文,探究课文重点语句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室里再次书声琅琅)
  细细分析这位老师两次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此两处安排朗读和齐读是不妥当的,应该让学生默读。
  第一次所提的问题是要求学生筛选信息,学生默读比朗读更容易达成此次阅读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筛选信息,提炼要点。第二次提的问题是体会关键句含义,进行个性化解读感悟,这就更需要选择默读这种方式了。因为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能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可谓是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个性化的解读是需要静静品味,反复揣摩,而后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
  四、教学策略层面:片刻的冷场要"熟读深思子自知"
【课例呈现】(马骉老师《老王》教学片断)
  (学生在自由朗读了全文之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什么意思?
  师:这问题问得很好,有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呢?
  (教室里静悄悄)
  师:暂时不懂没关系,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不幸者的不幸表现在哪里?幸运的人的幸运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开始静静地读书,几分钟后,学生交流老王的不幸和善良,都被深深感动了,之后,老师再次把刚才学生的问题摆出来)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生:"我"没意识到老王送我鸡蛋的真正用意,老王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 ,而我却还拿钱给他,没有把他当朋友,所以感到愧疚。
生:"我"是平白地占有了老王的友谊,我没有像老王关心我一样关心老王。
  从以上片段看得出,当学生思维出现暂时的阻塞时,可让学生"熟读深思"。
  充分理解文本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理解为基础,为此,须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一篇好的文章,其深邃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往往蕴藏在内涵丰富的字里行间,要挖掘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少不了揣摩涵咏、沉潜推敲、咀嚼玩味、品味比较。所以,在疑难处不妨"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可能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在执教口头作文训练课《给我一片绿》时,讲课伊始,所要求学生的,就是将板书的作文题"先在心里""默念一遍",且在"稍停"之后, 再"小声""大声" 各念一遍。这默念绝非随意之举, 恰恰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起始环节。其用意就在于强化思维,加深理解,让课题在学生"脑海里印象深一点"。
  综上所述,语文课多点适时的安静,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境,老师又何必盲目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