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研究在美国开始兴起,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景观评估和环境感知是两个研究重点。阿诺德。伯林特(ArnoldBerfeant)是该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伯林特是美国长岛大学哲学教授,曾担任国际美学协会的主席。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四部::审美体验的现象学》(1970)、《艺术与结合〉〉(1990)、《环境美学〉〉(1992)、《生活在景观之中:走向一种环境的美学》(1997);另有编著两部,即《环境与艺术》(2002)和《自然环境的美学》(2003)。伯林特的环境美学研究力图建构一种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关于环境的体验和感知模式以及相应的体系,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环境美学》和《生活在景观之中:走向一种环境的美学》两部著作中。
一、建立-种“结合的”美学
什么是环境呢?说到“环境”(environ-mrnt)—词,人们往往联想起人类周围的环绕物,把它当作与人相对立的物质性的存在,因而伯林特认为,“环境”这个词不是一个很好的表达。他所说的“环境’并不含有与人相分离的意义,而是包括人在内的一种总体性的概念,在这种有机的、整体的意义上,它与生态概念相似。伯林特谈到环境的时候,也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是远离自然环境的,但却无时无处不被包含在环境之中。他所理解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包含人和场所(place)的统一体。伯林特之所以不用“生态”这个词,是因为在他看来,生态概念虽然无所不包,但仍然把人类环境这个综合物给客体化了;它虽然是一种整体,但将被用来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此外还有“宇宙”(universe)等一些可以表达这种含义的词汇,伯林特都作了比较,但最后仍然选用环境来表述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因为环境美学这个学科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发展,更多地涉及到应用和对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环境一词,在他看来,可以使研究落到实处,从而使环境美学的理论走向深入。
伯林特关于环境美学的建构,在基本的思维方法上,和传统美学尤其是以康德为代表的美学思潮相比,具有“结合”(engage¬ment)的总体特征。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是在主体和客体分离、人和自然分离以及审美和实践分离的基础上进行的。伯林特认为,环境美学的研究要克服这种疏离式的传统美学研究,建立一种以“结合”为特征的新的美学模式,即实现人与自然的结合、主体与客体的结合、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他指出,首先,把人类和自然分开来在哲学上的论据并不充分,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在实践上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关于人与自然的结合,伯林特主要谈到了西方一些哲学家的思考,如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斯宾诺莎、谢林、爱默生等等。他认为这些哲学家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都主张人与自然的结合。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的一些哲学运动,如实证主义、进化论、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也都体现出了一种相似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重新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的努力正变得越来越有影响,人类中心主义受到质疑,人们提倡保护环境和生态,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其次,在主客体的关系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受到谴责。伯林特认为,自我和外部世界是具有连续性的,要把人类和他们的自然文化环境联合起来。环境的连续性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属人的环境,是一种生活的景观。伯林特致力于发展连续性的主题,从身体到建筑、到教育过程、到社会,因为它是各种讨论的基础。从大的方面来说,对连续性的讨论基于一种唤醒的体验的感觉,基于一种通过其生动性和力量打动我们的情境,它会引导我们扩充我们的体验,抵达作为我们家园的世界。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区别和差异,伯林特说到连续性的时候更多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而非认识论的意义上。伯林特认为,连续性又有模式、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有社会的连续性、物理和空间的连续性以及时间的连续性。
第三,关于审美和实践的关系,在美学史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其中一派可以康德为代表,另一派可以杜威为代表。康德主张审美和实践的分离。康德认为,与涉及欲望的道德感不同的是,审美能力与实践活动无关,审美活动是不涉及利害的。康德之后有不少哲学家遵循康德的分析模式,主张审美是不涉及对象的实际功用并能普遍产生愉快的,赞同审美欣赏的模式是一种无利害性的同情式的关注和凝视。这种思考脱离了日常经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审美经验又应该把这种实践意义考虑进来。这种困境清楚地表明了审美经验的疏离性模式是不充分的。实践性的关注必定要影响到审美价值。所以,康德在审美判断和实践理性之间作出的划分,不适宜作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础。而在杜威看来,审美具有实践上的意义,而且是从生物体与他的环境相互影响的最基本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杜威反对美学研究以“艺术”为中心,主张审美、艺术和日常经验结合起来,恢复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杜威所主张的美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结合,直接成为环境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当代的许多美学家从杜威的思维方法出发,把研究集中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景观,是对以往美学家的一个纠正。与康德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经验相反,环境美学研究的兴起说明,美学的研究应介入日常生活,为现实生活服务。
二、美学走向生活
美学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要突破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研究领域。环境与艺术相比,作为审美对象有一些显著的特征。首先,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环境不像艺术品那样有确切的作者,环境的形成很少是单个人的作品,而更多地是集体和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晶。第二,环境具有不确定的形式。环境是不断生成的,流动不拘,时刻都在变化,不是僵死不动的。它是一个活的事物,在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共同影响下发生变化。第三,环境需要我们投入全部的感知。传统的看法认为,视觉和听觉感官对审美更重要,是审美感官。对艺术品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一种或两种感官进行的。而环境美学认为,对环境的感知涉及人的全部感官,是人的所有的感觉共同参与形成的。伯林特在书中多处引用梅洛•庞蒂的思想。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主张所有感官的合作,包括触觉,因为我们不是通过相分离的渠道进行感知活动。环境感知的现象学必须是更具包容性的。第四,环境拥有与艺术不同的审美标准。伯林特认为,不能简单地用艺术的欣赏标准去套用自然。如对艺术有独特性的要求,但对自然来说就不适用,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欣赏日出和日落,都会感受到它的美。自然的重复性,它的细节、无尽的变化等都需要新的欣赏标准。他认为,为艺术而设立的审美标准往往在环境体验面前失效。
美学的研究领域扩充到环境,应当如何对环境进行感知呢?伯林特认为,传统审美往往采取一种静观的方式,主体和对象是分离的,并且需要一定的审美距离。而对环境的感知与此种方式是非常不同的,人是积极的参与者,环境的欣赏要求一种与人紧密结合的感知方式。这种参与是人与对象积极的互动,是相互的敞开,是观者和物体共同的参与。这种参与的欣赏,伯林特称之为审美的结合。
感知是伯林特进行环境美学建构时所关注的中心。他认为,感知是人类生活的中心事实,也应该是美学的中心术语。不管是对人类生活还是审美体验来说,感知都应居于中心地位。体验是感知的,环境美学要确证环境中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在环境的欣赏中,视觉的和形式的因素不再占主要地位,而价值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伯林特作了许多具体的分析工作,如对城市、博物馆、迪斯尼乐园等各种场所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场所带给我们的体验,以及怎样才能把这些场所变为一种结合的环境,为了欣赏和为了体验的环境。因而伯林特对环境的规划设计也提出了要求,即一切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体验,不管是大的尺度,如城市的规划,还是小的尺度,如博物馆的设计。以博物馆为例,伯林特认为,大多数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和展品摆放忽略了人的体验,以至于置身于这种空间的人们很少能获得最佳体验所需的合适的欣赏距离。而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有自己特殊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促进审美的欣赏,促进审美结合的体验,因而对博物馆的设计应该围绕这个目的进行。这种空间鼓励的是亲密和联系,而不是艺术品的孤立隔绝。这是一种欣赏者和作品的积极的感知结合,一种包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如此亲密以至于在观者和作品之间发展了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一种感知的连续性。总之,它是全部人的感官和作品的一种相互结合。
哪些环境可以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呢?伯林特认为,环境的审美所面对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如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等,也不只是专门的审美场所如博物馆和音乐厅等,环境涵盖了一切事物,在我们体验到的所有环境中都有一个美学的方面,包括整个自然:城市和乡村,工厂和博物馆,沙漠荒野和冰川峡湾,商业地带和田园景色,工业化的景观和山中湖泊,等等。伯林特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证明这种结合的美学在各种领域内的应用。这里,伯林特更为关注日常生活的普通环境(commonplacesettingsofev¬erydaylife)伯林特尤其强调结合更应该是和日常生活景观的结合,如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休闲的处所和当地景致等等,正是这些地方才更容易显示出生活的质量。所以,如何把美学引入日常生活,发现平凡景观的意蕴,是伯林特关注的一个焦点②。他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进行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否意识和注意到,它们都进入我们的感知体验并且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它存在于一切清风、溪流之中,也存在于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和我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中,这些地方在我们的生活体验和记忆中都留下深深的印象。揭示我们生活中的场所的意义和有意义的场所是环境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场所是我们栖息的特定的景观,它是就地的和直接的,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连接人和环境的和谐的整体。他认为,在场所中可以实现人与环境很好的结合。场所给我们一种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依附。场所是我的肉身(flesh),我也是场所的一部分,我和场所互为肉身,两者是连续的。我们对待场所应如自己身体般珍爱。
伯林特主张人与环境的结合,那么他如何看待人类实践对环境的改变呢?是不是自然本身总是美的,而人类对环境的实践反而产生了丑呢?伯林特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并不必然是否定的,有许多两者完美结合的范例。至于失败的改造,主要原因只能是人类的自私、狭隘、漠视和剥削性的资源开发。事实上不可能没有人类的出现,而且如果没有人类,就失去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不能认识到自然的价值;人类的出现对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识的产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要引导人类活动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三、发展环境批评
伯林特认为,虽然环境批评和建筑批评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许多不同。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建筑批评的范围和目标有清楚的界定,它把建筑看作是一个物体或者置于环境中或者置于关系的网络中,但把建筑当作物体来看待是无疑的。而环境的界限既不明确,同时它也不是一个物体。前面已经提到,环境是包含了人的参与的,并且由于地理和功能因素的影响,它的范围是变化的。所以,把批评局限于规划、设计和建造是不够的,因为整个感知和意义的领域将被忽略,审美体验的关键作用也得不到彰显。其次,建筑批评常常被形式的、技巧的和外部的思考所控制。而环境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被认为可以脱离人而单独存在。所以,事物被感知的方式和它被建造的方式同等重要。因为伯林特所谈到的环境包含了人的因素,所以他认为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是极有价值的,如人文地理学、环境心理学和现象学方法。第三,建筑批评关注建筑的设计者即建筑师。而大多数的环境没有设计者或者至少没有惟一的设计者。环境在历史的维度里,自发地形成和演变,其中反映出来的不是个人的想法,而是一种文化的审美趣味和过程与当地自然特征相融合的结口果。
虽然环境不是物体,但为了批评的目的,它必须是我们可以体验的处所并对我们来说可以被识别。我们必须继续把感知体验作为环境欣赏的基准。在环境批评中,描述是一种重要的批评模式,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描述可以帮我们注意环境的一些特征和过程,否则它们可能不被注意到。在描述的技巧中,现象学的方法是获得一个直接描述的最有力的工具。解释的策略也吸引了环境批评家,这里,艺术批评中的各种方法同样可运用于环境,如形式的、道德的、神话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新批评的、解构主义的等等,它们在运用到环境当中时只需要稍做改动。同时,评价(criticalappraisal)也是环境批评的一种功能,它对环境的价值作出判断。描述与评价并不是分立的,也不必遵循一定的顺序,利用这两者可以指导和增强感知体验,而环境批评的目的就在于增强欣赏体验,提高审美的价值,最大程度降低审美危害(aes¬theticharm)。这里伯林特所谓的审美危害是指拒绝感知的丰富性和知觉的充分性,使人们变得麻木,阻止、损害和削弱人们体验的能力。
环境批评可以发现我们栖身于其中的肯定和否定的景观审美价值,因而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确定一种环境的审美价值,包括欣赏和评估两个部分,这两者都不仅仅是沉思,不是被动的视觉愉悦。对景观的欣赏意味着一种结合。
伯林特认为,发展一种环境批评,还可以从生物学和艺术中求得借鉴。生物学贡献了整体的观念,而艺术则使我们认识到感知过程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形成受知识和过去体验的影响。它们共同对景观和体验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批评的基础。此外,环境批评还需要理解关于环境的地理、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过程因为这些因素都对景观的形成有着影响⑥。环境批评还必须发展一套明晰的种类来判断景观,如“平凡的”、“不完满的”、“不适宜的”、“乏味”、“琐碎”和“破坏性的”等概念在判断景观否定性的一面时就非常有用。
环境批评使人们认识到环境的审美价值,并且具有鉴赏力和智慧地赞扬它。环境批评可以使人们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环境的审美维度,以至于环境的审美价值获得和其他环境价值一经济的、保护的、历史的、道德的一同等的地位。环境审美价值的重要性一旦凸显出来,人们会以对它的认识去影响环境。环境批评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批评体系,它将获得权力和影响。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