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它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历来众说纷纭,而笔者则通过文本意象(杨柳)分析法,同时结合《背影》与《一封信》认为,《荷塘月色》的基本主题思想在于思乡。
关键词:《荷塘月色》;杨柳;满月;《背影》;《一封信》;思乡
对于《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已经是众说纷纭,但是笔者仍然要不厌其烦的在此论述一番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杨柳”在古代的意象中是表示“送别”、“春天”、“美女”等。在“送别”这一意象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就是思乡,所以,在古代涌现出来许多的带“柳”的诗作,它们有的表现着送别,有的表现着思乡。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i这明显是一个送别之作,是否有睹物思乡之作,回答是肯定的,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ii还有白居易的《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iii这些都是典型的代表。
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丝飘荡,游子飘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亲人、朋友。那飘逸的柳枝,寓意丰富饱满。
一、《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然而在我们所学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出现了许多“杨柳”的意象,它们寓意着什么呢?很长时间,人们对于朱自清的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思想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不满现实,向往光明;第二,怨愤与向往;第三,不满现实,寻求解脱;第四,不满现实,超脱现实;第五,泄愤懑;第六,苦闷彷徨与寂寞;第七,内心矛盾与解脱;第八,有浓浓的哀愁;第九,不消沉,无哀愁;第十,彷徨苦闷却无不满;iv第十一,认为《荷塘月色》固然表现了朱自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流露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主要还是表现自己“众人皆醉而吾独醒,众人皆浊而吾独清”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v
还有人认为是含蓄地描写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自己对于生命、生活和现实的独特认识;甚至是,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vi
二、《荷塘月色》的纯文本主题思想——思乡
而笔者觉得,以上这些说法早已背离了文本本身,甚至感到荒唐。虽然我们在分析一篇文章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将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意图、心理倾向等参杂进来,但是文本才是分析的基础,如果背离了基础,那么什么也谈不上。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以文本本身为重,因为,一旦作品问世,它就已经不再是作家自己的私有财产了。只有这样,我们对作品的分析才更加准确,不至于误人子弟。
三、《荷塘月色》思乡主题的表现——杨柳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多次的写到树,但是,这许多的树中,唯独点出“杨柳”,是为何意?在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四处“杨柳”,并且是与其他树进行比较的进而突出。《荷塘月色》开篇写出门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vii这也是我们现在公认的文眼所在。而后写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的情景,最后笔锋一转,写到“到底惦着江南”,由荷塘月色到“到底惦着江南”,乍一看,两处并不一致,而且与题目似有不合之嫌,颇有些突兀之感。
其实不然。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爱注意文章的题目,这固然重要,但是有时侯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也会有所出入,并且有时文章中的某些词句也似乎与此有所不同,似乎无关紧要,而作家的笔并不是随意的,既然出现,那么它就会有其出现的必要和作用,就如这篇《荷塘月色》,进而认真仔细地翻阅一下文章,就会发现作者在着意点出或不惜笔墨的刻画“杨柳”意象。
对于一个自称是扬州人的南方客居者朱自清先生而言,家乡再怎样的不堪,也是其心灵最终的归宿。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追求,羁旅漂泊,这种流浪似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有情者而言,都将无法接受,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正如程世和先生所讲的那样“《荷塘月色》表达了一个‘自叹劳生,经年何事’的‘京华倦客’对多水的故国江南的乡思之情。而对于故国江南的思乡之情,向来古往今来无数南人居北者所共有。”viii因此,情寄杨柳,寄寓何情?——思乡。
四、《荷塘月色》之杨柳与《背影》和《一封信》的关系
还是那句话,“杨柳”在古代是送别的东西,自汉代就有长安灞桥送别,后世的长亭折柳,是令人伤心的东西,这里似乎又寓意着两年前——即一九二五年的《背影》,而且,这是写于“四·一二”的枪声之后,作为一个民主人士,鲁迅曾经说过,“对革命抱着浪漫蒂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失望之余便心境愁闷,惆怅满怀,勾起思乡之情,那“山乡水乡”、“醉乡梦乡”ix的日子时时刻刻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正如他在一九二七年九月所写的《一封信》中说的那样:“现在终日看见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有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x
作者的家在什么地方?是清华园吗,不是,那只是一个临时的住所,他的家在江南。“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但他1903年到扬州,到1916考上北京大学才离开,他的父母在扬州,他的妻儿大部分时间在扬州,写作此文时还有两个孩子在扬州父母处。所以他对扬州很有感情,自称‘我是扬州人。’”xi而扬州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地方,而杨柳在扬州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景色,至今还有“隋堤柳”等这样的景点xii。而对于历朝历代的文人世子而言,江南也一直是一个向往的地方,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因有对江南中国山水的前期涵咏与爱赏,正因有禀承于东晋南朝名士以至于中国历代士人‘江南情结’的精神影响,由南入北的朱自清写下了令他惦着江南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xiii而且我们不要忘了,大革命失败后,最主要的反革命大屠杀就是在江南等地最为严重,而正是因为这样动乱的时候,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那个离去的“背影”,尽管他们之间有着不愉快的矛盾,但是毕竟是父亲,他不能不为父亲担忧,俗话说:“父子没有隔夜的仇”,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在不远游”,更何况事情早已过去,所以,他在这时,写了那么多的杨柳,而且写得那样的清晰和深沉。
最后,作者的一句“我到底惦着江南”,更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文中,在写杨柳的同时,还写了《采莲赋》、《西洲曲》中的句子,如果作者没有思乡的情怀,为什么将江南采莲的情景记得那么的熟悉呢?还那样的深情?有人说,写这两首古诗,是为了表现出一种对美丽女子的向往,而荷花是女子的象征xiv,我们岂不知荷花是君子、圣洁的象征,正如周敦颐《爱莲说》所讲“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在佛教中,莲花更是圣洁之物,不可沾染,因此,笔者认为,荷花只是文章中一个景致,如果应要将其视作什么象征物的话,它也不可能是女子的象征,而这种抛开自己妻儿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并成熟起来的文人来说,难道还想着逛窑子,泡马子吗?这无疑是玷污了朱自清的清白。更何况作者在江南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对于江南那种本来安逸生活也是同样的向往,可是现在不同了,作者身在北京,不知道现在的家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这才是最令作者牵肠挂肚的。
情系杨柳,寄寓苦闷彷徨的思乡之情,在《背影》最后一句话:“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xv也正是他现在惦念家乡,担心父亲安危的情绪。悠悠情丝,将“荷塘月色图”、“江南采莲图”、“睹物思乡图”串在一起,浑然一体,举头望满月,又看见杨柳,怎能不让游子想家。因此,我们说,《荷塘月色》是《背影》和《一封信》甚至是后来许多文章之间的桥梁。
五、《荷塘月色》中满月与杨柳意象的相辅相成
在文中,还有一个意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满月”。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其他样子的“月”呢?比如弯月,弦月等,这些也是月呀,而在这里作者唯一点出的就是“满月”是圆的,而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月亮一直是人们寄予乡思的自然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就寓意着团圆。在一年中,至少会有两个团圆:“中秋节”和“元宵节”,而这两个节日,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珍视的时刻之一,因而也间接的说明了《荷塘月色》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感。正如李白《静夜思》中所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恰恰应和了“杨柳”所寄托的感情,正所谓“露重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是“一层淡淡的云”却将思乡的情怀蒙上了一层灰纱,叫人活泼不起来,尽管在整篇文章中都充满着美丽的景致,但是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早已为美景泼上了寒冰,也正是月无朗照所表达的郁闷压抑的心理。满月本来是好的,有所谓:花好月圆,但是人是否圆呢?在反革命政变中的中国,乱成了一锅粥,人们的心也都冷了一大截,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何曾不是呢?面对家乡不可预测的苦难,只能这样的用文章来寄寓。
总之,《荷塘月色》在这八十多年里,给予了人们太多的无奈,也同时给予人们太多美的享受。而对于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分析,我们不能单单从其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来着手,而对于那些利用心理学xvi、叙事学xvii、结构主义xviii等方式进行分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文本本身才是其主题思想流露的源头,而且散文与诗歌有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便是,散文同诗歌常常运用各种意象,而在文中经常出现的那些意象,则需要我们倍加的关心,同时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不论怎样,意象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亮点,这同样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出现,这些景物,并不是凭空而得的,而是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我们的分析不能背离一定的传统观念,但是,对于新兴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也需要慎重的斟酌,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人和事,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将过去的标准强加在现代人的身上,我们虽然说分析文章,需要纯文本的分析,但是,总而言之,它总要烙上时代的印记,只是这方面我们不能看的太重,只有结合文本本身,我们才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最后的结论是文中多次提及杨柳,是为了寄托“举头望杨柳,低头思江南”的情思,它是从荷塘月色到“到底惦着江南”的媒介。
参考文献:
[1]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达津选注.王维孟浩然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杨义,郭晓鸿选注译评.李白[M].湖南:岳麓书社,2005.
[3] 白居易.望驿台.孙安邦,孙蓓解评.白居易集[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
[4] 杨双全.对《荷塘月色》主题的不同解释[J].语文知识,2004(1).
[5] 程世和.《荷塘月色》与中国文人的“江南情结”——读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一文之商榷[J].学术月刊,2006(1,38).
[6] 马美琴.流水:女性和情爱的象征——谈《荷塘月色》中“流水”的意象[J].现代文学,2008( 7)
[7] 杨艳梅,仵宏慧.美人幻梦背后的是非之旅——关于《荷塘月色》争鸣的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10,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