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仲常后赤壁赋图高清(后赤壁赋图)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22:25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40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卷,被认为是海外关于北宋文人画长卷的重要作品之一。此图在2012年曾来上海博物馆展出。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此图可能较为新鲜也较为陌生。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之后,历代文人墨客以"赤壁"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而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则是现知传世画作中最早的一件。
  本文试图从《后赤壁赋图》的基本信息出发,对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再考察,以及对《后赤壁赋图》中的基本问题及图文关系问题进行考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对乔仲常、李公麟、苏轼、赵德麟等人及其关系进行初步考证,理清了此图题跋人、收藏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二,得出乔氏在此图中运用的“异时同图”“虚实相生”“分割与连续”“主观的人物比例”这四种特殊方式。
  《后赤壁赋图》卷原为清宫旧藏,《石渠宝笈》 初编卷三十二《御书房》有著录。1911年后被溥仪带出宫,由香港王文伯所购得,后落海外,被美国收藏家顾乐阜收藏,后转由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此图无款,但据图后佚名题跋可定为北宋末乔仲常之作。《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二中有著录。记载了北宋赵德麟、武圣可、宋人佚名七段题跋、元人赵岩共十段题跋。今仅存赵德麟、武圣可两人题跋,其他题跋已佚。
  一、画家、题跋人及其关系考
  一、乔仲常其人
  南宋邓椿《画继·卷四·搢绅韦布》中有记载:“乔仲常,河中人,工杂画,师龙眠。围城中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又有《山居罗汉》《渊明听松风》《李白捉月》《玄真子西塞》《列子御风》《龙宫散斋》手轴等图,传于世。”①其中“围城中思归”指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猛烈攻城之事。而之后乔氏又作画赠人,故其很可能生于北宋末,而经历了靖康之变,可能存活到了南宋建炎、绍兴年间。
  再看《画继》中关于乔仲常的记载,他应该无官职,属于恐怕连“秀才”也不算不上的底层文人,社会地位不高。但由于其文化的影响力,与一些达官贵人(如邵泽民侍郎)或高层文人保有私谊。
  二、亲缘还是师承?——李公麟与乔仲常关系考
  李公麟是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文人,创作过《九歌图》《陶渊明归隐图》等。而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卷中透露出明显的李公麟的画风。我们不禁要问:乔仲常与李公麟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否有直接的交往或者师徒关系?
  《画继·卷四》中提到乔氏 “师龙眠”,点出了李公麟与乔仲常的师承关系。《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②
  《画继》中对李公麟的记载:“龙眠居士李公麟,字伯时,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士夫以谓‘鞍马愈于韩幹,佛像追吴道玄,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非过论也。尤好画马,飞龙状质,喷玉图形,五花散身,万里汗血,觉陈闳之非贵,视韩干以未奇。故坡诗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山谷亦云:‘伯时作马,如孙太古湖滩水石。’谓其笔力俊壮也。……又画《自在观音》,跏趺合爪,而具自在之相,曰‘世以破坐为自在,自在在心不在相也’。乃知高人达士,纵施横设,无施而不可者。平时所画不作对,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其所以超乎一世之上者此也。郭若虚谓‘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子讵容独步耶?有《孝经图》《九歌图》《归去来图》《阳关图》《琴鹤图》《憩寂图》《严子陵钓滩图》《山庄图》《卜居图》,又有《虎脊天马》《天育骠骑》《好头赤》《沐猴马》《欲辗马》《象龙马》及《揩痒虎》等图。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③
  明《珊瑚木难》卷四《宋赵子固梅竹诗》后南宋咸淳年董楷的题跋曰:“昔李伯时表弟乔仲常,亲受笔法,遂入能品。今乔笔世甚罕见,其贵重殆不减龙眠。”清初吴升《大观录》卷十五《赵子固梅竹诗谱卷》也有类似记载,但将“乔仲常”分开,写为“昔李伯时表弟乔仲,嘗(尝)亲受笔法,遂入能品。”
  笔者认为后者看法可能更为合理。原因为:其一,在《画继·卷四》乔氏前后的画家传记中,多点出画家之间的亲缘关系,如“黄斌老,文湖州之妻侄也。” “孔去非,汝州宁极先生之后也”“杨吉老,文潜甥也”“黄彝,字子舟,斌老之弟”“李昭,李文靖之曾孙,蔡文忠公曾外孙也”等。而邓椿并没有点出乔氏与李公麟之关系;其二,从“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 。推测,邓椿对乔仲常及其友人的状况相当熟悉,应该有私人接触。这样说来,乔仲常与李公麟这样著名画家的亲缘关系,邓椿不可能不知。由此看来,邓椿既然在文中提到了李公麟,而没有交代出其亲缘关系,可以认为是明代后人所误传。
  正如《画继》中提到的“师龙眠”,李、乔师承关系的确显而易见。表现为:
  第一,两人的风格类似。《画继》中说李公麟“不用缣素,不施丹粉”,此《后赤壁赋图》中将墨线运用到极致。《宣和画谱》中提到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 。⑤文本提到的李公麟的作画特质,与《后赤壁赋图》中人物正、侧、背多种造型,人物表现得体而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十分相似。有趣的是,文献记载中李公麟喜爱画马。而在《后赤壁赋图》中画家在文本之外植入了马匹与文人的情节。马匹是“画肉又画骨”,与李公麟《五马图》中的马匹神似。
 第二,两人选择题材也多有重合。有记载认为如李公麟也创作过《赤壁赋图》。明代都穆的《寓意编》曰:“苏文忠前后《赤壁赋》,李龙眠作图,隶字书旁,注云:‘是海岳笔,共八节,惟前赋不完。’”⑥由此推测,李公麟应创作过前后《赤壁赋图》,且很可能是在苏轼完成赋文后与其的互动之作,形式也是图文相配。由此看来,乔氏的《后赤壁赋图》的最早粉本很可能来自于李公麟。除了“赤壁”题材,李公麟的《归去来图》 是关于陶渊明的,而乔氏也创作过《渊明听松风》。且现存南宋的许多李公麟传统的人物故事手卷《孝经图》、《九歌图》,形式也是图文相配的连环画,与乔氏的《后赤壁赋图》有一定传承关系。
  (三)苏轼与题跋人赵德麟
  《后赤壁图》现存跋文有二,其中上图的此跋文内容为:“观东坡公赋赤壁,一如自黄泥坂游赤壁之下,听诵其赋。真杜子美所谓‘及兹烦见示, 满目一凄恻。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者也。宣和五年八月七日,德麟题。”赵德麟跋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故此图应作于略早前。
  由上述跋文可知,题跋人为赵德麟。赵德麟(1061年-1134年),名令畤,初字景贶,后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涿郡(今河北蓟县)人,与苏轼交好,撰有《侯鲭录》八卷。《四库全书提要》曰:“宋赵德麟,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
  由上述题跋内容我们也不难猜测出,乔氏与作画对象苏轼、题跋人赵德麟与苏轼之间有着一定联系。
  元祐六年(1092年)官颍州签书判官,与苏轼交好,互有诗文应和。王灼《碧鸡漫志》中记载:“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其气味殊不近,赵婉而李俊,各有所长。”⑦苏轼有《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 :“壶中春色饮中仙,骑鹤东来独惘然。犹有赵陈同李郭,不妨同泛过湖船。”⑧
  以上足见苏轼与题跋人赵德麟之间有不浅的私谊。再结合赵氏的题跋内容:“观东坡公赋赤壁,一如自黄泥阪游赤壁之下,听诵其赋。”可推测赵氏有可能曾与苏轼同游,并听其诵赋。而题此图很可能是借以缅怀故人情义。
  同时,乔氏的画风与主角苏轼十分相似,都属于书法用笔,墨线爽劲的文人画传统。苏轼的绘画追求“萧散简远”“古雅澹泊”的意象,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苏轼的《古木怪石图》。画中枯树枝干扭曲,挣扎坚硬,整个画面显得清淡、空灵、松散。如米芾的评价:“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⑨
  二、表现赋文的四种图像手法
  乔仲常在描绘《后赤壁赋图》中为了更好地诠释文本,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图像手法。这些手法主要概括为四点:第一,“异时同图”;第二,虚实相生;第三,分割与连续;第四,主观的人物比例。
  (一) “异时同图”
  “异时同图”是中国画一种展现时空的特殊方式。早在1988年,王克文发表在《美术研究》上的《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便对中国画中出现的“异时同图”作了较为详尽的归纳。王克文在文中认为:“‘异时同图’是中国画构思、布局、体现空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手法。画家根据‘立意’的要求,将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景物等,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构图形式,巧妙地描绘在同一画幅上。”⑩那么,一般在哪些类型的中国画中容易采用“异时同图”这种图像手法呢?一般来说,在叙述性的、有故事情节的、多场景的人物画中容易采用这种手法,如佛经本生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而之所以在这些类型的绘画中需要不同程度的采用“异时同图”,是为了将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情节中多次出现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到同一个物理空间(即一幅画)中。而“这种充分调动观众视觉因素的处理方法,打破时空限制,创造了一种心理空间,把不同情节寄寓于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结合造型因素来表达特定主题的内容” 。11
  我们不难发现,“异时同图”是《后赤壁赋图》中频繁采用的一种处理图文关系的手法。但与一般叙事人物画中的“异时同图”有所差别。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在同一场景中之出现一次主要人物,即在同一物理空间对应着同一时间空间。而《后赤壁赋图》中的“异时同图”不仅体现在连续的画幅中表现了不同时段和不同场景,且体现在即使在同一场景中,也暗含了不同的时间跨度。
  《后赤壁赋图》中较有代表性的“异时同图”场景有二,分别为“登舟放流,有鹤东来”和“梦二道士”。
  此场景将原本描写两个时间段的场景集中在一起。原赋中登舟之后,听任其在水流中飘荡,直到夜半,故此图横跨了白天和夜半两个时间段,属于较为典型的“异时同图”。
  赋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二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
  “梦二道士”12场景中,在屋里出现了四个人:其中三个人为一个团体,对坐交谈,另一人斜卧在床榻之上。经过前文分析可知,左侧的两人为“二道士”,右侧的一人为苏轼。而斜卧在床榻上的一人为谁呢?根据赋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二道士”可知侧卧在床的人物也为苏轼。在一个场景中出现两个苏轼,即将两个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人物同时放置在同一画面之中。奇怪的是,表现“异时同图”时,乔仲常所采用的手法十分自然,没有刻意去安排和提示同一人物的不同状态。如“梦二道士”场景中,如果不仔细辨认,很容易以为斜卧在床榻上的人为在场的“第三者”。由此可见,此画的预设观赏者必定是对这一段文本比较熟悉,且当时这种“异时同图”的表现手法是在一定范围内被人知晓的。
  由于采用了“异时同图”,使得《后赤壁赋图》看起来时空交错,纷繁复杂,如果不仔细解读,很难将赋文的时空与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但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这段赋文在画家预设的观众群体中的熟悉程度相当之高,以至于明眼人一眼能够将复杂的画面和相应的赋文相对应,这也是这种具有情节性的叙事画在宋代达到新一轮创新高潮的必备条件。
 (二) 虚实相生
  “虚实”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体到《后赤壁赋图》中来说,虚实相生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在应该出现人物的地方,并没有出现人物,而是将人物隐去,如“踞虎豹”场景。在“踞虎豹”这一场景中,苏轼没有出现,而是被虚化了。用文字“踞虎豹”和棱角跃动的山石暗示出攀登的危险和山势的巍峨;其二,在某一场景中将现实和虚幻同时展现,如“梦二道士”
  场景。在这一场景中,苏轼入睡的场景在观者肉眼可见的,而苏轼的梦按照常理来说,只能依靠赋中文字展现,观者是不可见的。而在图中,现实中的“苏轼”与梦中的“苏轼”“二道人”,同时出现在同一屋中。苏轼的画法也未进行区分,让观者真假难辨,分不清梦幻和现实,亦真亦幻。
  (三)分割与连续
  在中国传统叙事画中,画家们都需要面对一个课题,即怎样在连续的画面中展示不同的时空,既要有一定的天然连续性,又要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在空间的处理中,画家们通常巧妙地运用一些景物和实物将画面进行看似无意却独具匠心的阻隔,如在描绘自然类的长卷中会频繁地运用山石、水域等;在表现人的活动的场景中,多运用建筑物、窗户、屏风、家具等。典型的有五代(传)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韩熙载开宴行乐的场景,全图以韩熙载为中心,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
  而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的处理空间隔断的手法与《韩熙载夜宴图》运用屏风床榻完成自然阻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手卷中出现九个不同场景,同一人物多次出现,为了使得画面显得连贯完整,场景得以自然转换,画家巧妙地运用山石树木进行自然阻断。同时,对于山石的不费余力的着墨也使得这幅画形成文人山水风景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山石笔墨奇特而又耐人寻味。
  (四)主观的人物比例
  将身份地位尊贵、画面的主角表现得较为突出,是古代人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后赤壁赋图》来看,无疑也遵循了这个准则,其手法与唐代的《步辇图》中唐太宗的巨大身形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赤壁赋》中的主角苏轼,无论是从他出现的频率、在画面中所占的中心位置,体量大小,还是他总以正面(或正侧面)出现来说,都可以看出他是被画家给予特殊的“照顾”的对象。同时,在表现苏轼时,也采用了肖像画的特征,即前后人物容貌、衣冠保持一致,对于绘画的观者来说,苏轼的识别度较高。
  典型的场景有二,一为“携酒与鱼”,二为“江流有声,水落石出”。
  场景“携酒与鱼”描绘了苏轼归家,书童在门外等候的情景,苏轼携酒与鱼,正和在门口送别的妻子与孩子回头道别之场景。,此场景中有意用人物比例大小表现远近关系和主次关系。从画面来看,苏轼和他的妻儿应该离观者最近,因此体量最大,占据画面最中央,显得醒目和清晰。而书童则坐卧在门外,脸部被门廊遮住,只露出身子。而马厩内的马匹和文人,体量与中心人物比较起来显得很小,想必是画家试图表现他们在马厩之中的纵深感,和与观者较远的距离感。同时此人不在赋文中出现,属于画家自添,也应放在次要位置,以免喧宾夺主。
  场景“江流有声,水落石出”描绘苏轼与二友人坐在山间的岩石上举盏畅饮,旁有两书童站立。在人物描绘上,还是沿用了前几个场景的惯例,苏轼被画在画的正中心,且比例较大。一位书童以背面展示,另一位藏匿在山石之后,只露出了两只腿。这个被藏匿的书童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显得有诗意。与之后徽宗画院的“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 论
  本文对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再考证,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对乔仲常、李公麟、苏轼、赵德麟等人及其关系进行初步考证,理清了此图题跋人、收藏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二,得出乔氏在此图中运用的“异时同图”“虚实相生”“分割与连续”“主观的人物比例”这四种特殊方式,使得《后赤壁赋图》的特殊图像地位得以凸显。
  此图包含宋及宋之前的多位画家的不同笔墨风格在内,如郭熙、李公麟等,如所提到的那样:“全幅笔墨,有似李公麟、郭熙、马和之、赵孟頫、倪瓒处。李公麟、郭熙皆与乔仲常同时而年长,乔仲常画风像他们本是应该的。” 此图的绘画风格在北宋山水画中显得十分另类,在同一画面中故意将多种风格并置,形成“转译”。而这种“转译”在后人仇英的《赤壁赋图》中得到进一步放大。此图的复杂图文关系、风格并置等特殊之处,使得此图成为研究北宋绘画,特别是北宋文人画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异军。若将此图与另一幅藏于美国弗利尔李公麟(传)的《陶渊明归隐图》作类型研究的话,这些特点将会更加明显,也会加深国内外学者对北宋文人画的认知。
  注释: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艺术与权力:南宋画院人物画的政治功用》(14YJC760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民族危机与艺术创新:南宋院体人物画的历史生成》(2014M561400);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宋代民间绘画赞助模式研究》(2013SJB760006)
  ①[南宋]邓椿.画继·卷四[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②[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③[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④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⑤[北宋]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⑥(明)都穆撰《寓意编》一卷, 收入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除记载李公麟的《后赤壁赋图》外另有一幅传李公麟的《女孝经图》,见“龙眠画 《女孝经》 四章(每章亦龙眠书)”。
  ⑦王灼.碧鸡漫志[M].中华书局,1992.
  ⑧陶文鹏,郑园编,苏轼集[M]第二十卷(古诗六十二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⑨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M].米芾.画史[A].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⑩王克文.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J].美术研究,1988(4).
  11王克文.传统中国画的“异时同图”问题[J].美术研究,1988(4).
  12“二道士”之辩。在此赋的诸多文字版本中,一直有“梦二道士”和“梦一道士”之争。从此图来看,在北宋宣和年间时,此赋还是沿用“二道士”。而南宋孝宗赵眘手书《后赤壁赋》,现藏辽宁博物馆,是作“梦一道士”。因此可推论赋文中“梦二道士”改为“梦一道士”的起始时间大概应在南宋。
  参考文献: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十[M],赵德麟字说[A].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冯鸣阳,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博士】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