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体系下绘画与建筑的跨界基础的特征分析(建筑与艺术的跨界)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16:22:37 归属于艺术论文 本文已影响23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就是两者是具有同质性的学科。具有传统绘画属性的建筑设计是当下本土化设计热潮中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对绘画与建筑同质性的研究寻找绘画与建筑跨界的基础,通过美学,空间,表达等方式来探究绘画与建筑的同质性,从而找到跨界设计的入手点。
  关键词:同质性 演变进程 空间透视法 技术化倾向 跨界设计
  一、中国传统绘画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一)二者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关系
  中国绘画史前时代以陶器表面的彩绘为主,其特点为线条僵硬,多以宽带、斜线和几何图形为主,题材多为鸟兽虫鱼。此时的建筑已从穴居转变为半穴居和简易棚架。棚架的建构以捆扎式棚架为主,这种结构方式在陶绘上有所体现。
  史前绘画是建筑营造的的视觉依据,由于建筑的技术属性,绘画的工程属性,使绘图成为建筑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使用的工具。史前时代出土的陶片经常图示了以斜线为主的几何形的建筑形态。
  秦汉绘画以壁画、帛画、岩画为主,绘画题材从动植物变为人物,多描绘人的前世今生,神仙也是其惯用题材。绘画依旧没有从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此时的绘画线条层次有所增加,相比史前极度简易的直线条有了曲线粗细线的应用。秦汉建筑以高台建筑最为繁盛,其高度为更加接近天空,其美学以高远大气的审美为风尚。此时绘画与建筑都是贵族阶级追求来生美好生活地寄情之物。
  两晋出现职业画家,东晋顾恺之以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名垂青史,此时绘画以宫廷人物、神仙为题材,绘画笔法有所丰富。此时的建筑也如绘画一般处在一个转型的前期。两者的发展在此之前一直保持着同步。
  隋唐时期,中国绘画进入成熟期,尤其是人物画方面。涌现出以阎立本、吴道子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画家。此时山水画自立门户。唐代的青绿山水是以大李(李思训)小李(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艺术。这是山水艺术的发展初期,此时的山水艺术,景致写实,未形成定式,山水设色花青,古朴典雅,对早期和绘亦有深刻影响。此时同样也是中国建筑的成熟期。斗拱形制发展成熟,屋顶样式也基本定型。此时绘画与建筑同时进入成熟期。虽然同样保持这进步,但是绘画此时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建筑却被认定为是技术范畴的学科。由百工之人从事。唐代官式建筑的营造统一由工部匠作大监负责,此官职的设立使建筑不得不沦为一门被视作雕虫小技的技术学科。
  宋元是山水艺术的成熟期,这也是奠定在荆浩关仝等五代大家的贡献基础上,山水艺术开始师法造化,有了成熟的形制。此时的建筑从唐代的雄浑舒展开始变得严谨精致。
  明清两代山水画发展到烂熟阶段,在此期间山水艺术的创新更加多的是在技法和画意之中,此时的建筑也处于烂熟阶段,建筑的创新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建筑规范的颁布上。由于清代《工程做法》这部官方规范出台。建筑的变化与创新基本上不复存在。从此建筑成为一门艺术再无可能,绘画和建筑从同质性的学科变成了一个艺术,一个技术层面的不同事物。
  (二)传统建筑与绘画的美学同质性
  中国建筑第一座合院式布局是西周时期的西岐凤雏村四合院,这是中国万世一系的标准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屋宇得围合使布局形成一个个院落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是横向扩展的,它形成了平而深远的视觉感受,这种平远的审美是先秦高远审美与建筑向地面平铺相结合的产物。平远的美学思想后来被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总结为绘画中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这是建筑营造思想和绘画思想的完美交集,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由于拥有平远这一共同的的美学价值,中国建筑,中国山水艺术具有了美学同质性。
  (三)建筑空间与绘画空间的透视法
  绘画对建筑的影响自古以来就从未间断,由于绘图是工程项目的基础,这使得绘画深刻影响着建筑营造。中国建筑的平远式布局与人文山水中山峦的布局基本相似,在山峦与山峦之间留白,山峦与山峦之间形成合院式布局。这种布局的方式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来回避近大远小的视觉经验,它给人一种远近皆高远,远近皆深远,远近皆平远的视觉感受(见图1,图2)。这在远眺山麓村庄时会有特别的感觉,诗意的家园,诗意的徙居。这是笔者跨界想要达到的通感境界。
  二、中西传统绘画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一)中西绘画的时空观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大的不同是在透视法的应用上。
  西方古典绘画皆是写实派,画面拥有视觉中心,画面空间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强调了一个场景在一个时间点在一个固定视角下的空间关系。这与中国绘画那种具有流动性,强调在相同的时间点场景的线性移动是两种不同的时空观。西方绘画若是凝固的乐章,那么中国绘画则是流动的音符。
  (二)西方建筑的空间特点
  西方古典绘画具有强烈的透视属性,画面通过近大远小来布置对象,通过前景,中景,背景来区分主次。这突出了其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
  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建筑空间相对封闭,建筑空间之间的连接多以串联方式为主。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透视感,给人以深远神圣的感觉。在建筑设计方面。由于透视理论的逻辑严密性,西方建筑的设计通过体积法来设计建筑的体量与造型。建筑设计也从建筑本身的形体艺术视觉艺术进行发展,这种方式使之形成了对体块形态变化,造型样式为追求的设计传统。这些理念的由来最初都是来自西方绘画的理论与技法。
  (三)西方传统建筑与绘画的同质性
  西方古典绘画与西方传统建筑也是具有同质性的不同门类,它们的同质性相比中国绘画和建筑更加明显。在西方,绘画与建筑皆被视为艺术门类,它们之间的创作与互动是十分频繁地,在欧洲历史长河中众多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建筑师,在文艺复兴时期尤为突出。比如著名的画家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帕拉第奥等等。除此之外,古典绘画同古典建筑还有着相似的造型艺术、光影艺术、构图艺术、透视方法。它们从古典时期一直到现代艺术的兴起都一直相互影响。例如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1921创作了一幅《红 、蓝、 黄的构图》影响了建筑师里德韦尔的的建筑作品。他从这幅画中得到启发,创作著名施罗德住宅。
  (四)中国传统建筑与绘画的技术化倾向
  古代中国建筑未能与绘画并列成为艺术的门类,由于建筑工程的主持一般由官方指定人选主持,没有招标投标的行为。施工者多为城市工匠,其一直被视为匠作之事,且工匠的职业也是世袭延续。木作技术也由他们世代相传。形成了家族式的技术流派,最有名的就是清代雷发达开创的 “样式雷”雷氏家族。见右上图由于对建筑理解不同,中国建筑在成熟之后走上了一条古典模数制的技术化的道路,使它成为古代社会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形制。但是这使它与绘画的关系逐渐被削弱。它们之间从具有共同性的学科,变成了地位悬殊的不同事物。中国山水艺术在宋元时期也逐渐形成定式,在固定的格式和技法下,向着意境去靠拢,这同样走上了一条隐性的技术道路,这种变化,也许是受建筑的影响。或也和中国独有的人文环境有关。
  三、当代中国画的探索与建筑实践探索
  (一)当代中国画的探索
  当代中国画创作异常艰辛。由于古人将中国画艺术的范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当代中国画画家很难在原有道路上进行超越和创新,这使得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林风眠、刘海粟、石鲁、朱屺瞻等他们是把中国画引入现代画大门的艺术家,他们没有与前人彻底断绝关系,而是以艺术家的敏锐和洞察力来联系传统与未来的世界,这些实践是令人敬佩的。
  (二)当代建筑实践
  在当代建筑实践与探索中,王澍等人依然没有放弃那个技术化倾向的传统建筑体系,他们的设计根植于本土,他们以艺术家的敏感挖掘前人的实践,解构传统,将之重组,形成具有未来意义的新事物。
  (三)当代中国建筑与绘画的跨界创新
  当代中国画与中国建筑实践在思想上再度形成了共识性,在当代中国建筑恢复艺术格位之时,探索建筑设计与绘画的联手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两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历史渊源。王澍的宁波博物馆、滕头案例馆外墙肌理的泼墨属性和皴法的美学的表达,都具有深深的跨界意味。
  作者简介:
  马艺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依喆,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助理建筑师。
  林 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